杜甫是傳播古詩詞、傳播文化的詩人,但真正做到了承前啟後。他是河南省珙縣人。安祿山被困長安,肅宗在靈武登基。他從長安逃到靈武,當了“左拾遺”官,因諫救室被釋放。那時候比較亂,又是荒年。他被流放到成都,依靠他的老朋友嚴武成為“工業部的員外郎”,所以他後來被稱為杜工部。他在蜀國住了很長時間。嚴武死後,他在湖南避難,並在那裏死去。他是儒家的追隨者:“至君堯舜,然後使風俗純”是他的誌向。我曾與人分離,目睹百姓疾苦。他的詩試圖描述當時的情況,表達他的感情。在唐朝,詩歌本來就是應試的東西;詩歌也是音樂家和藝妓為了侍奉宮廷和貴族而唱的東西。李白用它來形容自己的生活,杜甫用它來形容那個偉大的時代。詩歌的領域擴大了,它的價值增加了。杜甫寫“人民的真實痛苦,社會的真實問題,國家的真實處境,生活的真實希望和恐懼”,為詩歌打開了壹個新的世界。
他不太模仿樂府,但他對社會生活的描寫是樂府精神;他的現實主義態度也來源於樂府。他經常在詩歌中發表評論,引用數百部經典和歷史;但這些議論和典故都是通過他的熱情沖出來的,所以還是詩。這樣,他把詩歌變成了歷史和散文;這樣,他創造了壹種新的詩歌語言。古體七言詩在他手裏正式成立;古體五言詩在他手裏改了風格。從此,除了“溫柔敦厚”,還開了壹個“沈得住氣,玩得開心”的學派。五言律詩,王維、孟浩然都寫過山水,而不是情色;杜甫更多的是用來表現廣闊的現實生活。他的七言詩也是如此。他寫格律詩時非常註意組織。他的五言詩是最多的,幾乎窮盡了這壹體系的變遷。他的絕句直抒胸臆,沒有余味;但是那些描述生活片段的印象並不缺乏暗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賞自然,晚年寫的句子也相當清新,很有描寫性。他也是壹個幽默的人,他的詩常常有壹種滑稽的味道。但這種滑稽的味道和他嚴肅的態度恰到好處,絲毫無損於他和他的詩的地位。
杜甫的影響直抵宋代,沒有壹個詩人不直接或間接地向他學習,沒有壹個詩人不發揚他的思想。古文家韓愈跟隨他進壹步傳播其詩的文化,但也像漢賦壹樣,創造奇喻,豪賭險韻,鋪張描寫。他的詩充滿才華,讓他生氣,他不害怕說出來。是壹首“沈入幸福”的詩。後來元稹和白居易都在政治上崛起。他們繼承了杜甫表現人生的現實主義態度,並開始將這種態度理論化。鼓吹詩歌要“彌補時局,宣泄人情”,“諷雪作花草”,是沒有意義的。他們反對刻字,提倡誠實自然。他們把自己的詩分為“諷刺”和“非諷刺”兩類,但他們的詩很輕松,能說出每個人的想法,所以流行了壹段時間。當時最流行的是他們的新七言敘事詩,被稱為“長青體”和社會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