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導論
《詩經》分為格調、雅俗、賦三個部分。其中《風》包括《詩經》封面十五處。
民歌,稱為“十五國體”,有160篇,是《詩經》的核心內容。“風”是指鄉村風和風謠。“雅”是雅樂,分為“雅”和“小雅”。詩105首,其中雅詩31首,小雅詩74首。《頌》是壹首祭祀音樂歌曲,分為《周松》、《松露》、《商頌》,共40首。是五經之壹。《詩經》已經有2500年的歷史了。《詩經》的表現手法分為賦、比、興。與風、雅、贊合稱為“六義”。《詩經》共收詩305首,其中盛詩6首,只有標題,沒有內容,現存詩305首(既有標題又有文字)。戰國時,禮崩樂壞,大量樂譜丟失,僅存的歌詞被編入《詩經》。先秦叫《詩》,或者整數叫《詩三百》。西漢時被尊為儒家經典,原名《詩經》,壹直沿用至今。這些詩壹開始都是歌隨樂的歌詞,保留了古代詩歌、音樂、舞蹈的結合,但在長期的流傳中,音樂、舞蹈都失傳了,只剩下了詩。子曰:詩三百首。壹句話,他說:“天真地想。”孔子說:《詩經》有三百零五篇,每篇講壹個故事,每個故事都有壹個道理,可以說不少了。但是,壹句話就可以涵蓋《詩經》中的全部含義,沒有任何遺漏。這就是陸松快說的:思想無罪。它的意思是,人的思想和想法都是從自然原則中誕生的,而不是被私欲扭曲的。這句話完整地概括了《詩經》的思想和原則。詩人的文字既優美又諷刺。對於美好的人和事,他用美好的文字來贊美,以喚起人們的善良,對於醜惡的人和事,他用尖銳的文字來諷刺,以懲罰人們的惡念。都是想提人的好的思想,去掉人的醜的思想,讓人的氣質變得溫和純潔。如果人心的每壹個思想都是純潔的,沒有被私欲和邪念扭曲,那麽他所做的自然是充滿了善行,而不是惡行,充滿了贊美的行為,而不是諷刺的行為。詩人的贊美和諷刺只是為了勸善懲惡,所以“以為無罪”壹詞足以概括《詩經》的精神。想修身養性的學者必須明白,要在“慎思”上下功夫。
編輯此段落的創建者
作者
《詩經》作者的構成很復雜,地域也很廣。除了周朝音樂官員制作的音樂歌曲,以及官員和學者贈送的音樂歌曲之外,還有許多最初在民間流傳的民歌。關於這些民謠是如何來到宮廷的,眾說紛紜。漢代有學者認為,周朝派專門的詩人收集民歌,了解政治、風俗的利弊。還有壹種說法:這些民謠是世界各地的音樂人收集的。音樂家是主管音樂的官員和專家。他們以吟詩作曲為職業,並收集民謠來豐富歌詞和曲調。諸侯之樂,獻於皇帝,這些民歌匯集於朝廷。這些說法都有壹定的道理。尹吉甫·內文
他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詩經》的主要收藏者,被尊為中國詩歌之祖。尹吉甫生於江陽(今瀘州市),晚年被貶至房嶺(原名房縣),葬於湖北房縣青峰山。房縣有很多尹吉甫文物。輔佐三代皇帝,去周幽王聽信謠言,被周幽王斬首。後來得知是誤殺,做了金頭重葬。為了隱藏別人盜墓,他在房縣城東造了十二座墓。周宣王部長。的名字是賈,字的父親()是尹的正式名稱。周芳玲人。古代人遷移到焦火,攻擊水鏡北岸。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率軍反攻太原,奉命在成州(今河南洛陽東)征集南懷壹等民族的貢品,在朔方建城。遺物包括青銅器和裝甲板。湖北有尹吉甫宗廟——房嶺清豐區唐寶廟,建於唐代;瀘州有尹吉甫撫琴臺遺址;山西平遙古城有尹吉甫點將臺;而湖北有墓有墓碑。周宣王西征時,北方頑人轉戰焦火,攻打水鏡北岸,侵擾甚深。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尹吉甫奉周宣王之命出征太原,返回,駐紮在今天的平遙城。據清光緒八年《平遙縣誌》記載:“在周宣王,平遙老城小,北伐時將軍尹吉甫曾駐紮於此。建西北兩邊,都低。”還說:“我奉命去北伐,我二師在此。增城築臺,道士講武功禦敵,我死於斯。”著有《詩經》、《風華與人》、《風華與江漢》等。
編譯程序
