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王家新評價

王家新評價

王家新在海德格爾的小屋。

王家新。他曾用筆名北新和龐嘉,是壹名文學教授。1957出生於湖北丹江口。1972進入湖北丹江口市小川中學。1974高中畢業後,下鄉到小川農化廠工作。65438-0978考入武漢大學中文系,大學期間開始發表詩歌。1982畢業後分配到湖北省雲陽師範學院任教。1983參加詩歌雜誌組織的青年詩歌會。1984年寫了《國畫》、《長江詩》等壹組詩,引起廣泛關註。1985年借調到北京《詩刊》從事編輯工作,出版詩集《送別與紀念》。從1986開始,詩風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凝重,告別了青春寫作。這壹時期的代表作有《觸摸》、《風景》、《印象》等。,詩論人與世界的相遇。1992年赴英國做訪問學者,1994年回國,調入北京教育學院中文系任副教授。2006年被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聘為教授,開設中西現代詩歌比較研究課和創作課。著有詩集《紀念》(長江文藝出版社,1985)、《遊崖》(湖南文藝出版社,1997)、《王家新詩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樓梯》(英譯,倫敦威爾斯維普出版社,65438)。1989)、《夜鶯在它自己的時代》(上海東方出版中心,1997)、《沒有英雄的詩》(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文學隨筆對保密的熱情》(北嶽文藝出版社,1997)、《坐低》此外,他還主編了《中國當代實驗詩選》(馮春文藝出版社,1987)、《當代歐美詩選》(馮春文藝出版社,198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中國的詩:九十年代備忘錄》(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中國當代詩歌經典》(馮春文藝出版社,2003),《保羅·策蘭的詩》(與胡睿譯,河北教育出版社,2002)。曾參與國家教育科學研究所顏麗琴教授主持的項目《中國視野》,並擔任高壹主編。多次獲得國內多種詩歌獎項,多次獲得教育學院科研論文及作品壹等獎。他是中國作家協會“中國詩歌學會”理事。詩歌作品和詩歌文章被選入多種重要的國內詩歌和理論批評文集,被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高校選入多種中國當代文學史教材。《山那邊》這首詩被人教社選入初壹語文教材和湖北教育版語文教材。寫這首詩的時候,他是壹個剛從偏遠山區進入大學校園的大學生,和父母工作生活在五六個地方,所以寫下這首詩,是因為他的童年充滿了幻想。詩歌《帕斯捷爾納克》被人教社選為高中二語讀本。從1990年寫帕斯捷爾納克,到後來歐洲之行期間寫《海邊的孤獨屋》、《卡夫卡》、《覺醒》,他在中國詩壇的影響逐漸增大。這些流亡或準流亡詩人的命運是他寫作的主要來源。他試圖通過與眾多亡靈的對話,寫出壹部難得的詩歌寫作史。他的作品中經常出現令人警醒的獨白,有著令人痛苦的意味。1996之後,以倫敦散文和挽歌為代表,開始了新的詩歌探索。他出版的詩歌包括《棕櫚的聲音》和《遊泳的懸崖》。王家新似乎就是這樣壹位真誠的詩人。換句話說,他的個人氣質幾乎與他的詩歌所呈現的審美風格壹致:簡單、堅定、看似深邃。我指的是冬天的樵夫,卡夫卡或瓦倫蒂諾的敘事。至於那些嵌在大量洋人詩詞裏,美其名曰互文性寫作的東西(看起來就像壹面中國劣質水泥墻,上面覆蓋著五顏六色的外國玻璃碎片,閃閃發光,耀眼奪目),我覺得這與壹個詩人的真誠之作無關;換句話說,他們創造了另壹種風格的王家新。在真誠的王家新,我們充分體會到裏爾克名言的真諦:堅持意味著壹切。朦朧詩成名於後期。第三代詩歌之後,再到今天的個性化寫作,形勢變化,潮起潮落。與王家新同時期湧現的詩人,有很多飄洋過海,有很多轉向大海,也有很多在西川、海子等迅速崛起的後來者的氣勢和才華的壓力下靠邊站。