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古詩《竹石》賞析

古詩《竹石》賞析

關於作者:

鄭燮(1693~1765),清代畫家、詩人。字克柔,號板橋,生於興化(今江蘇興化)。他擅長畫竹子、蘭花和石頭。他的書法以“六書半”聞名,詩也寫得很好,所以被稱為“三絕”。他的畫在畫壇獨樹壹幟。與、李、李益、金農、黃慎、高翔、王並稱為“揚州八怪”。

翻譯:

堅定堅持青山不放松,原本深深紮根在石縫裏。歷經千錘百煉,骨頭依然結實,可以吹東吹西吹南北風。

贊賞:

詩的第壹句:“咬定青山不放松”,首先,壹根參天的竹子牢牢抓住青山縫隙的形象呈現在讀者面前。“咬”字將竹子擬人化,既表現了竹子攀附青山的景象,又表現了竹子不畏艱難、與自然抗爭、頑強生存的精神。

第二句“根在破巖裏”,告訴我們竹子之所以能傲然屹立在青山上,是因為它深深地紮根在破巖裏。鄭板橋的詩和畫中的竹子往往與“石頭”密不可分。有時候,石頭構成了竹子的對立面,比如“畫壹根竹枝,插壹塊石頭,石頭比竹枝高壹尺,雖壹尺使其更高,多年來我必舉力”;有時候石頭就成了竹子的背景,比如“昨夜秋風過瀟湘,曾經摸著石頭穿過森林的我也瘋狂;只有竹枝不怕,卻挺能打壹千場。"

在這首詩中,竹石渾然壹體,沒有它,竹就僵,山就綠。這兩句詩也說明了壹個簡單而深刻的哲理:基礎深厚,力量強大。

詩的最後兩句:“千錘百煉我依然堅強,我願讓東西南北風。”這首詩中的竹子有壹個特點。不是孤竹,也不是靜竹,而是巖竹,是風竹。在鄭板橋的詩歌和繪畫中,竹子往往是高尚品行和頑強意誌的象征,而風往往是邪惡力量的代表。在這首詩中,竹子還常年遭受“東西、南北風”的侵襲。

但是,因為它深深地紮根在巖石中,所以它仍然堅定而頑強。什麽樣的風都無能為力。詩人用“千”和“萬”兩個字,寫出了竹子不屈不撓、從容自信的神態,可以說全詩意境豁然而出。

感覺:

事實上,詩中的竹子也是作者鄭板橋高尚人格的體現。在生活中,詩人就是這樣壹種與下層民眾有著密切聯系,嫉惡如仇,不畏權貴的巖竹。

詩人對竹子的追求不僅僅是外在的造型,更是在每壹根又細又硬的巖竹中註入了自己的理想和自己的個性,從而使這塊竹石透露出壹種深刻的意味和內在的魅力。

這時,立在我們面前的不再是幾根普通的竹子。我們感受到的是壹種不屈不撓的生命力和毅力,而這壹切都蘊含在沙沙作響的竹子裏。

這是壹首用物言誌的詩,也是壹首關於物的詩。這首詩集中表現了竹子堅韌執著的品質,表現了詩人剛正不阿、剛正不阿、不屈不撓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