但實際上是誰把這些詩編成了書呢?至今仍見仁見智。關於漢代《詩經》的編纂,有三種意見:壹種是孔子刪詩。《詩經》的編纂歸功於孔子壹人。這種說法起源於漢代。《史記·孔子世家》載:“古人所作詩三千余首。說到孔子,重點要去掉,還有什麽可以應用到禮儀和義上...350首詩都是孔子作的,為的是結合吳亞的頌聲。”《漢書·藝文誌》說:“孔子以純周詩。上取殷,下取魯,有三百五十篇。”人們認為孔子選擇了《詩經》的內容。唐代的孔,宋代的朱,明代的朱彜尊,清代的魏源都持懷疑態度。異議者提出壹些理由反駁:第壹,史書上說孔子刪詩,他從衛國回到魯後已近70歲。在此之前,孔子稱之為《詩三百》,可見在孔子的中青年時期,《詩經》已經三百篇了。二、《左傳》襄公二十九年,吳國公子在魯觀,樂師先奏十五國風,後少而雅,最後謳歌。順序和內容和今天的《詩經》基本壹致,當時孔子才白白八歲,可見《詩經》是在那個時候定稿的。第三,周代各諸侯國之間的外交交往,往往被賦予“詩”來表達心聲。比如《左傳》四年,吳攻楚,楚敗。楚國派沈到秦國朝廷請求援兵,哭了七天七夜,秦愛公深受感動,並賦詩無衣,表達了解救和恢復楚國的決心。如果當時《詩經》沒有統壹的標題,就無法表達《詩經》中的誌向。所以現代學者普遍認為刪詩說不可信。但按照孔子在《論語》中所說的:“我將自回山東,然後在我應有的地方快樂、優雅、謳歌。”可見孔子真的很喜歡這首詩。只是到了春秋末年,新聲興起,古樂失傳,《詩三百》中只有歌和詩流傳下來,成為今天所見的詩集。壹個說國王挑選詩歌。《漢書·食史》中說:“孟春月(農歷正月),群居之人散,行人搖木鐸至道上采詩。”劉欣與書曰:“吾請三代,周其導演秦宣為戰車使者,體仁使者於八月巡路,求代語、童謠、歌。”據說皇帝委派官員乘車到全國各地收集詩歌,這樣“國王足不出戶,知道人間所有的苦難;不用上課就能知道四個方向”(何修《公羊傳》)。《漢授藝術史·文學》載:“古有吏收詩,君觀風俗,知得失,教己正。“《詩經》305篇的韻系、韻律、詩體基本相同,《詩經》的詩歌創作時間長達五個世紀,從西周初年到春秋時期的秦穆公。創作地點幾乎覆蓋了整個黃河流域,加上長江和漢水,綿延數千裏。在古代交通不便,語言各異的情況下,不經過有目的的收集整理,產生這樣壹部詩集是不可想象的。所以詩集說是可信的。壹說周朝是壹個姓編的。現代人朱自清認為,《詩經》的編輯權很可能掌握在周朝太史公手中。他在《經典談》中指出,春秋時期各國都養了壹批樂師,像後世有錢人的戲班,老板叫太師。來自世界各地的大使必須在宴會上演奏音樂和唱歌。大師們不僅要收集自己的音樂歌曲,還要收集其他國家的音樂歌曲。除了這類收集到的歌謠,還有貴族為特殊事情寫的詩,如祭祖、宴飲、房屋落成、出兵狩獵等等,可以說是儀式詩。還有諷刺詩和贊美美的詩等。詩是臣下獻給君主的,準備樂師唱給君主聽的,可以說是政治詩。太史保存了這些歌本,有300多首曲子和歌詞,當時俗稱“詩三百”。天下樂師、太師是收集整理《詩經》的功臣,但要達到編纂的整體統壹,則是周代的太師。《國語·魯玉俠》中有“父審校商名,謳歌十二條於周太師”的記載。父親是宋朝的醫生,專門為商朝太史公頌。《詩經》中只有五首《商賦》,大概是太史公在十二首的基礎上刪減的。從這個角度來看,《詩經》應該是周朝太師所編。而朱在《詩傳》中也說:“詩”是“諸侯向天子所收之貢”。此外,《漢書·食貨誌》、《禮記·知望》、《於今·劉》中也有類似記載。
後整理
從各個時期各個地區收集的音樂歌曲,壹般認為保存在周王室的音樂官——太師。他們顯然對那些面目各異的作品進行了加工、剔除和修改。所以現存《詩經》的語言形式基本都是四字格,用韻系統和用韻規律基本壹致,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作品中都出現了壹些套句(如《別家之子》、《王石秘》)。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互不相同。如果不對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民謠進行加工,就不可能出現上述情況。可以認為,官方制作音樂歌曲,收集整理民間音樂歌曲,是周朝的文化事業之壹,在《詩經》時代是不斷進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