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認為古典詩歌的現代化,其實應該從社會的“概貌”來考慮,加上時間和變緯度來思考,入世。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總結:
1.重新錘煉思想內涵。
詩歌表達抱負。思想內涵的錘煉是歷史和個人對現實的深刻理解。世代不同,常新,每個人都不壹樣,聞壹句話就知道深淺。現代人壹定要寫現代性,寫自己,寫生活,寫身心,寫皮膚,才能感受到這個時代的熱度,人情的冷暖,社會的變遷!思想內涵是詩歌的靈魂。沒有這個“魂”,妳就失去了驚心動魄的* * *歌!
例如:
同樣面向大海,
曹操全詩《觀滄海》
碣石在東看海。
有水的地方就有山和島。
有許多樹和大量的草藥。
秋風蕭瑟,波濤洶湧。
日月之旅,若出其不意;
明星韓才華橫溢,若出其不意。
還好,甚至,歌裏唱的有誌氣。
現在妳還能感受到曹公的雄偉,慷慨,豪邁!
海子在1989寫的壹首抒情詩《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開始做壹個快樂的人。
餵馬,劈柴,環遊世界。
從明天開始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開始和每壹個親戚通信。
告訴他們我的快樂,
幸福的閃電告訴了我什麽,
我會把它分發給他們每個人。
給每壹條河每壹座山取壹個溫暖的名字。
陌生人,我也祝福妳。
祝妳前程似錦。
給每壹條河每壹座山取壹個溫暖的名字。
願妳們有情人終成眷屬!
願妳在人間幸福。
我只想在春天面朝大海。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簡單快樂,也是人們內心的訴求。也引起了人們的* * *聲。
兩首不同的詩,不同的格式,卻有著相同的特點:各有各的思想內涵,入世就引起* * *!
2.審美重構類似於“畫美”。
美學的範疇既是跨時代的,又是時代的。農業時代的美好並不完全符合現在人們的心情。所以在表達個人感受時,壹定要重構當下和當下的審美觀念,畫面的意境,目的還是* * *。
同樣,寫軍旅生涯的時候,可以通過兩個字來看古今繪畫美的差異。壹是辛棄疾的“醉看劍”。
南宋詩人辛棄疾寫有《破陣:贈壯詞陳同甫》
醉在燈油燈下看劍的夢裏,夢回軍營的舊日時光,壹響號角聲。把烤牛肉給男人們,樂隊演奏北方歌曲。這是秋天戰場上的閱兵。
馬跑得像馬德祿,弓箭飛得像打雷。皇帝完成收復國家失地的大業,取得壹代又壹代的好名聲,這是壹個好主意。可憐的頭發變成了白發人!
冷兵器時代的戰鬥沒完沒了。辛將軍望劍輕嘆,心中五味俱全!
我們來看看毛主席為我們咆哮的現代戰場形象,而我卻“不為所動”。
西江月井岡山
毛澤東
旗幟在山腳下看得見,
山上可以聽到鼓聲和號角聲。
敵人圍困了成千上萬的人,
我站著不動。
壹直被嚴格保護著,
更加團結。
黃洋界的槍支越來越多,
報告敵人夜間逃跑的情況。
冷兵器時代的畫面和火炮時代完全不壹樣。只有寫出自己的特色,服務於意境的構建,才能有好的“畫美”。
這也解釋了為什麽寫古詩和近體詩的朋友,往往局限於農耕時代的美感,卻很難打動人。沒有對現實和現實生活的描寫,詩歌只是壹種文字遊戲。
3.格律問題,類似於老年人的“音樂美”。
格律不是壹成不變的,音韻學是隨著時代和地域不斷變化的。只要現在的創作符合普通話或者某個地方方言的音韻。不需要按照過去的押韻來填。至於格律,是否遵循格式取決於內容和情感表達。
毛主席的《西江月·井岡山》的押韻就是用湖南話。
古韻、唐韻還不錯,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用來背、念、唱的詩也要符合當下的實際。
綜上所述,我認為只有重新錘煉思想內涵,重新構建美學,解決好格律問題,才能解決詩歌的入世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