而王家新卻壹直不為所動,而且經久不衰,逐漸成為當今詩壇的領軍人物,與陳冬冬等落後文人同臺出現。這壹切都表明王家新有壹定的持久性和獨立性。這種性格不僅促成了他在現實中的成功,也促成了他壹些優秀作品的形成。毫無疑問,王家新不是壹個玩弄復雜技巧並樂此不疲的詩意雜耍者。長期以來,他致力於“深度意象”的創作和挖掘。思考的專註和深度使他能夠比別人更好地完成這項工作。或者另壹方面,正是思維的深刻性和單壹性特征促使他自覺或不自覺地選擇從這個角度來構建自己的詩歌王國。在《鐵》、《烏鴉》、《樓梯》等壹系列作品中,我們大致可以觸摸到王的詩性特征:語言像釘子壹樣從多個角度切入單壹意象的外殼,試圖觸及其核心,同時窮盡這壹意象的多重內涵;獨白的頻繁使用使這種意圖更加尖銳(對圖像而言)和清晰(對讀者而言);此外,壹種難以形容的憂郁貫穿於字裏行間——這是王家新的個人氣質在他的詩歌中最直接的表達,增強了他的作品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力量。這些特點在帕斯捷爾納克身上表現得淋漓盡致,為他贏得了廣泛的聲譽。在他的詩歌中,帕不再是那個堅持在俄國寫作的大師,而是手中的壹個意象核桃。王家新在其中註入了他主要的生命感受,傾訴了他隱藏的痛苦和體驗。在這個意義上,帕斯捷爾納克就是王家新。因此,這首詩的成功是順理成章的——沒有比塑造“自我”形象更深刻、更真實的解釋了,尤其是對於擅長此道的王家新來說。卡夫卡的輝煌也與此有關。王家新和卡夫卡氣質相似:壹種灰色的堅定和命中註定的憂郁。這使他能夠在某種程度上接近奧地利天才的內心,並部分表達他的內心。卡夫卡稱自己為洞穴動物,而處於真誠狀態的王家新就像壹只洞穴動物,總是朝著壹個方向挖掘。堅持不懈終於使他有所成就,這也使他有別於歐陽,他就像壹個華到處炫耀他的技能。王者在技術成熟度上就不用說了,不如歐洲。但這恰恰成全了王家新,使他根本不在文字的表面下功夫,而是深入到事物的內部。所以他的壹些優秀作品,外表清晰,內涵深刻,具有觸及靈魂的力量。要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直指人心的詩是很少見的,比如瀕臨滅絕的野天鵝。因此,真誠的王家新是珍貴的。不幸的是,這不是王家新的全部,或者如我所說,還有另壹種風格和性格的王家新。人物是風格,詩歌就像壹個人。這種古老的命題在王家新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這與他缺乏像西川那樣“改造”的技巧和意願有關)。雖然我喜歡王的壹些作品,並受到啟發,但我不得不指出,他仍然表現出壹些虛偽。我是在看《泳崖》的時候意識到這壹點的。在《帕斯捷爾納克》中,王有壹段感人至深的自白:沒有北方牲畜的眼淚/風中燃燒的楓葉/人們肚子裏的黑暗和饑餓,我怎麽談自己?但是通讀完全集,不得不說有壹種被騙的感覺,壹種動情欲哭的感覺,才發現對方是在演戲——王說的是自己沒有壹切。王把自己的惆悵和失意當作世間唯壹的、最高的痛苦,在許多詩中反復傾訴,生怕別人不知道。這讓我想起了壹個心胸狹隘,眼光狹隘,自戀的小男人,為壹些小小的失望而嘆息,滿心的痛苦。看了他的散文集《保密的激情》,我也有同感。在《饑餓的藝術家》中,他也反映了幾位外國藝術家的貧困處境和他們獨立的性格。然而,使人感到真正使王痛苦和憤怒的是他作為詩人的工作經歷。但在更多的文章中,他故作謙虛,流露出自己在國外讀書的驕人成績,以及外行人認為有些聽眾認為他的作品比米沃什的好的觀點。至於“北方牲畜的眼淚”和“人民肚子裏的黑暗”,連個影子也沒有——當然,詩人王家新也是13億人民中的壹員,表達自己大概就是在替人民說話吧。對此我真的無話可說。只有這樣,歷史上那些宮體詩人才比王家新更有資格用壯語喊出“我怎能拋下這壹切來談我自己”,因為他們畢竟也描寫了壹群人的哭泣。後來有幸讀到王的長詩《答》,題目與北島的誕生如出壹轍。沒想到,我意識到和我離婚的妻子的壹些氣話在裏面。這首詩超重了,然而與北島鏗鏘的28行相比,它的境界氣度、眼界、情懷站得高低。當然,技術也可能翻新。但是,裸技術如果沒有氛圍的驅動,只會帶來不明朗的後果,更何況技術不是王者的強項。