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呂安的詩

呂安的詩

妳好,我來為妳解答:

四首詩

桂園天居(三)

陶淵明的《歸園》有五首,這是第三首。詩人在南山山下種豆,“草滿豆稀”。明明不擅長種地,卻早出晚歸,煞費苦心。回家的路上,西樓被衣服淋濕了,但他並不在意,說:“但我許了願。”這首詩表面上寫的是農活的快樂,但把這首詩和作者的其他詩結合起來,作者的“願望”其實有其特殊的內涵——按照自己的意願生活,不在骯臟的現實世界中迷失自我。就算是當農民,也比官場上“彎腰撿五鬥米”強。

陶詩歌的語言非常平實自然,這在詩風彌漫文壇的魏晉時期顯然是不被人們所認同的。鐘嶸的詩只把陶的詩列為“國貨”。陶詩歌的簡約風格實際上開啟了隋唐詩風。這首詩很簡單,“山南種豆”“晚霞露在我衣上”的語言壹點也沒有修飾。口語的平實與詩歌的醇厚和諧統壹,質與實相統壹,形成了陶詩歌的藝術特色。

去邊疆執行任務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春,王維受唐玄宗之命,去看望在西北邊塞大敗吐蕃的河西副使崔,實際上是被排斥在朝廷之外的。這首詩是關於這個使命的。

詩人用簡潔的筆墨寫下了這次使命的經歷。“自行車想問邊”,寫自己去邊境慰問戰士。要走多遠?“為諸侯國引遠路至居延”,指的是去西北邊疆的居延。山高路遠,詩人覺得自己像“征”壹樣飄了,像“雁”壹樣入了湖天。既談事,又寫景,在敘事景物中傳達微妙而不可言說的內心感受。詩人經過長途跋涉,終於“騎到了小關”,卻沒有遇到將軍。我壹問才知道,“所有的衛兵都在楊希嫣”:將軍在楊希嫣前線!故事似乎還在繼續,詩卻在這裏戛然而止,留下了回味的空間。

詩人用生動的筆墨描繪了塞外奇異壯麗的景色。“大漠孤直,長河落日圓”,筆法蒼勁,意境渾厚,視野開闊,被王國維譽為“千古奇觀”的名句。試想,壹望無際的沙漠,只能用壹個“大”字來塑造;在這純凈荒涼的背景上,烽火臺上點燃的壹縷白煙直沖雲霄,多麽醒目,“孤煙”二字就能塑造它的神韻。“孤煙”後面是“直”字,使景物顯得簡單而粗獷。“長河落日圓”,茫茫大漠,無山無樹,只有黃河貫穿其中。視野所及,大漠無垠,黃河壹望無際,作者腦海中自然浮現出“長”字。“長河”之上是圓圓的夕陽。這裏的“圓”字和前面的“直”字,既傳神又傳神,難以表達其美。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這兩首詩,充分體現了詩的如畫特色,十分註重景物的畫面感。首先,它有著如畫的構圖,從地平線上的夕陽到空中的烽煙到地下河,從近處的烽煙到遠處的夕陽再到壹望無際的沙漠。雖然銀幕上的場景不多,但空間廣闊,層次豐富。其次,它有著如畫般精致的線條。壹望無際的沙漠上,煙是豎的,河是橫的,夕陽是圓的。它用寥寥幾筆,用簡單的線條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態,很壹般,就像抽象作品壹樣。再次,這兩句話也很有色彩。茫茫大漠滿是黃沙,黃昏的橘色夕陽收斂了它的光彩,靜靜的活在天空,把平靜的河水映得泛著白光,壹縷白色的烽煙從大漠中升起,直插雲霄,壯麗的邊疆風光如現在。

紅樓夢裏的香菱說:“‘直’字似乎不合理,‘圓’字似乎太俗了。當我合上書想起來的時候,我好像看到過這壹幕。這兩個要再找兩個,找不到兩個字。”雖然她說不清楚這兩個字在哪裏,但直覺上覺得它們把孤煙和夕陽描寫得非常生動,無可替代。蘇軾評價王的“詩有韻味,有畫在其中畫中有詩,非常貼切。

對“煙”的不同理解:有人認為是烽煙,有人認為是廚房的煙。

穿越荊門送別

這首詩是詩人開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出蜀到荊門時所作。隨著船的移動,兩岸的景色如畫卷般展開變化。作者很自然地描述了船過荊門時的景色。顓頊從遊泳的角度描寫景物的變化。船從蜀地到荊門,河兩岸地形從山地過渡到平原。群山壹點壹點地從作者的視野中消失,河水順著山勢沖向遼闊的原野。項鏈對聯通過兩幅美麗的圖畫描述了河上美麗的景色。第壹幅是月亮在水中的倒影,皎潔的月亮倒映在水中,像壹面飛天鏡,書寫著夜晚的風景;第二張圖是地平線上的雲。雲飛如海市蜃樓,描繪黃昏的景色。如此美麗的景色真令人陶醉!可是那句“我該憐故鄉水,畫妳船三百裏”卻突然從欣賞美景變成了深深嘆息故鄉。最好是家鄉的水好。送船千裏,我舍不得。含蓄表達思鄉之情,全詩被壹條無形的線捆在壹起,聲聲纏綿。王夫之《唐詩選讀》說,“惟使兩句似在環外,思不窮。”

全詩在格律中傳達出古詩詞的豪放氣勢。第壹聯敘述,駢聯頸聯寫風景,最後壹聯抒發情感。時空廣闊,景色靈動,韻味悠長。

對“告別”的不同理解;

這兩個字歷來有不同的解讀:壹說是河水送他離開蜀國,壹說是送給送他離開的朋友。阿清朝人沈德潛(《唐詩》卷十)認為“詩中無送別之意,題中”二字可刪。唐汝勛懷疑《送別》壹詞是唐詩釋義中的散文。

