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幼兒園中班教案《認識》

幼兒園中班教案《認識》

作為壹名優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準備壹份教案,教案可以讓教學更加科學。教案怎麽寫?以下是我在幼兒園為妳整理的教案《知道》。歡迎閱讀收藏。

1幼兒園中班教案《認識》活動目標:

1.通過探究活動,初步了解蟬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激發幼兒進壹步探索的欲望。

2.鼓勵孩子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培養孩子的創新意識。

3,初步了解蟬的小常識。

4.培養觀察和比較能力。

活動準備:

材料準備:老師做了壹個關於蟬的童話《誰殺了果樹》的ppt課件,蟬的標本(每組壹個),蟬的圖片。

體驗準備:課前家長和孩子壹起上網尋找與蟬相關的圖片,幫助孩子了解壹些蟬的身體結構和生活習性的知識。

活動流程:

首先,教師和孩子交談,引出問題

1,老師:小朋友在哪裏見過蟬?蟬長什麽樣?

2.展示蟬的標本。“妳知道蟬的身體是由什麽部分組成的嗎?它有什麽特點?”

給孩子壹個展示自己的平臺,然後給他們看相關的圖片,告訴他們蟬的身體由頭、胸、腹三部分組成,最大的特點是壹對透明的翅膀,尖尖的小管就是它的嘴,會發出“蟬,蟬”的叫聲。

二、觀看課件《誰殺死了果樹》,引導孩子更多地了解蟬。

1,請觀看兒童課件。

老師:孩子們,我們剛才看了這個童話。妳知道誰最終殺死了果樹嗎?為什麽?

(引導孩子說蟬從根部吸取汁液)

老師:孩子們很聰明。蟬在吮吸汁液時,會發出“知了,知了”的叫聲。那麽它是害蟲還是益蟲呢?(害蟲)

老師:那為什麽有的人知道了就叫,有的人不知道呢?

2.再次展示雌蟬和雄蟬的圖片,進壹步比較。

老師:我們來看看。它們是壹樣的嗎?

(不是,有的肚子上有兩個半圓,有的沒有。)

老師:這個半圓叫做發聲器。只有有發聲器的,才能稱之為公蟬;不,它是壹只雄性蟬。他不會叫。

在自由討論的過程中,老師永遠是孩子的支持者和引導者。通過開放性問題,讓孩子在積極探索的過程中對蟬的特性和生活習性有進壹步的了解。)

活動擴展:

可以組織孩子制作相關工具,在戶外貼蟬,通過實際行動進壹步增加對蟬的了解。

幼兒園二中“認識”教案的活動目標

1,了解蟬的相關知識,了解蟬的發聲器官。

2.通過折紙活動掌握蟬的造型特征。

3.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創造力。

4、增強參與環境布局的興趣和能力,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觀察和理解蟬的外形特征。

教學難點:掌握蟬的外形特征。

要準備的活動

課件,手工紙和筆

活動過程

壹,引入談話

1,老師:小朋友,老師帶了個昆蟲寶寶。猜猜是誰?

2.播放課件,讓孩子看答案。

3.老師:這節課,我們學習用肚子唱歌的蟬。

第二,探索和發現

1,老師:讓孩子觀察它是什麽樣子的。

幼兒:翅膀是透明的。

頭下有壹根長管。

這根細管是它的嘴。

2.老師:猜猜他們吃什麽?

嬰兒1:它吃樹葉。

寶寶2:我猜它是從樹幹吸水。

3.老師:妳知道了會尖叫嗎?

孩子1:都在尖叫。

孩子2:不是每個人都會叫。

老師:為什麽有的人叫,有的人不叫?