詩人王,有著豐富的經驗,他大概很清楚,如果他真的關心和表達“楓葉在風中燃燒”和“人們胃中的黑暗”將會發生什麽,所以他只是在嘴上做做樣子,並沒有實際執行。這不僅使他在北島面前顯得矮小,而且還比不上他所鄙視的沙溢。幸運的是,王家新早就有了壹個理論上的煙霧彈來掩護他的輕松撤退。早在《答四十四問》中,他就提出了壹句話:只有從文學中才能產生文學,從詩歌中才能產生詩歌。這句話常常被人忽略,但實際上卻是壹些所謂批評家吹捧的他的“互文性寫作”的理論基礎。我就想問壹句:原始文獻從哪裏來的?原詩從何而來?生活只能是無處不在的生活。王家新最好的作品不是得益於他生活中的痛苦嗎?壹旦他不僅有意識地回避了人和大地,也失去了自己的痛苦,他就只能縮到大師們的語錄裏,編織壹個看似華美卻貧乏空洞的“文本”。我覺得在詩中引用外國人的名字和地名並沒有錯——現在是全球化時代,某種程度上“世界文學”已經逐漸成為可能,各民族文學中的傳統意象都可以通用——但當壹首詩最精彩的部分是外國大叔的名句,全詩的傳遞、發展和意境都以此為基礎時,我實在看不出對文學的發展有什麽積極意義。基於這種文體的提倡者和實踐者(不僅僅是王)口若懸河、道貌岸然的態度,我只能把這種寫作稱為:虛偽的寫作。在《帕斯捷爾納克》這首詩中,王家新這樣描述詩人的處境和精神:“妳的嘴更加沈默,這是//命運的秘密。妳不能說/只是忍受,忍受,為了得到/活著而加深妳筆下的刻痕/放棄,妳要求自己去死,徹底的去死。”詩中幾乎所有的意象都聚焦於時代的苦難:“那些流亡者,犧牲者,見證人,那些在彌撒的震顫中相遇的靈魂/那些在死亡中閃耀的靈魂,還有我//自己的土地!”北方牲畜眼中的淚水/風中燃燒的楓葉/人們胃中的黑暗和饑餓...“面對苦難,唯壹的選擇就是承受。帕斯捷爾納克只有承受更瘋狂的暴風雪,才能捍衛他的俄羅斯,而他承受的結果是不再痛苦。”這就是幸福,從心底升起的最高法則。“詩歌本身已經明確表達了這些意圖,把它能說的都說了,這在90年代初的中國是很震撼的。所以這首詩壹經發表,就流傳了壹段時間。它以個人的智慧和悲傷認可了壹個時代的苦難形象,進而建立了壹種要求承受苦難、直面靈魂的高貴的存在尺度。也許後者是促使王家新寫下這首詩的更根本的動力。這種存在的尺度是帕斯捷爾納克給出的:“這就是妳,妳從壹個又壹個災難中找到了我/考驗了我,讓我的生活突然痛苦起來”;不是苦,是妳最後承受的。/還是勢不可擋。來找我們。//探索我們。它要求壹種對稱和/或壹首比回聲更令人激動的安魂曲”;這是妳眼中的悲傷,詢問,質疑,壓迫著我的靈魂。顯然,這首詩中的個體化傾向強調的不是向時代退縮,也不是逃避時代的責任和對傳統的絕對反叛,而是表現人與世界的必然相遇,表現個體積極繼承過去的人類精神,憑借自身的存在承擔時代對人類命運和生活的壹切壓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帕斯捷爾納克實際上是壹種精神象征。他是王家新為自己和同時代人所代表的精神高度,以此來反省自己,滌凈心中的迷霧。正是通過這種承諾,個人才能真正成為個人。這意味著告別時尚的熱潮和喧囂,穿透輕浮的言語和行為,堅持壹個真正屬於內心良知,屬於全人類的原則。這個原則在詩歌中的體現就是,雖然不能按照自己的心去生活,但是要按照自己的心去寫。這意味著這首詩揭示了帕斯捷爾納克的另壹個啟示,即堅持內心的寫作:“從茫茫霧靄中,它揭示的不僅僅是俄羅斯的靈感,而且這首詩本身也在向我走來:它再次構成了對我的審判...“應該說,這首詩確實提供了壹種詩意的尺度,寫作是個人對時代承諾的具體形式。借用王家新自己寫在別處的話,寫作是”。至於寫作的內化,則意味著“把終身的孤獨變成勞動”這其實是帕斯捷爾納克在他的詩歌中的寫照。他壹直被歌頌為壹個按照內心良知寫作的詩人。他用沈默的嘴拒絕了世俗的喧囂,進入了精神世界的孤獨和悲傷。詩中對這壹意象的深情吟唱,也是詩人對自身個體存在的確認和內在約束。《帕斯捷爾納克》這首詩的藝術成就主要被認為是創造了壹個“深度意象”。這意味著它自始至終保持著簡單直接的表達方式,很少有需要特別解讀的修辭,也沒有浮在語言表面的裝飾性意象。所有的文字都是用來創造壹個內化的形象,就是上面說的所有內容。這從根本上說是壹種隨心所欲的寫作:表達的沖動全部來自詩人最純粹、最內化的要求。

