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散文
漢代的散文中,除了《史記》、《漢書》等歷史傳記外,主流是政論散文。他們的風格簡單厚重,內容貼近時事。漢初賈誼感情豐富,有謀士遺風。中後期,董仲舒、劉向等。引用經典,風格厚重;東漢初,王重孝平淡而深邃。後期的王符、仲長統都是玩世不恭,都是散文經典。
1.歷史記錄
它是中國第壹部紀傳體通史,有130篇。就體例而言,《史記》分為五個部分,即紀年,記載帝王的大事;家,諸侯之事;傳記,講述人與大臣的故事;表,即表格形式的大事記;書籍,即法律法規體系。
通過這五個部分,《史記》形成了壹個完整的歷史體系,成為中國史書的基本形式。所謂“二十四史”,以史記為首。魯迅把《史記》稱為“史家絕唱,離騷無韻”,當之無愧。
就《史記》的文學性而言,首先表現在其敘事模式上,采用第三人稱的客觀敘事,實際上是“在敘事中包含褒貶”。它講述了三千年的悠久歷史,再現了歷史上波瀾壯闊的場景和人們的活動。《史記》中的許多傳記都是以壹系列故事展開的。例如,《廉頗藺相如傳》中就有《完璧歸趙》、《澠池相會》、《負荊請罪》等故事。同時,《史記》中的很多故事都充滿了戲劇性。比如《項羽本紀》中著名的“鴻門宴”故事,就像壹場精彩的戲劇表演。劇中人物的出場、退場、表情、動作、對話甚至座位的朝向,都寫得像是聽到了、看到了。劇情高潮叠起,扣人心弦,富有戲劇性。
其次,塑造了許多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皇帝和將軍、富商、文人隱士、遊俠刺客、普通人。能留下深刻印象的有近百人,項羽、劉邦、張亮、韓信、李斯、屈原、孫武、荊軻、廉頗、藺相如。比如項羽是壹個失敗的英雄,但是司馬遷沒有以成敗論英雄,而是細致入微地描寫,寫出了項羽的悲劇命運。《史記》中刻畫的人物形象生動傳神,得益於塑造人物形象的藝術手段:對其外貌表情的描寫,生活細節的刻畫,人物對話的運用,戲劇場景的設置。以上都可以在司馬遷的作品中運用自如。
第三,《史記》的語言藝術是精湛的。司馬遷把史料中的難句改寫成漢代的通俗語言,使古文變得簡單通順。比如簡潔的敘事語言,個性化的人物語言等等。
司馬遷的人格和實錄精神深深影響了後世作家的創作態度和方法。它開創了中國傳記文學的先河;其筆法直接影響了唐宋時期的古代文人,成為他們用詞的規範。也對唐傳奇乃至明清小說戲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2.漢書
班固(32-92),陜西鹹陽人。他的父親班彪寫了65部史記傳記。父親去世後,班固繼承父親的事業,在《史記》《史記》漢書部分的基礎上編纂《漢書》,歷時20年。
《漢書》是中國第壹部斷代史傳記作品(只寫壹個朝代)。其體例基本上是承襲史記,但改書為誌,創制刑法、五行、地理、藝術四誌,並廢除貴族家世,與傳記合並,統稱為傳記,使《漢書》形成了新面貌。《漢書》有十二章八表十錄七十傳。***100條。這段斷代史後來成為官方史書的範本。
《漢書》是繼《史記》之後又壹部具有散文文學特色的歷史巨著。其中不乏優秀的傳記,如《霍光傳》、《朱買臣傳》、《東方朔傳》,都是公認的名著。尤其是《蘇武傳》,絲毫不遜於史記。蘇武投奔匈奴,被拘十九年,但他堅持鬥爭,不屈服於敵人的迫害,不動心投降。史詩般的愛國者形象躍然紙上,感人至深。另外,與史記相比,《漢書》的語言風格形成鮮明對比,雅、古、難。
3.政治論文
西漢初年的作家,他們出生在新王朝建立之初,誌向遠大,把寫作與現實政治緊密聯系在壹起,具有強烈的時代特征。這類政治論文的中心議題,無非是總結秦朝的經驗教訓,為新王朝治理國家、維護和平提供良策。
其中,賈誼是最傑出的作家。在他為中國皇帝臺中當醫生的十年期間,他寫了壹系列的政治論文,其中最著名的是關於秦朝的論文。本文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第壹部分運用誇張、誇張的藝術手法描述了秦由盛而衰的過程。當時六國諸侯集中了龐大的兵馬和最優秀的人才去滅秦,結果是自取滅亡。秦國可謂天下無敵,卻“仁心仁術”,最後被反秦的農民起義軍所滅,反差非常大。中篇和下篇指出秦二世和子嬰壹意孤行,暴虐無情,失去民心,實際上為西漢王朝提供了教訓。
晁錯是賈誼之後又壹位重要的政論家。他的成名作《論龜速書》對賈誼的重農抑商觀點作了較為集中和細致的發揮,具有現實意義。
二、漢賦
賦是漢代最具代表性的文體。其風格是大賦、小賦、騷賦相得益彰。它的特點是押韻和散文相結合,它包容了各種風格,形成了壹個新的體系。它借鑒了《楚辭》和《戰國縱橫篇》中主客體間的問答,文風奢靡,有吸收先秦史傳文學並融入詩歌的敘事手法。
有傳統的四字,也有新的五字七字。它的文體來源廣泛,是壹種綜合文體。梅城的《七發》標誌著賦的壹種新風格的形成。
