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恒泰的個人生活
1924年出生於臺中縣北鬥縣,現居彰化北鬥鎮。在私立臺北中學(現臺北高中)讀書時,接觸到不同於日本傳統詩歌的“新體詩”,種下了他詩歌寫作的種子,開始嘗試寫詩。也是在中學,我接觸到了現代文學,註意到了歐美的現代作家。這為他日後的文學理論和創作奠定了基礎,也對他參與50年代的現代詩歌運動產生了重大影響。1946年,林恒泰考入師範學院自然歷史系,次年轉入教育系,於是認識了同樣來自彰化的朱軾,並受其邀請加入了“貝爾俱樂部”。“貝爾俱樂部”成立於1942年,最初只是壹個輪流傳閱同事聯名簽名作品的小型文學團體。戰後,政治腐敗、通貨膨脹和二二八事件的沖擊使文學陷入低迷,但“銀鈴會”決定逆時代潮流搞活文學,將刊物改名為《潮流》,並於1948年5月重新發行,意思是:“潮流是時代的趨勢和傾向,是臺灣省青年的血液流動”。林恒泰的作品刊登在每壹期《趨勢》上。後來,我開始嘗試用中文寫詩,並在《新生日報》“橋”副刊、《學生世界》和楊逵主編的《李星日報》副刊上發表了我的作品。1949年春,林恒泰編輯出版了他這壹時期的詩作,題為《靈魂的聲音》,被收入《潮流叢書》之壹。“貝爾俱樂部”解散後,他也暫時停止了寫作。《靈魂之聲》可以看作是對林恒泰40年代詩歌的壹個總結。大部分是日文,只有少數是中文。這些詩歌表明,他涉獵了大量的哲學書籍,不僅用這些被生吞活剝的“知識”,試圖解釋人生的壹些困惑,甚至直接在像黑格爾辯證法、形而上學學者、哲學家這樣的詩歌題目上炫耀。然而,這些詩歌也突出了作者深入探索生活的沖動。另壹方面,他在表達感情時刻意克制,表明他的冷靜和自制力。似乎就是在這裏,他奠定了日後的主要詩風。林恒泰把他那壹代作家稱為“超越語言的壹代”,因為比十幾歲的人在戰後面臨失去精通的語言工具時,重新學習中文是壹種落差。1952年3月1日,季羨林創辦現代詩社,出版《現代詩歌季刊》。1956年宣布建立現代主義,以文學革命家的身份推動現代詩歌運動。(陳)說:“這場運動是由於臺灣省詩人林恒泰的大力幫助,才得以實現其主旋律所倡導的六大信條...采用完全西化的詩歌手法,追求知性的純詩。”紀賢對臺灣省詩的過去壹無所知,卻完全抹殺了臺灣省詩過去的成就。他自詡“把詩的火種帶到了臺灣省”,忘了和他壹起推動現代派運動的林恒泰,不僅受到了日本現代詩歌運動的影響,而且對日本現代詩歌的演變和風格了如指掌,早已寫出了許多先鋒派的詩歌。符歡還說,林恒泰的詩本身就是對詩壇流行詩的嚴厲批判。林恒泰的詩歌因參與現代主義而復興。然而,現代主義詩人似乎只看到了他在詩歌形式革命時期的實驗詩歌的詩歌形式,並感到驚訝和激動。他們似乎看不到林恒泰的詩繼承日據時期臺灣省詩的根球。因此,林恒泰雖然在50年代走在時代的前列,寫了先鋒派的詩,但他與後來創作李的本土詩人有著相同的立場,把追求現代性與現實性的融合作為現代詩的基本創作精神。這就是為什麽林恒泰雖然曾經和現代派並肩作戰,卻無法引渡那些現代派信徒,放下統治者的優越感,走向地下。20世紀50年代出版的詩集《長喉》是壹部性質類似於《靈魂之聲》的作品,代表了林恒泰早期受日本現代主義影響的短詩風格作品。他對“現代主義”的最大貢獻是他的評論,這些評論為現代主義新詩提供了理論基礎。這無疑因為“現代主義”的革命理想和紮根實踐的不足而受到質疑,但這並不損害這些詩歌運動主導理論的完整性。林恒泰在進入“現代主義”之前,最初的印象是“戰鬥文藝”、“反* *文藝”、“本來打算。他說,這場運動成就了最初的“認識主的現代主義”。20世紀60年代詩壇最重要的事件是《李》壹首鄉土詩的出版,為臺灣詩壇揭開了嶄新的壹頁。“李”的許多創始人與現代主義有著密切的關系,但現在他們想與現代主義分道揚鑣。戴笠的頭銜由林恒泰摘得,他還當選為第壹任主編。在《李》的創刊號通知中,宣布五四運動已成過去,雖然只是正面強調這壹代人終於有了屬於這個時代的詩歌,這比什麽都值得慶祝。但是,它仍然批評了過去的詩歌運動。此外,他為李確立的尺度對推動詩歌運動也有很大的價值。李夏英介紹詩人,詩史資料收集整理詩歌資料,作品評論通過討論對作品進行評論。是將臺灣省詩歌從個人創作推向團隊運動的有效舉措。符歡說,很遺憾林恒泰在編輯了幾期後因病辭職,“這使得他無法從事更深入的精神內核創作,也使得依賴他的現代主義詩人無法更深入更實質的詩歌境界。這是詩的損失。“他的作品陸續出版,包括《現代詩歌的基本精神——論真誠》(1968)、《林恒泰詩集》(1984)、《爪痕集》(1986)、《放肆的歷史》(1990)、《觀者的話》(1993)。他是臺灣省詩歌從現代到本土的引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