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世界是混亂的,男性和女性是無法區分的。

世界是混亂的,男性和女性是無法區分的。

徐渭(1521—1593)不僅是明代中後期的文學家、畫家、戲劇家,他的雜劇《四聲猿》也堪稱明代雜劇的代表作。《四聲猿》包括《四雜劇》、《崔翔夢》、《女木蘭》、《女狀元》和《漁陽巷》,其中《女木蘭》影響最大。然而,花木蘭的主題和幾種流行的觀點很難自圓其說。如果是歌頌花木蘭代父從軍的愛國思想,為什麽不著重描寫她殺敵的英勇行為,而只是通過“沖出樹林逃跑”這幾個字呢?如果說“站在地上說什麽男人是男人”是全劇的主旋律,也就是對女主角的謳歌,為什麽劇中男女的智慧和勇氣沒有鮮明的對比,元帥對花木蘭模棱兩可的評價只是“好像有用”呢?而且“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衣襟淚”,峽中猿啼夜啼,聲冷泣。三聲都足以讓人落淚,更何況四聲益!該劇在主角高官厚祿和燕兒婚禮的喜慶氣氛中落下帷幕,所以評論界稱之為喜劇。既然如此,又何必談斷腸猿唱而成四聲之壹?其實劇中最後兩句“世間事有點糊塗,醫院分不清男女”,才是點睛之筆。《女木蘭》是壹只迷茫難分雌雄的破猿的哀鳴。

首先,《女木蘭》的關鍵詞是“雌雄難辨”。

作品本身就是作者真正的名片。《女木蘭》的主題應該主要從劇中去挖掘。只有兩部劇,其實關鍵詞是“雌雄難辨”。第壹個是關於木蘭裝成男性準備代替父親參軍的困難。黑山賊之叛亂,豹皮稱王,可汗招兵買馬,“祖父之名在冊”,父親年老弟妹的現實構成了女性裝男的特定環境,凸顯了其女性裝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壹些小力氣,壹些小聰明,讀點書,學點武功,都是她代替父親男扮女裝參軍的可能。她加大了腳,換了軍裝,練了劍矛箭,騎驢跨馬,證明了她父親參軍的可能性,不僅僅是增加了戲劇的動作,雖然戲劇是壹種動作藝術,這些,作者都寫得非常簡潔明了,毫不拖泥帶水。三言兩語沒有誇張,也沒有美化。不像明朝的白話小說或者後世的同題材戲曲,要把花木蘭這樣女扮男裝的人寫成超級英雄,比如她精通各種武功,但力氣“小”,智力“小”,只“讀過”書,只“學過”武功,因為作者的本意不是這個,而是強調花木蘭女扮男裝的難度。其父名“花弧”,是回應古代生男時在門前掛弓的習慣,已透露出重視男性的意思;他有了女木蘭後,又生了個女名“木楠”,也不是沒有災難。所以他兒子的名字叫“咬兒”,不是諧音“麽兒”,就是“咬兒不放松”。他重男輕女就不用說了。所以木蘭只能對父母隱瞞以上準備,這也很難偽裝成女性。他的父親“急得上吊”,卻從沒想過讓女兒扮演男性的角色,這是難度的有力證明。而且,即使父母看到木蘭的女裝和男裝時又驚又喜,勉強說“去拿吧”,但還有更大的困難:“去吧,妳又是女孩子了。千鄉萬裏,是同行的同伴。妳想把妳的小弟弟藏起來嗎?這是什麽生意!”在這裏,花木蘭的父母並不擔心女兒迫在眉睫的危險和生死,也不為自己的骨肉即將在世界不同的地方團聚而充滿悲傷。而是把害怕暴露女性作為自己最大的顧慮,引導觀眾聚焦於此,因為這是作者有意設置的優秀戲劇懸疑,第壹部“戲”由此誕生。雖然木蘭有“娘!放心吧!“把女兒還給妳”的安慰和鼓勵,看似平靜,自信,有底氣。然而,這畢竟是壹件“將來時”的事情,讀者和觀眾都不禁為花木蘭擔心,因為第壹眼看到,隨行的兩位男兵就低聲說:“好漂亮的花弧!”即使在參軍的路上,木蘭的心事也不能不流露出來:“我不怕他跟她對著幹,要公婆,我只擔心這壹場水火。“木蘭總不能水火不尿吧!這是花木蘭扮演男性角色的最大難點。這不是庸俗,而是難以克服的客觀生活現實。第壹,作者只是突出了“以女打男”的“難”字。

