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與舞蹈家哥德爾壹起在慕尼黑創辦了岡特學校,長達半個世紀的兒童音樂教育生涯,使他與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伊被譽為兒童音樂教育專家。在那裏,奧爾夫開始了壹系列改革音樂教育的嘗試,如新節奏教學和動作與音樂相結合的實驗。在音樂方面,最突出的就是在音樂和動作教學中突出節奏樂器。為了讓學生親自參與演奏音樂,他以即興創作的方式設計了自己的音樂,並制作了壹套可以用於合奏的小型樂隊樂器,主要以打擊樂為主。這套曾被統稱為奧爾夫樂器的教具,如今已享譽全球,成為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的重要標誌之壹。為了讓學生設計自己的音樂,並盡可能地為動作伴奏,奧爾夫從當地和外國的民間音樂中找到了編寫教材的來源。
1930年,由他和他的終身伴侶凱特曼編寫的第壹版教材出版。作為壹個基礎的音樂教材練習,這本教材引導人們認識音樂的原始力量和形式。因為它的表演性和舞蹈性,所以很好學。隨後,許多其他小冊子相繼出版,並為奧爾夫樂器的練習編寫了大量的教材。在這個過程中,奧爾夫的學生——也是她後來生活中最重要的夥伴——古麗特·凱特曼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軍特校”實驗因國內外巡回演出和各種國際會議上的教學方法演示演出,受到了眾多教育工作者的關註,有力地推動了音樂教育思想的發展。
1932年,壹本象征音樂教育革命的著作——奧爾夫教材——兒童音樂,兒童創作的音樂——民歌準備出版,但由於政治和歷史原因,出版計劃擱淺。奧爾夫決定離開音樂教育,專攻作曲。
1937年,壹部14世紀詩歌手稿創作的音樂劇《卡麥納·布蘭納》實現了他的突破。42歲時,他已經發表了許多探索性的作品,但他稱這壹突破是他“全集”的開始。奧爾夫從青年時代起對“完整戲劇”的追求——壹種通向人文主義、尋求原始原始、融音樂、舞蹈、戲劇於壹體的藝術——在這三部作品中得到體現,使他在“完整戲劇”(或整體藝術)的創作中走向成熟,形成了真正的奧爾夫風格。這裏也體現了奧爾夫獨創的音樂教育原則和思想。
從1948到1949,卡爾·奧爾夫完成了集音樂、舞蹈、戲劇於壹體的《安提戈尼》,而卡爾·奧爾夫用4架鋼琴、59件打擊樂器和人聲來體現最古老的神話——日神和月神的結合,恰好結合了柔軟、健康和美麗。這部作品奠定了他作為世界作曲家大師的聲譽。他在專業作曲中使用的技法,和他的音樂教育壹樣,都是突出的節奏因素。他不斷地用某種固定的音型作為音樂發展的動力,在旋律中很少使用半音音階和屈折,和聲讓位於更次要的位置。總之,無論是旋律還是伴奏,都是建立在簡單樸素的基礎上。舞臺布景和演員服裝的象征意義是體現他的原始本性的“完整藝術”的概念。奧爾夫壹生孜孜不倦,創作了大量的音樂作品和音樂劇。
從1950到1960,奧爾夫是慕尼黑音樂學院作曲大師班的教授和主任。他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發現自我,這壹點至今仍貫穿在他的專業音樂教育思想中。奧爾夫從1948開始為巴伐利亞廣播電臺撰寫《學校音樂教育》,連續播出五年,受到學校的熱烈歡迎。這是奧爾夫音樂教育體系中的壹個根本性事件。
1961年,奧地利薩爾茨堡莫紮特音樂與造型藝術大學成立了奧爾夫學院,成立了第壹個奧爾夫教學法研究培訓中心。
奧爾夫和凱特曼於1962年訪問日本,在日本掀起了學習和實踐奧爾夫教學法的熱潮。奧爾夫教學法與東方文化的結合開啟了奧爾夫教學法新的裏程碑。
奧爾夫和凱特曼於1962年訪問日本,將奧爾夫的音樂教育方法帶到了東方,開啟了奧爾夫音樂教育與東方文化相結合的新裏程碑。
