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把節是什麽?
火把節的由來◆關於火把節,有這樣壹個神奇而動人的傳說。古時候,在壹座高山上,有壹座城堡。在城堡裏,住著壹位學者。他有壹雙老鼠眼睛,掃帚眉毛,壹張鰱魚嘴和尖下巴。他瘦削的臉上布滿了黑色的麻子。人們給他起了個綽號叫“黑魔鬼”。這個黑煞作惡多端,手下養了壹大群仆從和打手,殘暴地統治和壓榨彜族人民。他發明各種借口,苛捐雜稅,生孩子交人均稅,上山打獵交高昂的山租,下河捕魚收漁捐...各種苛捐雜稅讓老百姓真的喘不過氣來。為了反抗黑惡之神的殘酷統治,他多次舉行起義,但很難攻下土司的堅固城堡,很多人被捕,活活餓死。有壹個聰明能幹的牧羊人,他的名字叫紮卡,他想出了壹個智取土司城堡的辦法。他與九九寨的窮人暗中聯系,決定從6月17日起把羊全部關進馬廄,每天只餵水,不餵草料,餓七天七夜。到了晚上,起義軍趕著做梭子標,砍下竹棍,磨出彎刀斧頭,把火把綁在每只山羊的角上。大家壹致同意6月24日晚上造反。這壹夜,月亮尚未出現,山林中微風習習,只聽得壹聲號角響起,便以第壹支“母親火炬”為號。這時,所有的起義軍立刻打開羊圈的門,點燃了綁在羊角上的數千支火把,驅趕著羊群向土司的城堡發起進攻。無數的羊已經餓得不行了,就沖到山上去吃火堆旁的樹葉和草。紮卡帶領起義人民英勇戰鬥。當我們接近城堡時,鼓聲和喊聲震動了大地。黑魔王急忙趕到城堡,看到群山和平原變成了壹片火海。從四面八方包圍城堡的人們已經開始攻擊城門。黑魔王命令仆從和打手守住城門,他卻悄悄鉆進洞裏,準備逃跑。這時,所有的起義軍隊都已攻破城堡,蜂擁而入。我到處都找遍了,但是我沒看到烤面包。後來紮卡把大管家抓起來審問。怕死的大管家跪在地上求饒,立刻把紮卡和他們領到了吐司藏身的洞口。紮卡叫大管家先下到洞裏,叫黑煞出來投降。這個大管家,平時就是史密斯,被嚇得魂不附體,卻不敢下山洞。突然他癱倒在地,起不來了。所有人都在四處張望,突然,壹把匕首從洞裏飛了出來,壹道寒光把它射倒在地。原來紮卡早有防備。他預計黑魔王不會輕易投降,他將會死去。於是當當地山洞裏的匕首飛出來的時候,紮卡身手敏捷,壹揮砍刀,就把它擊落了!當紮卡和其他人看到黑魔王死不了時,他們決定用火把他燒死。於是壹聲令下,數千支火把立刻在洞口周圍堆成了壹座小山,只見熊熊大火越燒越旺,不壹會兒,大地也被燒得通紅,邪惡的土司黑邪神也被埋在了火把中。為了紀念反對暴政鬥爭的勝利,6月24日被定為“火把節”。火把節是中國西南地區彜族、白族、佤族、佤族、布朗族、納西族、拉祜族、普米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節日因地而異。雲南的白族、彜族壹般在每年的6月24日前後。貴州彜族多在六月初。◆關於節日的起源,有不同的傳說。白族的傳說是,漢朝副司令郭世忠在大理殺了酋長瑪娜娜,發現酋長的妻子河南很漂亮,想娶她為妻。河南假裝同意,但提出了祭祖和亡夫的三個條件。然而,當他祭奠丈夫時,河南放火燒靈堂,跳入熊熊烈火自殺。河南人的忠誠和勇敢贏得了人們的欽佩和敬仰。從那以後,每年他在河南自殺的那壹天,白族同胞都會點燃火把,走遍各個村莊紀念他。南詔王丕洛格邀請五聖旨首領聚會時,五聖旨首領的妻子鄧丹勸丈夫不要去,她不聽,就把鐵放在丈夫的胳膊上,丕洛格放火燒了宋明塔,五聖旨首領全部被燒死,於是慈善找到鐵把丈夫的屍體餵了回去。皮洛格聽說了它的優點,想要壹個妻子。慈善儀式安葬丈夫後,她封城自殺,於是雲南人民每天燒壹把火把來吊著。◎很久以前,天空中的惡神斯雷比來到彜族,向他們發放糧食和錢財,收租催稅,勒索錢財,激起了彜族人民的反抗。為了打敗惡靈,大家推選了壹個名叫阿提拉巴的英雄,與惡靈戰鬥了九天。庫亞殺死了惡靈,拯救了人民免受傷害。天王聞訊大怒,下凡吃莊稼,企圖餓死人。又到了彜歷“虎膽”時節,薯結薯,蕎麥開花,玉米“背篼”。在吃了三天三夜鋪天蓋地的“田沖”後,我們看到易家的莊稼即將被毀掉。這時,大家聚集在山頂開會,商討高舉火炬,焚燒“田沖”的對策。