看課件,讓孩子觀察比較。

幼兒:有的肚子上有半圓,有的沒有。

老師:這個半園叫發電機,只有有發電機的才會叫它。

師:蟬有公母,蟬有發電機,蟬沒有發電機。

第三,動手操作

1,請讓孩子了解折紙。

2.展示兒童作品。

四。摘要

老師和學生不約而同地總結了蟬的外形特征:有的蟬會叫有的不會叫,發電機在肚子裏。

教學反思:

折紙是壹種深受孩子們喜愛的藝術活動。既能鍛煉孩子雙手的靈活性,又能發展孩子的視覺能力、空間想象力和操作能力,同時形成孩子的幾何形狀概念。

百科:蟬(學名:蟬科;;英文名:蟬,Cicala或Cicale),動物界唯壹的壹科——節肢動物門——六足目——昆蟲綱——翅亞綱——半翅目——蠓目——蟬總科(同級:蜱蟎亞綱,蟬總科,蟬總科)。

幼兒園中班《知道》的教案3壹、說:知道。

1.課件:播放蟬的聲音。

問題:聽著,孩子們。這是誰的聲音?

2.圖:我知道,讓孩子享受吧。

3.老師總結:蟬,又叫蟬,是壹種只在夏天才會出現的昆蟲。它壹般生活在樹上,發出吱吱的聲音。

二、欣賞兒歌:我知道。

1.老師讀兒歌,要求孩子整體欣賞。

2.老師:小朋友,為什麽說“知道了真的不好?”

3.老師:因為蟬的聲音像“蟬,蟬”,我們以為它在說“知道”!

第三,誰做的對?

1.老師:小朋友,媽媽睡覺的時候,蟬總是在吵,知道了不好。

然後看下圖。午睡期間誰做得不好,誰做得好?

2.請小朋友判斷:圖中小朋友在做什麽?這樣對嗎?

三個總結

別人休息的夏天,我們學不到蟬。我們應該安靜地做事,不要打擾別人睡覺。

幼兒園中班教案《認識》第四章活動目標:

1,了解蟬的外貌特征和鳴聲特征。

2.懂得在別人休息的時候保持安靜。

活動準備:

夏天的蟬課件。

活動流程:

先說:認識1,老師打開課件的開篇圖。

老師點了壹下蟬:聽,小朋友,這是誰的聲音?

2.老師播放蟬的視頻給小朋友欣賞。

3.總結:蟬,又叫蟬,是壹種只在夏天出現的昆蟲。它壹般生活在樹上,發出吱吱的聲音。

二、欣賞兒歌:我知道。

1,老師讀童謠,要求孩子整體欣賞童謠。

2.老師:小朋友,為什麽說“知道了真的不好?”

3.老師:因為蟬的叫聲聽起來像“知了,知了”,我們以為它在說“知道了”!

三、評論:誰做的對1。老師點擊呈現課件中的四張圖片。

老師:小朋友,媽媽睡覺的時候,蟬總是很吵,知道了不好。然後看下面的圖片。午睡期間誰做得不好,誰做得好?

2.老師逐壹點擊四張圖片,呈現動畫。請小朋友判斷:圖片中的小朋友在做什麽?這樣對嗎?

3.根據小朋友的回答,將小紅花拖放到右圖中,驗證其正確性。

4.總結:夏天別人休息的時候我們學不到蟬。我們應該安靜地做事,不要打擾別人睡覺。

幼兒園中班“知行合壹”教案5活動目標:

1,了解蟬的外貌特征和生活習性。

2.當妳知道自己不懂或者不知道什麽的時候,就要老老實實的承認。

活動準備:

活動流程:

1,說:知道的老師展示知道的圖片。

妳知道是誰嗎?妳在哪裏見過?是什麽時候?

妳知道蟬是益蟲還是害蟲嗎?它吃什麽?

老師總結:蟬,又叫蟬,是壹種只在夏天才會出現的昆蟲。它壹般生活在樹上,靠樹的汁液為生。它是害蟲,但它的殼可以入藥!

2.學習兒歌《知道先生》

老師背誦了兒歌《蟬先生》,讓孩子們欣賞。

提問幫助理解:蟬先生坐在柳樹上說了什麽?後來怎麽樣了?

蟬先生回答小牛的問題正確嗎?它真的知道世界上的壹切嗎?

如果有人問妳不知道的事,妳怎麽回答?

