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沫若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的文化巨人。五四以後,很少有人像郭沫若那樣,在很多方面都有成就,可謂奇才。郭沫若在幾個學術領域,特別是在中國詩歌史、中國古代史和古文字研究方面的成就輝煌而偉大。
近年來,許多學者大肆批評郭沫若,有些符合事實,有些是歪曲事實。批評和新觀點的出現是社會進步的表現。總的來說,會促進學術進步和文化發展。正常的學術環境應該有批評和反批評。然而,在對郭沫若的反思中,有些文章和學者采取了輕佻的態度,這是不正確的。我們應該註意用科學的態度研究他。
淺析郭沫若的創作:
郭沫若的創作人生道路是多變的,大致可以分為三段。第壹段是五四時期。女神作為壹位才華橫溢的浪漫主義詩人,喊出了時代的真實聲音,喚醒了壹代年輕人,釋放了被壓抑的社會情緒,滿足了時代的精神需求。
這是郭沫若的黃金時期,在這個時期,他的個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現,自我實現的程度也很高。這當然與五四時期的特定氛圍有關,寬松、自由、充滿活力的環境也有利於郭沫若浪漫主義人格和創作風格的形成。
第二段是20世紀三四十年代,郭沫若成為“詩人-社會活動家”。從“文學革命”和“兩個口號”論戰,到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郭沫若因其文學功名經常被政界包圍。雖然他浪漫的個性不適合從政,但他也投入相當大的精力在社交活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