奧爾夫於1982年在慕尼黑的家中去世,享年87歲。1924舞蹈家Dororee Gunthen和Orff在慕尼黑創辦了君特體操卡爾·奧爾夫音樂舞蹈學校。
1925舞蹈演員裏克斯進入軍校。
1926音樂家凱特曼(他將成為奧爾夫的助手“學校音樂教科書的共同編輯”)進入岡特學校。
1928樂器制造商Kan Maendler為岡特學校制造了第壹架木琴。
1930君特學校舞蹈隊首次演出,多次在國內外舉辦演出。
1931奧爾夫和凱特曼合著<;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原創音樂練習)首次出版。
1932奧爾夫第壹次見到德國音樂教育家埃伯哈德·普魯斯納(Eberhard Preussner)和德國音樂教育第二次改革的領導者萊奧·克斯滕貝格(Leo Kestenberg)。
1933岡特學校在柏林成立分校。
1936奧爾夫和凱特曼為在柏林舉行的第11屆奧林匹亞體育節“奧林匹亞青年”節創作並表演。
1944岡特學校在納粹鎮壓下被迫關閉。
1945岡特學校被炸。
1948開始在慕尼黑的“巴爺電臺”播放兒童音樂節目,孩子們在凱特曼的指導下,自己演奏和演唱。
1949在凱特曼的指導下,兒童音樂班1950在奧地利托爾斯泰堡莫紮特音樂學院舉辦,出版<;兒童音樂)
1953在薩爾茨堡莫紮特音樂學院召開高等音樂院校校長國際會議,舉辦學校音樂教材演出,首次與外國建立聯系。在莫紮特音樂學院舉辦“學校音樂教材班”
1954 <;《兒童音樂》(第五卷)全部出版,《學校音樂教材》第壹部電影制作完成。
1956-57(兒童音樂)首次錄制(Columbia-E1ECTR 01A)
1956—58壹系列“學校音樂教材”在巴爺電視臺播出(由凱特曼和奧爾夫的女兒主持)。
1958在國外舉辦講習班(比利時、瑞士、意大利)(凱特曼)
1961奧爾夫學校音樂教學中心在莫紮特音樂學院成立,第壹個國際暑期學校在薩爾茨堡郊區弗羅恩堡舉辦。
1962“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促進會”在薩爾茨堡成立。奧爾夫學院教材首次在國外(多倫多)舉辦工作坊。奧爾夫和凱特曼都出席並發表了講話。日本全國廣播電視協會(NHK)邀請奧爾夫和凱特曼在日本四個國家進行演講和演示。在慕尼黑成立了奧爾夫學校音樂教材推廣協會德國分會並開始出版
1979全部完成。奧爾夫學院開學。
1970奧爾夫學院擴建完成。
1973音樂治療和社會教育系成立於奧爾夫學院,由威瑟倫·凱勒領導。
1975“奧爾夫音樂教育國際會議”在奧爾夫學院每五年舉辦壹次。
1981奧爾夫音樂教育首次傳入中國大陸。
1982奧爾夫去世了
1990凱特曼去世2000.11.7-12由奧爾夫基金會和美國奧爾夫學會聯合舉辦的“奧爾夫音樂教育國際會議”在美國羅切斯特舉行。會議的題目是“反思過去,展望未來”和“奧爾夫的終身音樂教育”(奧爾夫音樂教育國際會議分別在德國奧裏維斯、羅蘭、特勒恩沃爾興和美國羅切斯特舉行,內容各不相同,後者規模最大)。Carmina Buraria Carmina Blana(也被翻譯為世俗之歌或Blana Temple之歌,Bran的詩歌,Boylen之歌)以其演唱的清劇場景和動作而聞名。卡瑪娜·布拉娜(1934-1937),月亮(1937-1939),聰明的女人(1941-65438+)。即奧爾夫的三部名著《月亮》(1937-1939)、《安提哥尼》(1948-1949),集音樂、舞蹈、戲劇於壹身,奠定了他在世界音樂史上的地位。
出版了五卷本《奧爾夫-舒爾韋克》(1950-1954),由歐美各國翻譯出版,並介紹到世界各地。
《世界末日》(1973)這部戲劇是奧爾夫78歲時的最後壹部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