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浩如煙海的詩詞歌賦中,有許多詠蟬的名作,詩人常常借助蟬來抒發心聲,抒發感情。余士南的《蟬》和羅的《壹個聽蟬的政治犯》就是其中的兩部。下面,我們就來分析壹下這兩首詩的相似之處。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觸角吮吸著清澈的甘露,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余士南《蟬》
蟬鳴西,客思南。我不能忍受我太陽穴上的陰影,去傷壹個白發囚犯的心。他的飛行穿過重重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誰知道他是否還在唱歌?誰還會聽我的??——羅的《壹個政治犯在聽蟬》
第壹,努力。余士南是隋晨的壹位重要大臣。入唐後,受到唐太宗的稱贊和重視。他的仕途比較平坦,所以他的詩中很少有悲涼的色調。這時,“蟬”就是成功人士的象征。《蟬》詩中的“垂下飲清露,流出疏桐”,“垂下”“流出”既指蟬的高潔本性,又隱含著其自身坦誠孤傲的人格特征。再加上“遠聲說話,不從秋風起”這句話,更是表現了壹個狂妄自大,躊躇滿誌的士大夫形象。羅賓國王不是宮廷寵兒,而是市場上的人才,所以他只能把萎靡的聲音變成放縱的歌聲。羅賓國王在昂布泰格並不是壹個有權有勢的官員,而是壹個長期在沙漠中的官員,所以他只能把笑容變成由衷的嘆息。壹個聽蟬詩的政治犯“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大風的世界裏”既是深秋蟬困境的真實寫照,也是詩人悲憤交加的悲涼人生之歌。
第二,委托事情送感情。石喻熱情洋溢的歌聲贊美了蟬的崇高和脫俗。妳看,蟬“高踞樹梢,飯後飲露,不食人間煙火”(簡媜《夏日絕句》)。它既沒有音樂家的傲慢,也沒有表演者的興奮,更沒有乞丐的諂媚,只有生命本身的執著。在詩中,詩人用蟬的高標準和清華的飄逸風韻,表現出壹種雍容華貴的風度,同時表達了對自己內在人格的熱情贊美和高度自信。羅的詩緊緊圍繞著蟬的“弱羽”和“弱聲”展開,反映了詩人在當時難以表達委屈和求助的處境。因為蟬的形象積澱了悲涼的情感因素和高貴的人格因素,蟬的高貴之美其實就在其中,雖然詩歌並不以蟬的德性為主導。雖然我沒有說出心裏的話,但是激昂的聲音已經在裏面跳躍,清晰可聞。
第三,寓意深刻。從表面上看,余的詩“不是因為秋風,蟬才能傳得遠,不是因為秋風不時,而是因為崇高而深遠的原因。”事實上,它意味著壹個品德高尚的人可以在沒有壹些外部支持的情況下遠近聞名。羅的詩“他的飛行重過霧,他的清音淹沒在風的世界裏”表面上是說露水太重,蟬會因為翅膀濕了而難以起飛;噪音太多,蟬會因為噪音而難以傳播。其實是指詩人因為險惡的政治環境和強大的輿論壓力,仕途坎坷,言論不暢。
總之,這兩首詩都是關於“蟬”的,但由於兩位詩人身份、經歷、氣質的不同,他們所塑造的蟬意象充滿了不同的藝術個性。正如清石步華《詩論仆役》所言:“同誦,余士南‘高聲遠,不由秋風’是清華人語;羅的‘他的飛行沈重地穿過迷霧,他純凈的聲音淹沒在大風的世界’是壹種痛苦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