司馬相如的作品代表了漢賦的最高成就。他是漢賦全盛時期最偉大的賦家,其《子虛賦》和《商》最為著名。《子虛賦》假設楚國的子虛與齊國的吳先生展開對話,子虛吹噓楚國雲夢澤的偉大,以及楚王打獵的盛況。吳先生稱贊齊國山川壯麗,物產豐富。在兩個人物的對話中,作者用華麗的辭藻進行了精心誇張的描寫,氣勢磅礴,令人眼花繚亂,讓人仿佛身臨其境。《商》以死為公的虛構話語贊美皇家園林,以壓倒齊、楚,賦中對皇權的贊美在於對山水的描寫。司馬相如的賦想象豐富,描寫細膩,辭藻華麗,結構嚴謹,奠定了漢賦的固定模式,在漢代尤為突出。
楊雄是西漢末年新體賦的主要作家,班固的《兩都賦》和張衡的《兩都賦》是東漢新體賦的兩部代表作。張衡的《歸天府》開創了抒情小賦的先河。
第三,漢代詩歌
四言詩在漢代繼續使用,但不再占主導地位,漢代出現了五言詩。五言詩多見於西漢的歌謠和樂府詩中,文人五言詩則大量出現於東漢。東漢五言詩已經成熟。敘事詩有《孔雀東南飛》,五言抒情詩的典範是《古詩十九首》。西漢時期已經出現了大量的七言詩,附在漢賦上的七言詩通常用韻入句,體現了早期七言詩的特點。
五言詩萌芽於民歌,其形成受到北方少數民族音樂和軍樂的影響。樂府民歌中五言詩的發展影響了當時文人的寫作,於是產生了五言詩。班固的《詠史詩》被許多文學史家認為是現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詩。當然,這首詩還不成熟,但它是中國詩歌史上的裏程碑。此後,東漢許多作家都有了傳世的五言詩,如張衡的《同聲歌》、秦嘉的《贈妻詩》、辛延年的《玉》。《林玉郎》描寫的是酒女胡姬不畏強暴,敢於拒絕貴族奴隸調戲的故事。詩中的姑娘胡姬,美麗、忠貞、純潔;豪奴風子就是仗勢欺人,欺負別人。這首詩與尚墨唱的樂府民歌相似,反映了文人在樂府民歌影響下的創作成就。
《古詩十九首》是文人五言詩最傑出的代表。東漢末年,文人的五言詩大量湧現,作者不詳,後人壹般稱之為“古體詩”。這些作品中有十九首被蕭統選入《梁代文選》,後人稱之為《古詩十九首》。多數學者認為,這組詩不是壹個人寫的,它產生於東漢末年。他表達的內容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他表達相思之情,訴說離別之痛的詩歌。比如《再旅行》這首詩,寫的是壹個女人思念遠行他鄉的愛人。首先開頭說了再見,然後說了路漫漫其修遠兮,然後說了相思之苦,最後用寬慰的話結束。再比如《遙遠的牛郎星》這首詩,描寫了織女隔著銀河思念牛郎星的悲傷,表達了愛情被折磨時的痛苦。此外,也有表現生命短暫,哀嘆人生無常的作品。比如“出生不到壹百”等等。其他如功名不佳、仕途失意、生活清貧、世態炎涼、人情淡薄、知己難遇等描寫,在詩中也能找到。
《古詩十九首》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標誌著中國文人五言詩的成熟。其藝術成就首先表現在詩人率真而不矯揉造作地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用具體的景物來襯托人物的感情,達到相互發展、自然趣致的境界。其次,它的語言簡單、生動、凝練、有嚼勁、高度概括。對後世五言詩的創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之後五言詩開始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
另外,還有壹個時期的文學作品特色鮮明,值得壹提,那就是建安文學。
東漢末年,社會動蕩。曹操,漢郭培(今亳州)人,設青州兵,擁漢獻帝,統壹北方,社會有了相對穩定的環境。曹操父子都有很高的文學修養,也因為他們的倡導,壹度沒落的文學有了新的生機。在當時的都城鄴城(所以地址在今河北臨漳縣),聚集了大量的文人。詩歌、散文、散文創作取得新突破。特別是詩歌,吸收了漢樂府民歌的長處,充滿了愛情和文字,具有慷慨悲涼的藝術風格,真實地反映了漢末的社會現實和文人的思想感情。因為發生在漢獻帝建安年間,後人把這個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
建安文學的代表人物是“三曹”和“七子”。核心是三個曹操,即曹操、曹丕、曹植。
曹操是建安文學的主將和開創者,現存其樂府詩二十余首。他的代表作郝描寫了軍閥混戰的悲慘場面,《短歌行》是壹部膾炙人口的名作。曹丕是曹操的次子,他的詩委婉含蓄,多寫愛情和悲傷。《葛炎行》是現存最早的七言律詩。《典論雜文》是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壹部重要著作。曹植是這壹時期最著名的作家。有65,438+000多首詩歌和散文流傳下來,如《泰山傅亮行》、《美人》、《洛神賦》等,描述了人們痛苦的生活。曹植寫了七步詩的故事,更是家喻戶曉。
李白有壹句“大文學家的骨頭都是妳的畫筆,在天校”,可見建安文學對後世的深遠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