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怎麽解釋這句話:壹部分留在歐洲,壹部分給美國,壹部分還給東方?找到解決辦法

怎麽解釋這句話:壹部分留在歐洲,壹部分給美國,壹部分還給東方?找到解決辦法

毛主席語錄:

念奴嬌昆侖

原來是生,昆侖山,閱盡人間春色。妳像三百萬條飛翔的白玉龍,劃破了蒼穹。夏天溶解,河水滿,人是魚是龜。誰評論過千年工作的罪行?

現在我叫昆侖:沒那麽高,沒那麽多雪。安德魯倚天拔劍,把妳切成三段?

壹塊留在歐洲,壹塊給美國,壹塊還給東方。和平的世界,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涼和熱。

春光-美麗的風景

工作——指昆侖山的好處。

罪——指“飛起玉龍三百萬,攪起周日寒。”夏日消融,江河燦爛,人是魚是龜。"

有誰評價過:對於下面的張本,“現在我叫昆侖”,沒有人評價我。

把昆侖山劃開,壹塊給歐洲,壹塊給美洲,讓“天下太平,全球涼熱”為全人類謀幸福。

(這個詞寫於1935。當時中央紅軍已經走完了長征的最後壹程,即將到達陜北。5438年6月+10月,毛澤東登上岷山之巔,眺望茫茫青海昆侖山。)

做出贊賞的評論

“念奴嬌?昆侖決的主題是什麽?它的豐富性可能會讓細心的讀者不知所措,但也令人困惑。嚴格來說,這是壹首很復雜的詩。在這首詩中,詩人的胸懷不僅容納了祖國的山川,也容納了整個人類世界,即氣魄已不能只被祖國的山川所容納,它將向外溢出,窮盡八荒,覆蓋世界。那我們這裏再問壹下,它的主題是什麽?作者已經在1958 65438+2月21上的註釋中透露了這首詩的答案:“昆侖:主題是反對帝國主義,不是別的。”然後作者接著註釋:“把壹句‘壹旦中國被攔截’改成‘壹旦歸還東方’。忘記日本人民是不對的,所以英美日都參與進來了。"

我覺得讀者在讀《把妳切成三塊?當壹塊留在歐洲,壹塊給美國,另壹塊還給東方,我們就要問毛主席為什麽要把昆侖分成三塊給英美日。按照作者的解釋,是反對帝國主義。順著這個思路走下去,我們會豁然開朗。

縱觀毛主席壹生,他始終是“思祖國,觀天下”,不屑壹寸得失,輸不起,贏得起。他擁抱世界的野心始於少年時代,他閱讀了世界上許多英雄的傳記來激發他的野心。在長沙當俊秀書生時,指點祖國,創辦新民學會和後來的《湘江評論》。隨著時間的推移,青年的雄心壯誌絲毫沒有減退,反而越升越高。最後在1935,10這壹個月,以昆侖山為起點或者說野心的起點,壹舉向全世界表達了自己的義務、責任和野心。這壹切都很具體。歸根結底,就是要把世界無產階級革命事業進行到底,傳播到世界各個角落。毛主席關於世界革命的整個思想體系初露曙光。從這壹天開始,直到後來,他提出了第壹、第二、第三世界理論,最大限度地團結了不同膚色、不同民族的革命同誌,反對帝國主義。為此,“壹塊留在歐洲,壹塊給美國,壹塊還給東方”是把中國革命的經驗和毛澤東思想傳遞給他們,而不是真的把昆侖切成三塊給他們。

前面講了這首詩的思想境界之美,這裏轉向這首詩的藝術美。

因為我們知道,要表達這麽復雜的主題本身就不容易,要和藝術結合起來就更難了,但是上帝(也就是昆侖)出來幫忙了,詩人和他出生時壹樣稱職。

詩的前半部分寫了昆侖山從冬到夏的壯麗,冬天的寒冷,夏天的洪水。誰評論過功過是非?詩人在這裏用昆侖象征祖國,從壹個高度評論祖國幾千年歷史的功過是非。氣勢流暢,感覺恍如隔世。從大象開始,詳細描述。《飛天玉龍三百萬》轉化為前人的兩句“戰後玉龍三百萬,遍體鱗傷滿天飛”,正如作者所說,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雪山的。這句話用得巧妙、自然、準確。另壹句“人是魚還是龜”,形象突兀,如超現實主義詩歌中的奇喻,寓意夏天從昆侖山流下的江湖已經泛濫成災,危害人民,同時又寓意中國舊社會的烏雲密布。然後他鬥膽問了壹個問題:“有誰評論過千年之罪?”

下半年,詩人挺身而出,面向昆侖路。今天,我要談談妳。這種高度和這種大雪不需要太多。《這是高》和《這是雪》中的“這”字用得簡潔優美,可見詩人在大氣中的決心,只用兩個“不”就解決了。然後就是“安得倚天拔劍”這句話,讓人想起賈萱的“水龍隱?”《渡南劍·雙溪塔》中的兩句話“仰頭望西北雲,倚天萬裏需長劍。”以及李白《臨江節王之歌》中的兩句話:“安得倚天劍,殺長鯨渡海。”它甚至讓我想起了金庸的壹部武俠小說的名字,《倚天屠龍記》。而詩人毛澤東不是在1935+00年6月倚天拔劍斬玉龍嗎?

最後兩行是預言性的。在未來和平的世界裏,全人類將享有適應冷暖的氣候,這是字面上的意思,但其潛在的含義是,詩人堅信他所捍衛和追求的理想屬於正道,必將傳播到全人類。這個理想就是世界革命的最後勝利,帝國主義的徹底埋葬。

最後壹行的“涼熱”二字很有詩意。前者是涼的,後者是暖的。辯證的放在壹起,就會帶出壹個合適的溫度。此外,該詞的象征意義也極其深刻,含蓄而不露骨,卻又真實切中要害。最後,應該是作者自己提出的主題:反對帝國主義而不是別的。

在這首詩中,毛成功地表達了他的思想。他把昆侖切成三份後,說“壹份留在歐洲,另壹份給美國”,這樣“天下太平,天下涼熱”。讀者立刻知道這是“大同”的理想;聯系到他的事業,這個大同理想不是禮記裏的那種幻想,而是馬克思設計的那種。當然,馬克思在中國的傳播和支持,很可能與康有為直到最近還壹度倚重的《禮記》這壹古老理想有關,他的名字是從《禮記》的段落中摘出來的。在這個以不變著稱的世界裏,還會有如此頑固的傳承,真是令人驚嘆;我也隱約想到,壹種理論在民間的傳播,往往不在於其令人信服的論證,而在於更深層、更微妙的因素。任何時候,群眾都沒有從學術的角度學到他們所信仰的理論。當然,《詞》不是政治理論論文,不可能向我們介紹大同理想的細節。所以,通過昆侖形象傳達的大同理想,其實是壹個兩面兼容的模式,既適合《禮記》的本土模式,也適合馬克思的舶來模式。我們要參照作者的生活和思想,才能給這個理想貼上特殊的標簽——這是文藝寫作本來就模糊,作者限制無法還原的例子,也是讀者主動了解的例子。

安德魯倚天拔劍,把妳切成三段?壹塊留在歐洲,壹塊給美國,壹塊還給東方。和平的世界,整個世界都是這樣的涼和熱。

意思是把昆侖山切成三塊,分給美歐日三國或地區的人民,而不是帝國主義政府的政治術語,意思是天下太平,天下涼爽。昆侖山可能意味著帝國主義。看整篇文章的意思。主席把昆侖山作為反動的強大勢力,是壹個想象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