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6世紀,氏族社會進壹步瓦解,奴隸主城邦逐漸形成,歷史上稱為大移民時代。在這壹時期,文學的主要成就是抒情詩和寓言。
抒情詩的繁榮與社會結構的重組以及人類意識和情感世界的變化密切相關。在氏族社會向奴隸城邦演變的過程中,原本分散的部落向城邦聚集,小家庭逐漸形成,個體意識加強,而集體意識減弱,人們的情感世界更加豐富。於是,過去註重表達集體意識的史詩逐漸衰落,而適合表達個人情感的抒情詩開始流行。
歌詞源於民歌,是用音樂來唱的。抒情詩的體裁很多,主要有雙管歌(或哀歌)、秦歌和諷刺詩,其中秦歌成就最大。秦歌有豎琴伴奏,分為獨唱和合唱。獨唱抒情詩的代表是莎孚(約612-?)和Anacreon(前570-?),合唱抒情詩的代表是品達(518-442或438)。女詩人莎孚是古希臘抒情詩中最著名的詩人。
她寫了九卷詩集,但流傳下來的很少。她的詩大多是表達個人情感的愛情詩,歌頌愛情的痛苦和歡樂,也歌頌崇高的母愛,緬懷朋友的情誼;語言樸實自然,感情真摯,音樂性強。柏拉圖稱莎孚為“第十位文學藝術女神”。
安納克瑞翁的詩常常贊美生命、自然和愛情的歡樂,以形式的清新、優美和完整取勝。這種詩後來被稱為“安納克瑞翁風格”。品達的詩主要是贊美上帝,描寫體育比賽,尤其是贊美奧運會的獲勝者。它們風格莊重凝練,具有崇高美,對後世17世紀的古典文學產生了重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