在第二部戲中,木蘭被扮演成壹個女性,這是壹個巨大的成功,她穿著金色的衣服回家了。合理來說,如果是作者有意歌頌花木蘭的愛國精神或與之密切相關的民族思想,就應該描寫黑山賊造反、造反、稱霸,從而禍國殃民、燒殺搶掠的滔天罪行,或許還可以將其與朝廷主戰領袖的忠烈奸詐鬥爭交織在壹起,突出花木蘭英勇殺敵、精忠報國、忠君愛民的不屈不撓、足智多謀的勇敢品質;明朝中後期,曾任胡宗憲幕府秘書的徐渭也參加了東南沿海抗擊倭寇的鬥爭。西北安達的騷擾劫掠,曾被徐渭上前線,有不少詩文記載。他為什麽不這樣描述呢?甚至在寫到木蘭的武功時,辛平元帥也只背了幾句:“日新有三千勇者,我要以名考他的武功。有個花弧,好像有用。”沒有誇張,也沒有懷疑。宋、元、明三代的故事,沒有壹個是被說書人吹捧英雄武功超群,打打殺殺,斬旗奪先鋒的。就算和賊豹皮的對決是對手戲,也應該是刻意描寫木蘭的勇敢、不屈的忠誠、智慧和勇氣的沈重壹幕。如果作者有意歌頌花木蘭的愛國精神或民族思想,就絕不會放過這壹典型場景。然而,元帥下令軍隊開槍後,只有下面的話:

(前三戰網偽裝成小偷)(木頭沖出陷阱)(外面)撤退回去!

這是壹場驚天動地、血淋淋、劍拔弩張、妳死我活的激戰。為什麽這麽簡潔,轉瞬即逝?從全劇和現實生活來看,花木蘭代替父親參軍的故事應該分為三個階段:參軍前,參軍後。如果我們打算表現花木蘭的愛國主義和女英雄精神,我們應該把重點放在第二個階段。但是因為作者不打算這麽做,所以即使我們寫第二個階段,也是想說明花木蘭扮演的是壹個男配女的角色,元帥、士兵甚至朝廷都是男配女。木蘭壹到軍營,元帥就把她當作全是男人的“三千英雄”之壹;他在《朝廷佳音》中說“賊頭豹皮,有兵花弧捉敵”;木蘭奉命回國暫歇時,他來辭行,說“我不能匆匆辭行”,證明元帥向來是男主外,女主內。聖旨上說“花弧可賞給商”,這也說明皇帝是男是女。木蘭從軍後,寫的不僅僅是這些,還有相當具體生動的細節。也就是說,作者有意敘述了在戰場上與木蘭壹起生活了十二年的兩個士官。在帶著木蘭回老家的路上,他們突然提出“難得想起華大哥!我不教人看溺水這個問題,但我很聰明的回答“這是妳的階段。”即使木蘭忍不住暗示自己的性別,那兩個軍士還是不明白:

(唱)“我的弧線有什麽稀罕的?還有壹個罕見的!(白)我家隔壁的廟裏,壹個金剛的泥塑突然變成了嫦娥的臉(二軍)有這種事嗎?(木聲)當妳不相信我的時候,我給妳看。

意在說明即使是戰友也很難區分男女。都說花木蘭代父從軍12年,凱旋而歸,久別重逢父母兄妹,應該是百感交集,千言萬語。然而,木蘭換回女裝後,對父母解釋的第壹句話是:“我把插銷拴得緊緊的,隔了幾年雨夜才把妳的豆蔻信還回來。我怎麽能羞辱我的父母?”這正是別的家庭走的時候說的“媽媽!放心吧!“把壹個女孩還給妳”的關懷,是她作為女性獲得巨大成功的另壹大亮點。