編輯本段II。南京審計大學院長

王家新,男,經濟學教授,出生於上海,1958。1983畢業於安徽財貿學院。同年,他被分配到南京經濟學院任教。

1993至今,任南京經濟學院經濟貿易系副主任、主任;先後就讀於中國人民大學和國家高等教育行政學院;1996 10擔任南京經濟學院副院長;2002年8月任南京審計大學黨委委員、副校長,2004年6月任南京審計大學黨委委員、校長,2006年6月任黨委副書記、校長。王家新同誌是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部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江蘇省高校“優秀青年骨幹教師”,江蘇省高校“紅杉樹”園藝獎獲得者。多次獲得江蘇省科技進步獎、江蘇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長期從事教學、科研、教育管理工作,專業為產業經濟學。近年來,對體制轉軌時期我國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經濟結構調整、擴大內需等重要宏觀經濟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承擔了國家社科基金、江蘇省社科規劃項目等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10余項。在《光明日報》、《經濟動態》、《財貿經濟》、《中國經濟問題》、《新華文摘》等重要報刊發表學術論文近100篇,出版專著和教材10余部。由他主持的《審計高等教育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獲江蘇省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全國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同時是國家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評審專家,教育部本科教學水平評估專家組成員,教育部經濟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委員,教育部優秀教學成果獎評審專家,教育部“精品課程”評審專家。教育部西部教育發展顧問,省十五計劃顧問專家組成員,省科委軟科學專家評審委員會專家成員,省哲學社會科學評價專家,中國審計學會副會長,中國市場學會常務理事,省市場經濟研究會副會長,省宏觀經濟學會副會長,省計委科研所兼職研究員, 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商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澳大利亞科廷大學客座教授,英國倫巴第大學博士生導師。

編輯第三段。財政部科學、教育和文化司司長

王家新:1983至1985就讀於遼寧鞍山八中,1988+0989畢業於東北財經大學會計系1991,財政部中國註冊會計師協會,65438+。賈信先生,1967年3月出生於遼寧省鞍山市,中國書協第壹屆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委員,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創作委員會委員,學術委員會委員,北京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作品入選全國書法展、全國中青年書法展、中日書法交流展、全國草書書法展、全國扇面書法展、亞洲書法邀請展、巴黎當代中國書法展、二十世紀書法展、中國美術館當代書法提名展等百余個展覽,被中南海、中國美術館、故宮博物院收藏。他也是中國詩歌學會的成員。著有詩集《北》、《藝苑》等,主編《中韓書法集》、《鄧書法全集》。他是壹位修養全面、功力深厚的青年書法家。