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

中國古代詩歌發展史

西周時期,中國第壹部詩歌總集《詩經》的出現,是古代文學史上的第壹件大事。《詩經》收集了大約500年前從西周開始到春秋中期的305首詩。按照音樂標準分為風、雅、頌三部分。“風”是周朝京都以外的地方音樂歌曲,“雅”是周朝直接統治地區的音樂歌曲,“頌”是祠堂祭祀時的舞曲。《詩經》的思想內容反映了廣泛的社會生活。有些詩歌揭露了統治者的腐朽,喊出了反剝削、反壓迫的聲音,如《說書》、《伐譚》。有些詩表達了他們對徭役兵役的憎惡,如《伯Xi》和《役君》。有些詩歌頌了男女之間真摯的愛情和對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文靜的姑娘》、《賈健》。還有的表現女性婚姻的不幸,比如自我保護。總之,當時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以及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詩經》中得到了真實的反映。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和人民性。在藝術上,《詩經》音調通順,語言質樸,常用賦、比、興來表現。傅的手法是講述的真實,即比喻。興就是感物,先吟誦其他物,以引起情。後人把《詩經》作為學習的最高典範。

戰國末期,在南方的楚國,以屈原為代表的楚詩人,在學習楚辭的基礎上,創造了壹種具有獨特楚文化光輝的新體詩——楚辭。楚辭的詩體以六言七言為主,長短不壹,富有彈性,常用語氣詞“Xi”。詩歌充滿了神奇瑰麗的想象和獨特的楚文化浪漫。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運用這種詩歌形式,創作了古代文學史上第壹首抒情長詩《離騷》,十壹首優美動人的詩歌,九首言誌抒情的詩歌,《田文》等,以及25部楚辭作品。屈原的繼承者包括宋玉、唐勒和荊軻。《離騷》作為楚辭藝術的巔峰和代表,在文學史上與《詩經》並稱“騷”,為後人樹立了典範。

春秋戰國時期,各國紛爭,說客如雨後春筍。在百家爭鳴的政治文化環境中,壹批政治家、思想家寫了大量的雜文,又稱哲人雜文,其特點是推理透徹、邏輯嚴密、言辭犀利、善用比喻。諸子百家的雜文各有特色:《論語》婉約而富於哲理,《孟子》蒼勁犀利而催人奮進,《墨子》樸實嚴謹而富於邏輯,《荀子》坦誠而富於學識,《韓非子》陡峭而精辟,政治性強,《老子》神秘而機警,《莊子》浪漫於汪洋。莊子、孟子、荀子、韓非子是諸子百家中最有文采的。與諸子百家雜文壹起閃耀壹時的,是以筆記為主的歷史散文。《左傳》、《國語》、《戰國策》多由各國史家撰寫,或按時間順序,或在不同國家。許多優秀的篇章,情節曲折,人物形象生動,剪裁得體,具有很高的藝術性,如《左傳》中的鞍馬之戰、鄭伯克的段譽,或描寫激烈的戰爭過程或表現統治集團內部的鬥爭,敘事性寫作極佳。《戰國策》中的人物更有個性,描寫技巧更好,是最有價值的歷史散文。

秦朝實行文化專制政策,焚書坑儒,第二年就滅亡了,幾乎沒有文學可言。李斯的《勸驅逐客人》除了幾句歌頌秦始皇功德的石刻文字外,是這壹時期不可多得的優秀散文篇章。

漢朝崇文,大壹統帝國的鼎盛時期,要求用文學來載歌載舞。於是,壹種主要描寫帝王和都市生活的文學樣式——辭賦應運而生。賦是漢代最流行的文體,是壹代文學的標誌。其文體源於荀子的賦篇,吸收了楚辭的壹些形式因素。漢初賈誼、淮南蕭山的賦,尚未脫離楚辭,稱為騷體賦。梅成《七發》奠定了漢代大賦的形式格局。到漢武帝時,祭誦賦風氣興盛,產生了壹大批賦家。司馬相如的《子胥賦》和《上林賦》描寫了禦花園的繁榮和狩獵的快樂,後來楊雄又有了《甘泉獵羽賦》。這些詩寫得比較全面:多以歌頌為目的。到了東漢時期,班固的《東賦》、《西賦》、張衡的《東京賦》、《西京賦》仍然是散文詩中的瑰麗之作。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皇權不再強大,壹些有識之士開始用辭賦來抒發情懷,刺時代。張衡的《歸天府》、趙翼的《病疫詞》、蔡邕的《蜀興賦》都是這方面的著名作品。他們的創作突破了原有的大賦體系,對魏晉抒情付曉和唐宋散文賦產生了積極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