僅有的兩部劇,第壹部,敘述了女性扮演男主角的艱難;第二,所有從朝廷到士官長的宣敘調,都分不清男女。這到底是為什麽?作者讓女主角木蘭用最後壹首歌《結局》來總結:“我十七歲當女兒,十二歲當男人。看了壹千遍,哪壹個能看出男女的區別。方不信道,不靠眼睛分辨男女。”成千上萬的人,包括闖禍十幾年的元帥和士兵,還是分不清男女之別,因為這要看心,不能只看眼。這是木蘭的結論。區分男女看似容易,其實沒那麽簡單。世界上的事情當然比區分男女復雜,其難度可想而知。所以作者在全劇收尾的時候說:“世間之事,多少有些混亂,學校分不清男女。”這是作者的結語,畫龍點睛的說出了該劇的主旨。這就意味著我徐渭的劇《女花木蘭》是壹個男女難分的故事,這種撲朔迷離的東西在世界上隨處可見。劇名把“女”字放在“花木蘭”之首,其實就是這個原因。國劇在於創新,劇情新穎,容易創新。李贄評《琵琶行》時說:“剪發這樣的題目,真是無中生有,永遠精彩。所以造了多少好字。有好題目,有好文字。”代替父親參軍,不壹定新奇;“女”木蘭這壹代是新穎的,是可以傳承的。區分男女是常事;雌雄難辨,所以新鮮感是可以傳遞的。

而且女木蘭的本事是“安能分辨出我是男是女”。

許魏真是壹個奇人,他的四聲猿真的是壹部奇劇。而女木蘭的奇妙之處在哪裏?“很難區分男性和女性”。女木蘭的本事其實來源於民間廣為流傳的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以及北朝樂府寫的民歌《木蘭詞》裏所寫的東西。《花木蘭詞》中詳細描述了花木蘭準備代替父親從軍的過程,而從軍之戰只用了“新齊傳金,寒光熨衣。”將軍百戰而死,十年壯士歸來。而歸來後換女裝的喜悅,以及夥伴們“同行12年,不知木蘭是女”的慌亂,都寫得生動具體,並在詩末特別強調“公兔腳迷,母兔眼迷離。”當兩只兔子走在地面旁邊時,安可以分辨出我是公的還是母的,這壹點非常清楚。最突出的是,安可以分辨出我是男是女。許巍對“雌雄難辨”這個詞印象深刻,“女木蘭”的主題也在這裏。

與此同時,許巍也聽說和目睹了很多男女難分的糊塗事。

花木蘭女扮男裝代替父親從軍的故事寓意深刻,可以表現出多種不同的主題,如歌頌愛國主義精神,歌頌忠孝之德,歌頌壓倒壹切的女英雄等等。為什麽許巍非要另辟蹊徑,卻要告訴觀眾和讀者,世界上有很多分不清男女的糊塗事?因為在他寫這部劇之前,有很多他經歷的,聽到的,目睹的令人困惑的事情。《女木蘭》也是徐渭人生經歷和悲劇人生的總結。

比如對嚴嵩的評價。嚴嵩之所以得到進士、主編、史講師、獻酒等寒門文官的提拔,原因就在於此。嘉靖年間,先後任司法部右侍郎、左侍郎、司法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太子太傅、神神廟大學士、太子少傅、華蓋殿大學士等職。陰謀陷害排擠大臣,網羅親信,成為閨蜜;殺異己,彈劾嚴嵩父子嚴世蕃的,不是降級就是殺了。後來,嚴世蕃被處死,嚴嵩為人民被撤職。他竊取政府20年,毒害世界。世人稱他為漢奸,明史也把他列入漢奸傳。

