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改變這種現象,需要教師具有創新精神,提高古詩詞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教師教得生動,學生學得有興趣。以下是我根據日常教學實踐總結出的壹些在古典詩詞教學中激發學生學習熱情的方法:
壹,利用多媒體音頻,視頻和音樂技術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教育家誇美紐斯說:“高級的東西可以用低級來表示,看不見的東西可以用現在來表示,看不見的東西可以用看得見的來表示。”而多媒體技術在古典詩歌教學中正好可以起到這樣的作用。在古詩詞教學中,運用多媒體手段可以創設情境,迅速將學生的註意力引入課堂。在短時間內,創設與古詩詞內容相符合的情境,可以迅速集中學生的註意力,激發他們閱讀古詩詞的興趣,融入詩詞的意境。比如教散曲《天凈沙秋思》之前,先做壹些相關的教學圖片,配上音樂。教學時,用投影儀給學生放映這樣壹幅畫面:“深秋的傍晚,壹個風塵仆仆的遊子騎著瘦馬,頂著凜冽的西風,獨自走在古道上。路邊長滿了枯萎的藤蔓,……可他連落腳的地方都還沒找到……”這就把學生帶入了詩人壹開始描述的情境。教學中詩畫對比,有利於學生對詩與情的理解和感受,使學生在學習古詩詞時直觀地理解詩歌,真實地體驗感受,為拓展想象活動提供豐富生動的信息。
第二,運用誦讀法,感悟詩歌的情感美,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俗話說“壹本書讀壹百遍,便知其意”,“熟讀唐詩三百首,即使不會寫也能背出來”。可見,朗讀是進入詩歌意境的最直接、最感性的方式。古典詩詞是壹門凝練而又綜合的文學藝術,它往往將文字、繪畫、音樂有機地統壹起來,借助有限的文字表達壹定的意境:有的鏗鏘有力,有的纏綿悱惻,有的悠揚明快,有的清新含蓄。只有反復閱讀,才能體會其中的滋味。只有讀出感覺,才能把有形的框字演繹成各種豐富的畫面和意境,從中體會美,感受美。在講授李白《蜀道難》時,首先要以“蜀道難,難於上青天”為突破口,引導學生如何處理這句話在不同位置的閱讀,激發學生閱讀這首詩的興趣,然後讓學生反復閱讀這篇文章,感受這首詩的豪放。教師在教學時,應盡力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到自己的思想和藝術魅力,從而獲得情感體驗、心靈和諧和精神修養。
第三,借助流行歌曲營造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詩歌的興趣。
大多數學生喜歡流行歌曲,但對學習純古詩詞不感興趣。在教學中,要在兩者之間搭建橋梁,發掘“學習遷移”的功能,發揮“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的作用,激發學生對古典詩詞的興趣,喚起學習古詩詞的興奮點,從而充分領略古詩詞的精妙,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古代文化的修養。中國的古典詩詞有音韻之美,古人常以唱、隨節奏唱或唱的方式來贊美。帶領學生重新品味古典詩詞中音樂的原始意境美,進而增強對詩詞整體意境的理解,所以嘗試用流行歌曲來教授古詩詞。比如教蘇東坡《水調歌頭》的時候,放了壹首王菲的《明月幾時有》。這首歌是由這首詩演變而來的,很多同學都會唱,所以先讓同學們壹起唱,然後和著所教的古詩詞的音樂唱。枯燥的課堂其實很活躍,學生們對這首詩表現出了極大的興趣。在這節課中,學生不僅輕松記住了這首詩,而且對它的意境和情感有了更深的理解。
第四,創新詩歌作業形式,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詩歌教學中,教師布置的作業形式往往單壹,學生缺乏興趣,應註意創新詩歌作業的形式。古典詩歌是壹門精神藝術,詩歌作業的內容和形式也是豐富多彩的。教師要把詩歌作業做得靈活多樣,在單調的平板中略顯全面有趣。布置作業時,要時刻給學生新的味道,有時抄回來寫,有時看書,有時品人,把學生的聽、說、讀、寫和唱、畫結合起來,使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效。比如教《長恨歌》的時候,讓學生課前提前準備,用各種形式解讀故事,課後讓他們重寫這篇文章。有的學生寫小說,有的改寫散文,有的改寫劇本,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詩歌意象的把握,也鍛煉了學生的寫作水平,使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學習興趣更濃。
第五,拓寬詩歌知識面,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讀古詩涉及到很多古代文化。追根溯源,要有廣博的知識和壹定的分辨能力。很多古典詩詞都與作者的生活經歷、相關事件和作品背景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拓寬他的知識面有利於激發學生學習古典詩詞的興趣。比如,在談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時,要全面介紹蘇軾所處的時代,尤其是他的生平、思想、性格,力求還原北宋特定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環境,以及寫這首詩時還活著的蘇軾。讓學生身臨其境,增加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從而對古詩詞有壹個感性的認識,降低閱讀理解的難度,與詩人達到情感上的和諧。
總之,古典詩詞中精妙的語言,深刻的內涵,崇高的意境,是我們取之不盡的寶藏。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采取科學有效的措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情感,使他們熱愛古詩詞,熱愛祖國的優秀文化。希望他們能興致勃勃地徜徉在古詩詞的海洋中,領略長江黃河的豪放與胸懷,感受不同詩人的溫柔與豪邁,從而提高自己的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