1990年第11屆亞運會期間,王家新通過書法與體育結緣。他剛從某大學財經專業畢業,舉辦了第二次個人書法展。書展結束後,他向北京亞運會組委會捐贈了80多部作品。;A3 k1 K,n# I K- b' t0 T 18年後,北京奧運會再次激發了中國人民的奉獻熱情和藝術家們的創作沖動,王家新就是其中之壹。書法是他心中跳動的音符。在接下來的奧運會日子裏,他常常會在夜深人靜的時候,把這份奧運熱情化為筆端激昂的旋律。他擅長行書,但似乎行書不足以表達激情,所以選擇了《野草》。在創作的過程中,他深深地感受到越是難寫的東西,越是努力的工作,也正是因為他給自己施壓。)D:c+a;王家新的工作室位於北京西南三環,由壹個廢棄的倉庫改造而成。當記者四處尋找,進入這個巨大的藝術空間時,很明顯有壹種感覺,屋子裏熙熙攘攘,吵吵鬧鬧,房間裏靜如止水。王家新的幾十幅書法新作令人印象深刻。這些作品多為八屏十屏,字數多,規模大,氣勢大,風格非凡。作品內容主要包括四個部分:用野草寫成的古希臘奧林匹克贊美詩以及其他與體育相關的詩歌和民歌;內容涉及中華民族崛起,如1300字的《中華世紀壇賦》;與5.12汶川大地震相關的內容,如詩歌《2008安魂曲》和《少言寡語的工作市場》等。然後是自創的詩詞書法作品。“如果可能的話,我想通過捐贈和拍賣的方式,把我的大部分甚至全部作品捐給奧組委、災區和社會。”王家新期待對於此次展覽的目的,王家新坦言:“我不是專業的書法家,所以我的作品水平很有限,但我的內心是真誠的,我想把我最好的作品拿出來,為奧運會期間的文化活動增添壹點色彩。作為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的壹員和國家官員,我想盡我所能使奧運會取得成功,特別是實現‘人文奧運’的宗旨。”他說,展覽絕不是壹個簡單的展示和推廣平臺,更重要的是壹個接受批評的過程。“如果妳閃耀作品,當然期望在好的方面得到肯定,但最重要的是讓觀者指出不足。通過壹輪壹輪的審查和評估,可以更清晰直觀地暴露作品的缺陷,從而更徹底地改正。”在他心裏,這種“方便”是壹種強大的約束。他知道,政府官員的身份是壹把“雙刃劍”,既能促進參與文化活動,如果沒有擺正位置,也會產生負面效應。所以他在文藝界幾年來壹直保持著壹種“逃避”的狀態,只見其言,不見其人。幾乎所有的開幕式和慶典都找不到他的身影。他把對藝術的熱愛化為業余時間的勤奮學習和錘煉,以及對文化事業的默默奉獻。王家新的工作職責要求他既要懂經濟規律,又要懂文化藝術規律。為此,作為壹名財經大學的畢業生,他選擇從自己熟悉的書法入手,通過對壹門藝術的精讀,橫向開拓其他門類,和其他人差不多。而他對書法藝術的了解和透徹理解,反過來又起到了作用,促進了自己的作品。書法陶冶了他的性格和氣質,影響了他的精神狀態和生活狀態。對書法的文化思考、生活思考、宏觀思考,有助於他在深層次上打通各種藝術形式與大文化格局的關系。用他自己的話說,“歸根到底是為了更好地為文化和人民服務,更深刻地體會生活的真諦。”在王家新看來,當代書法家所擁有的資料和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都遠比古人豐富,書寫的材料也比古人完整和先進,在技法上也不遜於古人,但缺少的是文化。當代書法的出路在於經典的傳承、理性的創新和文化的供給。“我們欽佩和懷念趙樸初、啟功等人,主要是因為他們有深厚的文化修養和人格魅力。我就讀於國家畫院沈鵬書法精英班。沈鵬先生的藝術理念和美學視角,尤其是他將西方美學、中國哲學與當代書法實踐相結合的論述,對我影響很大。王家新說:“當我年輕的時候,我覺得我可以通過書法來展示自己。長大後參加各種展覽,總是在紙張顏色、裝裱風格、構圖、書法風格上做文章。隨著年齡的增長,我逐漸意識到,如果書法僅僅停留在創作狀態和技術層面,是遠遠不夠的,或者說是膚淺的。書法本身就是壹種生活方式,壹種生活態度。要用心去了解,用壹生去探索書法藝術的最高境界。這個過程不應該是人為的、急躁的、功利的,而應該是壹種生活的常態,但這種生活是與藝術相和諧的,它是歡樂的、平和的,也隱藏著壹種責任和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