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夢蝶是壹首詩,最重要的是對雪的物質表達。
周夢蝶詩歌中的雪的物質性想象,從最初的孤獨意象,到虛無意象,再到寧靜意象,呈現出他對雪的物質性想象的三種審美意象。就表象而言,這種孤獨、虛無、寧靜分別繼承了中國的儒釋道思想,可以表述為“雪是”
在周夢蝶的詩歌中,雪成為詩人心靈的客觀對應物,體現了中國傳統文人的精神境界。他所能想象的特殊意象,他所遇到的復雜場景,他所能控制和不能控制的思想困惑,都在他的詩歌文本中有所體現。雪是周夢蝶詩歌的背景,也是他生活的底色。周夢蝶的詩歌作品完全基於他個人經歷的沈重敘述。“雪”做純凈自然的靜默等出物的效果,形象化了宗教自然與物理人體共同作用所產生的威懾力,給人以強烈的精神沖擊,充分體現了不容任何褻瀆和侵犯的生命最高尊嚴,揭示了宗教、人與自然關系的壹個側面,具有非常獨特的審美價值。
………………………………………………………………………………………………………………
誰能在雪地裏生火,並把它丟進雪裏?
周夢蝶的詩歌主要分為三個階段,這裏我將隨機選擇壹首《琴》:
讓淡紅柔香嫁春水,
讓蝴蝶親吻夏天最後壹朵玫瑰,
讓秋菊的冷艷和淡憂
註滿詩人的空杯;
讓風雲歸我,孤獨歸我。
如果我必須死,或者發光—
我寧願做祭壇上的蠟燭
或者用壹閃壹閃的眼淚撼動黑夜。
詩人寫雪不僅僅是為了描寫雪的物理狀態,更是為了通過雪來表達自己的心情、感受和節日,所以這種“物質想象”在某種程度上就是“精神想象”。雖然成長環境不好,但我還是自下而上的頑強,不隨波濤起伏而保持真我。“讓風雪歸我”和“我寧願在祭壇上點壹根蠟燭/或用閃爍的星星和淚水撼動黑夜”的詩句,似乎在傳達壹種“我不會下地獄,水下地獄”的悲壯感,而那種孤獨寂寞的感覺,正是人生遭遇挫折時的體驗。《雪》照顧了詩人對生命和社會的關註,體現了崇高誌向與孤獨交融的雙重情感取向。詩人總是在反思,躲在壹個僻靜的地方,帶著苦澀的微笑,審視著繁華與落寞。
………………………………………………………………………………………………………………
主要參考資料《詩意的憧憬》/方煥海、沈淩
第壹章“雪國蝶影”論周夢蝶的詩歌
………………………………………………………………………………………………………………
滿意就請接受,不滿意就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