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聽到笛聲後,觸動了思鄉之情,於是第三期以《折柳》這首歌結束。古人送別時折柳,盼親人歸來。據說“柳”與“離”音諧音,所以折柳送別是壹種告別的姿態。長安灞橋是著名的送別之地,或指楊柳為送別而爬過、崩過的地方。《斷柳》這首歌是悲傷的告別,它的聲音是悲傷而苦澀的。金代太康末年,羅京流行“折柳”之歌,並有“苦戰”之詞。北朝《折柳歌》說:“上馬不捉鞭,反與楊柳枝;坐在笛子上,擔心害死旅人。”大概所有的歌詞都是根據歌曲的意思寫的。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歌,就想家了。壹般來說,在外地生活久了的人,白天沒事幹,黃昏時卻很容易思念家鄉。春天和秋天,人們往往是多愁善感的。折柳是全詩的點睛之筆,也是“聞笛”之意。三四句寫詩人自己的感受,卻和別人矛盾。強調“這壹夜”是對所有生活在洛陽城內的人說話,擺架子來總結“誰經不起鄉愁”這句話這是主觀感受的推導,不是說“我”,而是看到了“我”的深情和鄉愁。
短短的七言絕句,頗能表現李白的風格特色,即藝術表現上的主觀傾向。熱愛自己的家鄉是壹種高尚的情感,它與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是他從小出生和長大的地方。作為祖國的壹部分,那個形象對詩人來說尤其難忘。李白這首詩是關於聞笛的,但它的意義並不局限於描寫音樂,還表達了他對家鄉的向往,這是它感人的地方。
全詩系壹個“聞”字,表達他聞笛的心情。這首詩的第壹句是壹個思考題。壹直沒有露面的風笛手,只是聽著自己,卻意外地感動了很多聽眾。這就是句子中“暗”字的意思。第二句說笛子被春風吹走了,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力和藝術誇張。第三句表明,來自春風的笛子奏出的“斷柳”表達了離別之情,所以下壹句說,哪壹個不能被思念故鄉的情感喚起!戛然而止,於是余味久久縈繞在讀者心中,令人回味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