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是坎坷的人生境遇形成的。
唐朝是歷史上空前繁榮的朝代。歷經數百年的輝煌風光,終於在風雨飄搖中步入沈淪衰敗的境地,或許需要人才。在這樣壹個特殊的環境下,出現了杜甫這樣壹位心系祖國、關心民生疾苦、有遠大理想抱負、命運坎坷的偉大詩人。杜甫用他敏銳的目光從特定的視角關註國家、人民、社會的命運,用他無限的熱情、悲憫的情懷、深情細膩的筆觸描繪了壹幅波瀾壯闊、深邃的社會生活畫卷。最終,杜甫得以緊扣生活瞬息萬變的時代脈搏,以其坎坷的人生經歷和高超的詩歌技巧,滿懷著對國家和人民的熱情,從而形成了壹爐“沈郁頓挫”的鮮明藝術風格中深刻的詩歌思想內容、凝重深沈的情感境界、多樣的表現形式、嚴謹鏗鏘的節奏,進而登上了現實主義詩歌藝術的巔峰,受到世人的推崇。杜甫出生於儒家家庭,有著深厚的儒家正統教養。他年輕時接受了儒家傳統的“養氣治和”思想,在幼小的心靈中萌發了“為君子,後為民風清”的思想。然而現實和理想往往差距很大,殘酷的社會現實最終殘酷地粉碎了他的人生夢想。天寶六年中考,在漢奸李的全力操控下,終於以“野無遺”之名落下了可恥的帷幕。杜甫雖是壹介平民,卻能站在時代的高度和社會的最前沿,關心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關註百姓的生存狀態,含淚歌唱社會和人生。從他行雲流水的文字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壹個時代的苦難,也可以觸摸到壹個應該是儒家的弱者的良知和勇氣。
2由社會動蕩引起
社會是詩人存在的基礎,是壹個人世界觀形成的基礎。他帶著沈重的悲痛和憤怒生活在那個社會裏。他從唐玄宗大喜過望、窮兵黷武的邊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災難中,感受到了大唐帝國表面繁榮之下隱藏的危機。唐朝的山河破碎,風雨飄搖的日子就在眼前,給人壹種沈重的感覺。特別是“安史之亂”的爆發,給社會和人民生活帶來了巨大的災難。詩人為他的國家和人民感到難過!他總是關註社會變化,記錄社會災難。他的《三官》、《三別》是壹組反映唐代內亂真實情況的具有代表性的樂府詩。歷史上,甘源二年,唐軍在鄴城圍攻安史之亂。由於肅宗對郭子儀的軍心存疑,沒有統壹指揮,導致唐兵在鄴城大敗。“東京的軍士們嚇壞了,四散逃入山谷。崔元、殷等留在河南的軍兵,都南下救鄧,節度盡歸各城。士兵被掠奪,官員不能停止。十天之內就會決定。”但事實遠不止如此。事實上,由於鄴城之敗,唐軍兵力銳減,必須盡快補充兵力。因此,蘇宗朝開始毫無節制、毫無紀律地招兵買馬。士卒和官員到處抓丁緹,不分男女老幼,但都有,他們就成了被招募的對象。壹時間人心惶惶,擾民害民現象十分嚴重。此時詩人正從洛陽返回他在化州的住處,他聽到並目睹了鄴城慘敗後人民死亡的痛苦情景,所以他用詩歌高度提煉和概括了殘酷的現實。戰爭的災難“記錄”了真實的社會現實,這不能不使他成為壹個重道學而不窮的儒家的貴族情懷的詩人。
3情感節奏體現抑揚頓挫。
杜甫臨近晚年,作品中充滿了感傷的情緒。然而,他是壹個很有骨氣的人。他心裏的煩悶,心裏的難過,湧到嘴邊,快要壹吐為快的時候,往往又想把它咽回去。如此周而復始,情感煎熬的過程變得深沈而蒼勁,他的筆端透露出的情感抑揚頓挫,給人壹種蒼老的感覺。看看他的《飲酒中的八仙之歌》。“明知張騎馬如乘舟,暈而墜至井底睡。汝陽三鬥始於天,道流於東口。恨不能動印灑春光,左相幾千塊。飲酒如長鯨吸百川,據說歡天喜地避聖賢。宗誌的帥氣美少年,用白色的眼睛仰望天空。如風前玉樹,蘇進長齋繡佛前,常愛借醉遁禪。李白在壹個桶裏寫了壹百首詩,去長安的壹家餐館睡覺。天子不上船,自稱我是酒仙。張旭三杯草傳下來,還沒等脫帽露頭給王公看,就揮起紙來如雲如煙,激動得口若懸河,驚了四宴。“詩題以“八”字與盛唐酒仙的不同形態聯系起來,形成壹組生機勃勃、意誌堅強、各有千秋、各有身份、造型和風格的雕塑。詩中八人長短不齊,看似不拘壹格,不拘壹格,實則自由獨特。酒的因素不僅滲透在人物的醉酒描寫中,而且以獨特的方式滲透在詩歌的結構形式中。寫得如醉如癡是精神,是詩歌與作者、與社會之間的外在振動機制,而這種參差不齊的詩歌形式正是杜甫“失意”的表現。
總之,杜甫詩歌的沈郁風格是詩人悲慘的遭遇、憂悶的思想性格、艱難的時代和深厚的藝術修養等多種因素的統壹,使詩人達到了現實主義的巔峰,並對後世詩歌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作者:吉林廣播電視大學白城分校
來源:教育研究,教研版,2013,第5期作者:丁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