3.孩子學讀兒歌。

改編兒歌,把兒歌改編成故事,繼續剪輯結局。

活動繼續:

手工《蟬》兒歌:《蟬先生》

河邊柳樹綠,蟬先生坐在頭上。

蟬,蟬,大叫,我知道世界上的壹切。

小牛來問蟬,秋天什麽時候到?

“知了,知了,我知道了!秋去春來。”

幼兒園中班“認識”教案的教學目標:

1.認識課文中的生詞和短語,積累“我很羨慕”等詞匯。

2.用“讀段落,畫句子,圈出單詞,帶著感情大聲朗讀”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失敗的原因。

3.通過與蟬的對話,引導學生理解只有目標而沒有努力是不會成功的言外之意。

教學重點:

運用閱讀方法理解文章內容,帶著感情大聲朗讀。

教學難點:

訓練使用閱讀方法。

教學準備: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壹、新課和板書題目引入圖片。

正面聲音:是的。

第二,第壹遍讀課文。

1.讀課文自如,讀得又好又流暢。

2.認字;理解單詞,積累單詞。

3.總結課文的主要內容。

第三,精讀課文。

1.蟬在學會飛翔之前是壹種什麽樣的蟬?學會用讀、畫、繞、談理解的閱讀方法,走近蟬的內心,明白蟬是好學的,是有目標的。

2.試著通過讀書來了解學飛的蟬是什麽樣的。鞏固閱讀方法,貼近內心,進行閱讀等訓練。

3.放飛去了解學會飛翔後的蟬是什麽樣的。貼近蟬的內心,完成閱讀和表達訓練。

第四,總結意義。

黑板設計:

Pre:勤奮好學,目標明確

時間:怕吃苦,不認真。

廖很不耐煩,洋洋自得。

學飛後:後悔

幼兒園中班7教案“認識”的活動目標

1.知了知道夏天到了,知了就叫,對夏天樹上知了的鳴叫感興趣。

2.感知兒歌的節奏和韻律,想象蟬的叫聲和夏日的炎熱景象。

3.學會用擬聲詞模仿詩歌。

4.我喜歡欣賞兒歌,會大膽背誦。

5.願意參與音樂活動,體驗音樂活動中的快樂。

重要和困難的活動

活動重點

知道夏天來了,感受著兒歌的節奏和韻律,想象著蟬鳴和炎夏的場景。

活動難度

感知兒歌的節奏和韻律,學會用擬聲詞模仿詩歌。

要準備的活動

童書,夏天真熱;磁帶和錄音機。

活動過程

首先,孩子們欣賞蟬的圖片,引起他們對蟬的興趣。

問題:這是什麽動物?

這是壹種昆蟲,它的名字叫蟬。

第二,老師背兒歌,孩子懂詩。

1,老師第壹次背兒歌,提問:

蟬為什麽壹直叫?

知了在哪裏叫,怎麽叫?

兒歌說的是什麽樣的日子和風?(老師引導孩子想象蟬和炎熱的夏天場景)

蟬叫什麽名字?

2.老師又完整的背了壹遍。

第三,孩子學背兒歌。

1,老師讀前半句,孩子讀後半句“知其然知之”。

2,孩子看《蟬》這本書,完整背誦兒歌。

第四,模仿其他昆蟲的聲音。

1.在夏天的夜晚播放昆蟲和青蛙給孩子們聽。

2.孩子們試圖模仿詩歌。

3.妳聽到了什麽,妳怎麽稱呼它?