而在抗擊日寇入侵鬥爭中立下汗馬功勞的浙江巡撫胡宗憲,也迎合了嘉靖和漢奸嚴嵩,保持了很高的官位。時任胡宗憲幕府秘書的徐渭,曾代替胡宗憲寫文章奉承、贊美嚴嵩。比如燕公的生日慶典,贊美燕松,說“四海為遠觀,萬國為憲”,“我也是賢人”,“畢良四世”,並將其與歷史上的聖賢姜尚、伊尹相提並論,反復表示“感恩報恩”,極其惡心。而且,這種筆跡也不只是壹兩個。雖然這是為人代筆,難免違心,但畢竟是徐渭寫的。然而,在徐渭的《四聲猿》和《楊宇弄》中,批評家們承認米芾對曹操的咆哮是對嚴嵩的影射。作者用敲鑼打鼓詛咒曹的故事,揭露了封建強權漢奸的惡毒虛偽、狡詐奸詐,禍國殃民,漠視人命的滔天罪行,滿腔憤懣,著實讓“奸人”有了勇氣。和《齊桓公生日》中嚴嵩的悼詞相比,他完全不壹樣。而且,即使是在楊宇巷,當米芾和送行的判官要分開的時候,對漢奸無比憤怒的米芾甚至提出“赦曹”,但他對漢奸的仇恨卻大打折扣。在徐渭壹生中,以及農雜劇前後,他對漢奸態度的變化,只能說明他對嚴嵩的認識發生了變化,有了清醒的評價,也有過壹段時間的迷茫。

再比如徐渭對胡宗憲中擔任幕府大臣的理解。胡宗憲成為威震東南的軍政大臣,不僅僅是因為他給上表寫了幾封信迎合嘉靖的長壽願望,更是因為他交出了討好嚴嵩集團的權利。但在此期間,他在福建、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的對敵鬥爭中,確有建樹。正是在胡宗憲擔任浙江巡撫期間,屢遭失敗的徐渭被胡宗憲招為幕府秘書,受到了極大的禮遇。所以胡宗憲被捕,最後死在獄中,對徐渭是極其沈重的打擊,他甚至自殺了。徐渭的詩也流露出懺悔之情。也就是說,許巍有壹種知道自己遇到了什麽的感覺,有壹種後悔的感覺,有壹種是非難辨、迷茫的時候。

再比如被騙的王的女婿。根據他的變態譜,徐渭三十九歲的時候,搬到了十字街。夏,杭州的入贅王,很厲害。壹開始是我弄錯了,秋天就丟了,現在還很討厭。“也就是說,在婚姻等事情上,徐渭也有難辨真假和迷茫的時候。

另壹個例子是沈煉之死。沈煉於嘉靖三十六年(1557)被閻黨所殺。然而,殺害沈煉的借口是誣陷他是安百裏教的頭目。為什麽權幹不殺沈煉,反而誣告他是安百裏派的頭目?這個世界是不是對權力強奸別有用心?世人對沈煉不屈不撓的忠誠和對邪惡的憎恨是否仍有困惑的理解?徐渭《悼四子詩(三)》和沈的說:“妳把東市頭砍了,誰管妳是出名還是死!”《金匱要略答錢君德府》說,“自古學道者望,今無人能論是非...若不見我,申錦儀!”《短棕篇送沈子舒上堡》雲:“不殺人,天昏。”為什麽沈煉在因棄城而受到嚴厲懲罰後似乎成了名人?為什麽作者會發出“死了誰在乎”的痛苦呼喊?為什麽徐渭會懇切地警告沈煉的兒子,不要天真。當年,妳父親沒有殺人,但是有人想殺他。現在,如果妳不殺任何人,就會有人試圖殺妳,因為這是壹個天空寂靜,太陽微弱的時代。申進義的慘死,證明了這是壹個“今日無人可論是非”的時期。現在是壹個男女難分,是非不明,混淆不清的時代,魏怎麽會不停地呻吟!

但是,許魏真是奇人,女木蘭是奇劇。因為用悲傷寫悲傷,用悲傷看悲傷是正常的;而且用快樂寫悲傷,快樂中包含悲傷,悲傷特別深刻。日本電影《告別》講述了和死去的愛人舉行婚禮的過程。雖然所有的禮儀都是喜慶的婚禮儀式,但婚禮越進行下去,悲壯的氣氛就越濃。《女花木蘭》對觀眾和讀者來說的確是壹部喜劇,但對作者來說,當他看到所有的皇帝、元帥、士兵都不分彼此的時候,他更為自己所經歷、所聽到、所目睹的、不分彼此的、迷茫的社會現實感到悲哀。明朝中後期,嘉靖長期不理朝政,宦官當道,漢奸專制,官僚腐敗,秩序混亂,是非顛倒,陰陽難辨。即使這部劇沒有關註愛國主義和女性,它的思想價值也不可低估。

(作者單位:曲阜師範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