於是彜族人,男女老少,都舉起火把來燒“天蟲”。火炬傳遞了三天三夜,殺死了大部分“天蟲”,保護了莊家,獲得了大豐收。少數“天蟲”藏在莊稼裏。為了防止他們再次危害人民,彜族人民每年在“虎膽”時節高舉火把,年復壹年就形成了今天的火把節。◆關於火把節的起源,白族、納西族、普米族有很多傳說。而上面提到的燒宋明樓說是最常見的。◆每逢火把節,彜族、白族的家家戶戶門前都要豎起壹個火炬。壹個寶塔形的火炬被堆在廣場中央。選壹棵三四尺高的松樹立在中間,周圍層層疊疊柴火,形成寶塔狀,頂端放壹根蓋滿紅花、白餅、海棠的青木。晚上,男女老少手持火把,隨著鑼鼓聲,聚集在廣場上點燃樹塔。頓時,火光沖天,幹柴烈火劈啪作響,與鑼鼓聲、歡呼聲融為壹體,震天動地。納西族的火把節定在舊歷6月25日、26日、27日,是納西族人在春節後的盛大節日。火把節第壹天,人們挑選好的長松枝,剁成細條,中間加易燃的松明,捆成火把。晚上各家門前的火把都點著了,第二天的火把壹般比第壹天高。第三天是火把節的高潮。火把紮得又高又大,裝飾得很漂亮,為了照亮莊稼,消滅害蟲,祝願豐收,把各個角落都照亮了。人們高舉火把,整夜跳舞。在許多彜族地區,還舉行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和蕩秋千。中國南方彜族、白族、納西族、佤族、拉祜族、哈尼族等民族的傳統節日。大部分時間在每年夏歷的6月24日前後舉行壹到三天。各民族、各地區的活動並不完全相同,但必不可少的是在節日的夜晚點燃松樹制成的火把,或插在村落裏,或舉在田間地頭,並伴有各種歌舞活動。彜族人慶祝火把節時,晚上各村點燃火把,火把在田野山中蔓延、遊動,頗為壯觀。彜族人用火把照亮田野,這是豐收的原因。民間傳說,火把節是為了吸引谷穗觀看火炬,玩火炬是為了撲滅秧苗的病蟲害。節日期間,有的地方會殺豬殺牛祭祀神靈;有些地方,家家戶戶都會帶壹只雞到地裏去祭祀“土地和土地母親”。民間認為火把可以驅鬼辟邪,所以點燃火把後,妳要挨家挨戶,邊走邊往上面灑松香,這叫“送禮物”。火把節期間,有各種各樣的社會、文化和娛樂活動。各個村子裏舉行唱歌、跳舞、賽馬、鬥牛、摔跤、射箭、拔河和蕩秋千。路南石林龜山壹帶的鬥牛、摔跤比賽特別有名。鬥牛前,各村要推選代表參加,並將選出的肥壯牛帶到場地,群眾身著節日盛裝前來觀看。屆時,壹位有聲望的人將宣布比賽開始,於是鑼鼓喧天,長號鳴響,鞭炮聲震耳欲聾,壹對對青年男女將在體育場周圍彈奏大三弦,歡快地起舞。在壹片歡騰中,選手們牽著壹頭圓頭大喇叭的公牛進入場地,接受裁判的檢閱。裁判壹聲令下,主人把牛放了,讓它按照事先選定的對手打。兇猛的公牛揚起蹄子,轉過犄角,向對方沖去,斜著挖,直到把對方打敗。獲勝者可以得到壹個掛在邊線球柱上的球形彩紅。火把節期間的另壹項重要比賽是摔跤。參與者穿著短褲,赤膊上陣。壹開始互相擁抱以示友好。裁判壹聲令下,他奮力壹搏,英勇奮戰,最終將對手摔倒,落在肩上,取得勝利。這場比賽非常精彩。在壹個地方摔跤,各方齊聚壹堂,身著盛裝的人們從四面八方觀看、歡呼。男生背著大三弦和竹笛;姑娘們背著自己精心繡制的花袋,在比賽前後播放著歡快的音樂,歡快地起舞,讓比賽充滿了熱烈的氣氛。火把節也是青年男女交流和擇偶的好機會。節日期間,他們點燃火把取樂,聚集在山裏的田野裏舉行春火晚會。青年男女在篝火下互相嬉戲、唱歌,盡情地載歌載舞,徹夜不眠,從他們身上尋找自己心愛的對象。鬥牛中的勝利者和摔跤高手,往往成為女孩們追求和仰慕的對象。關於火把節的起源,魯南地區有彜族的傳說。古時候有個魔玉,殘暴迫害百姓。群眾忍無可忍,奮起反抗。但魔鬼的堡壘不能長時間進攻,於是改由羊來進攻,即在每只羊的角和後腿綁上火把來驅趕羊進攻,結果是勝利。為了紀念這場鬥爭的勝利,人們在每年夏歷的6月24日打火把互相慶祝,從而形成了火把節。白族的傳說與此不同。光緒《昆明縣誌》載:“漢代有壹外族女子,名楠,其夫被人所殺,楠立誓不從賊,即於六月二十四日死於火中,國人哀悼之,故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