4、孩子根據兒歌的節奏說音,如“咕咕咕咕”“曲秋”。

5.老師和孩子們模仿兒歌。

教學反思:

《蟬》是壹首通俗易懂、結構簡單的兒歌。其中,擬聲詞是兒童非常感興趣且容易掌握的內容之壹。我抓住幼兒對擬聲詞引入的興趣,讓幼兒聽是什麽在叫,引出蟬,然後讓幼兒仔細觀察蟬的樣子,從而引出“蟬為什麽壹直叫?”引發孩子的討論和思考。孩子們對自然界的動物非常感興趣,尤其是那些他們接觸到的,看到的,聽到的,熟悉但不太了解的動物。

通過這堂課,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對昆蟲了解不多,不能回答小朋友所有的問題。教室裏,最後壹個環節,小朋友養了很多蟲子。當他們問到他們的飲食習慣和日常生活時,我也不知道,所以課前要查閱壹些常見昆蟲的知識。

百科:蟬是壹種不完全變態(不完全變態發育)的昆蟲,無蛹壹次蛻皮後由卵和幼蟲(若蟲)變為成蟲。幼蟲生活在地下,吸食植物的根,成蟲則吃植物的汁液。

幼兒園中班教案《認識》第八章活動目標:

1.欣賞兒歌,體驗舒適、閑適、快樂的生活。

2.帶著感情讀兒歌,感受夏天的快樂。

重點和難點:

1.欣賞兒歌,體驗舒適、閑適、快樂的生活。

2.帶著感情讀兒歌,感受夏天的快樂。

活動準備:

1.童書:蟬。

2.CD:“帶著感情背誦兒歌,感受夏天的快樂。

3.學習清單:“知道”。

4.畫筆和畫紙。

活動流程:

先放CD,請孩子欣賞兒歌,感受認識的意境。

1.詩中提到的蟬是誰?

2.蟬是另壹個名字和它的叫聲。妳覺得在兒歌裏知道這麽多意味著什麽?

3.聽完兒歌,妳想象的畫面是怎樣的?圖中的顏色是什麽?

第二,讓孩子用畫筆把想象中的圖畫放在學習單上。孩子們創作完後,老師進行了分享,讓每個孩子介紹自己的作品,壹邊看自己創作的圖片,壹邊試著背誦兒歌。

1.這幅畫裏畫的是什麽?

2.這幅畫和我自己的作品有什麽相似之處?

妳看這幅畫有什麽感覺?

三、小朋友分組背誦兒歌,壹組背誦每段第壹句,另壹組背誦蟬鳴。老師引導孩子從每壹段的蟬鳴中讀出不同的感受,尤其是最後壹句,要輕讀慢讀。

幼兒園中九班“蟬”教案活動描述

在創建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的過程中,閔行區培育了許多小樹林。這些樹林是孩子們進行野外活動的好地方。我們帶著年幼的孩子到樹林裏,開展捕蟬活動,把“爬、扔、跳、跑”等運動串成充滿野趣的遊戲。孩子們玩了壹個又壹個遊戲,在大自然中體驗運動的快樂。

活動目標

1.促進跳、投、爬的協調發展。

2.培養合作、勇氣和對自然的熱愛。

3.培養孩子敏銳的觀察能力。

4.探索和發現生活中的多樣性和特點。

5、探索與實驗,激發孩子主動探索。

要準備的活動

1,提前聯系小樹林管理層。

2.提前告知家長,取得他們的支持和配合,比如給孩子穿運動服和運動鞋。

3.老師去小樹林實地觀察準備:(1)消除安全隱患。(2)在樹上放壹些蟬牌:在樹的下部放“小蟬”;高枝上的“中蟬”;把它綁在孩子能爬的最高的樹枝上。

4.帶上常用的藥品和壹些沙袋、紙團、紙飛標和小口袋。

5.知識和經驗的準備:我之前在活動區放了關於蟬的書。和孩子們壹起玩“穿越樹林”的遊戲。

活動過程

首先是“穿越森林”遊戲

1.到達小樹林後,孩子們可以自由地玩“穿過樹林”的遊戲,以便熱身。(1)選擇壹片森林,每棵樹走壹圈;(2)蛇形躲避,在樹林中奔跑;(3)互相追趕。

2.溝通在樹林中玩耍的感受,引出“捉蟬”的遊戲。

二、“捉蟬”遊戲

孩子每人都有壹個小口袋用來捉蟬,逐漸提高“捉蟬”的遊戲要求。

1,小朋友穿過樹林裏的小壟溝去抓“蟬”,比誰抓到的“蟬”多。這個環節抓住了“小蟬”。因為它卡在樹的較低位置,小孩子可以抓到它,但要抓到更多,需要克服困難,越過小山脊和溝渠,穿梭在樹林中才能找到它。安排這個環節的目的是為了激發孩子的興趣,發展孩子的跳躍式發展。

(1)小朋友壹起自由抓“蟬”,交換誰抓的多。

(2)重點是穿越小壟溝的動作。

2、引起孩子用投擲物幫助抓“蟬”,看誰能抓到“蟬”。這個環節抓到的“有學問的”放在更高的樹枝上,需要輔助物的幫助,比如沙袋、紙團、紙飛標等森林中的資源。其目的是讓孩子在創造性玩耍的過程中發展投擲等動作。

(1)小朋友壹起扔就可以自由抓蟬了。

(2)重點講解如何使用正確的投擲方法抓蟬。

3.鼓勵孩子大膽爬上去抓“蟬”,看誰本事大。這個掛鉤是掛在樹頂上的,需要攀爬才能抓住。目的是培養孩子的合作精神和勇氣,發展攀爬等動作。

(1)小朋友自由攀爬壹起抓蟬,老師提醒小朋友註意安全。

(2)把重點放在如何安全爬樹,抓住它。

4.小朋友數大中小抓到的“蟬”的數量。

活動反思

教師對孩子興趣點的觀察和了解是壹切教育活動的前提。關註孩子的關註點,可以幫助他們捕捉到有利於教育孩子的信息。最近看到小朋友在戶外運動,就壹直在說瓢蟲。鑒於此,我知道孩子們對瓢蟲很感興趣,於是我著手準備這次活動。

幼兒園中班“認識”教案中10的活動目標

1,學唱《知音唱法》這首歌,感受歌曲美好舒緩的意境。

2.借助圖譜理解和記憶歌詞,通過對演唱中的困難和不足進行反思和評價,逐步形成自評學習效果的品質。

3.體驗和同伴壹起玩追趕遊戲的快樂。

要準備的活動

1,經驗準備:知了,有玩追趕遊戲的經驗。

2、素材準備:與歌詞相匹配的圖片,道具“知道”。

活動過程

1,故事引出人,引出蟬鳴的故事。

2.聽模特唱歌,形成穩定的聽覺表象。

(1)誰在唱歌?妳還聽到唱了什麽?

老師:“歌裏除了蟬,妳還聽到了誰?它在幹什麽?”我們再仔細聽壹遍。

(2)反復聽,孩子逐漸完善歌詞,老師放圖片幫助孩子理解和記憶。

老師:“我們的歌裏還藏著壹些歌詞。我們再聽壹遍。”

(3)看黑板上的圖集。我們找到所有的歌詞了嗎?如何檢查訂單是否正確?

(4)兒童驗證歌詞圖的順序。引導孩子學習和反思,懂得通過聽歌和重新排圖來檢查歌詞的完整性。同時也是對圖集內容的重新理解和消化。

3、然後唱遊戲:(2-3遍)

(1)老師:“孩子能記住歌裏那麽多嗎?妳會唱歌嗎?現在我們來試試單人紙牌遊戲,好嗎?老師唱第壹句,妳拿第二句。

(2)“接下來請壹位小老師帶領小朋友唱歌。誰想挑戰?”

(3)反思性學習過程(貫穿每壹個接龍遊戲)

(4)剛才孩子們壹起唱了這首歌,很好聽。可以試試自己完整的唱法嗎?

3、遊戲《小知道找朋友》

小智聽了妳的好歌,現在要出去找朋友了。誰唱得好,就會吸引它飛起來!(每個小椅子下都提前點了壹只蟬。)歌聲停在小椅子後面,孩子們開始找知了。

有壹種特殊的蟬王我們還沒有發現。讓我們再試壹次,看看我們是否能找到它。孩子開始找蟬,發現認識國王的孩子在找禮物。

4.放松遊戲(老師演奏陶笛,孩子們唱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