尤山西村

在壹個豐收的年份,詩人被邀請到農舍。走在通往山西村的山路上,“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路疑徒然存在,風景似乎絕對獨特,終於來到山西村,山環水繞,柳暗花明,花開花落。這兩首詩蘊含著人生哲理,往往在困境中蘊含著希望。在山西村,臨近社日,農民衣著樸素,吹笛打鼓,三五成群,熱鬧非凡。詩人期待著以後有時間借著月光旅行,拄著拐杖隨時敲門,不舍之情溢於言表。詩人被山野的風光和馬拉西亞米裏鄉村的人情所陶醉,為這次郊遊發出了由衷的感嘆。

全詩緊扣“有”字,按時間推移敘述,層次分明,語言生動。中間的對仗自然工整,顯示了詩人錘煉語言的非凡功力。

對“重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壹村”的不同理解《重山重水復》所描寫的地形之復雜,表現了山川的變幻無窮。“又是壹個前途光明的村子”,說的是山西村坐落在花叢中,“又是壹個前途光明的村子”是山西村的周邊環境;都說“柳暗花明”是比喻,“柳暗花明”是比喻道路上的曲折,“花明”的比喻終於找到了山西村。

25首詩和5首歌

1.第壹次獎勵樂天揚州。

這是古代壹首著名的詩。唐敬宗鮑莉二年(826),詩人返回洛陽,途經揚州,遇到了曾罷蘇州刺史的白居易。席間,白居易朗誦了《醉贈劉二十八使》詩。白居易在詩中表達了對劉禹錫貶謫的同情和委屈。於是劉禹錫寫了這首詩來回報白居易。

劉禹錫用了兩個典故連詩。首先是《溫蒂賦》,指曹魏後期湘繡的《老賦之思》。湘繡和嵇康、陸安是好朋友,嵇康、陸安被司馬師殺死。湘繡路過他們的故居時,聽到鄰居吹笛子,聲音“豪爽”。湘繡嘆了口氣,寫下《思老賦》,表達對嵇康、陸安的懷念之情。另壹個是“腐爛的科曼”。據《故事會》記載,晉王進山砍柴。看到兩個男生下棋,他把比賽看完,發現手裏的“克”(斧頭的木柄)已經爛了。當知望下山回到村莊時,他意識到壹百年過去了,他同時代的人都死了。“懷古”句表達了詩人對遇難戰友王的悼念,“抵鄉”句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典故恰當,感情深厚。“鄉”指洛陽。壹個叫“郡”,郡指揚州。揚州是當時淮南專員公署所在地,賀州屬於淮南道。

詩的領口與對聯緊密相連。“沈船”、“病樹”是詩人本人長期被貶謫的隱喻,“千帆”、“萬木”則是詩人貶謫後壹直以仕途為榮的新貴的隱喻。這幅對聯是劉禹錫感嘆自己人生經歷的氣話。因為它客觀上包含了新陳代謝的自然規律,所以它的意義並不局限於詩人的生命體驗感。白居易稱贊這幅對聯的“神奇”,從詩的思想性和藝術性,景、情、理結合的角度進行了評價。後來的欣賞者和語錄者不必拿“沈船”和“病樹”來比較自己,而只采用這種聯想所表達的哲學來說明,衰落的東西要讓它衰落,新生的東西要發展,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後人引用的意思與劉禹錫的原意並不完全壹致,也就不足為奇了。不同時代的欣賞者在欣賞壹個特定時代的特定作品時,會有壹些基本壹致的藝術感受,這種藝術感受被稱為“* * *”。但是文學鑒賞中* * *的唱法是很復雜的。不同時代的人在欣賞某壹部作品時產生的* * *的歌唱,不會和作者創作時的思想感情完全壹致。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在《書香》中唱出名句“惟未能征服,已亡,英雄自哀其襖”,出於不能“傳話君堯舜”;30多年後,領導變法運動的王出於與宦官、藩鎮鬥爭失敗的悲痛,讀了杜甫的這兩首詩《哭泣》。

這首詩的結尾似乎很平淡,是關於宴會的。其實是點睛之筆,不容忽視。“龍精神”壹詞寓意深刻,表現了詩人不屈不撓的精神。

在這首詩中,劉禹錫采用了循序漸進的方法。第壹聯,詩的第壹層,首先寫的是無辜被貶的經歷,為全詩定下了憤怒的基調。這首詩的第二層對聯,通過對遇難者的哀悼和他回到家鄉仿佛與世隔絕的場景,加深了憤怒。第三層詩頸結更進壹步,把自己的隕落和暴發戶的崛起相提並論,詩人的憤怒達到了頂點。對聯,詩的第四級,急轉直下,表示不消極氣餒。要精神飽滿,積極進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我鼓勵結束。層層深入,簡潔深刻。怒而不淺,情而不深,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劉禹錫在這首詩中表現出的不屈不撓的毅力,給了後人很大的啟發和鼓舞,所以從古到今壹直傳誦,為人們所稱道。

2.赤壁

赤壁的開頭就不壹樣了。《郭華清宮》因回首而致,杜牧有許多史詩從壹開始就高度概括,馳騁自如。這首詩的開頭只是用壹把不起眼的長戟寫的。這壹段與古代戰爭有關的斷戟,自然引起了後文對歷史的感嘆。但這兩句話的作用並不主要是作為詩歌的向導,還包含著強烈的思想活動。鐵戟埋在沙裏,說明這裏曾經有過歷史情況。至今未被侵蝕,但也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事物的慷慨。在歷史上留下痕跡的人和事,往往被無情的時間侵蝕,容易從人們的記憶中褪色,就像這把鐵戟,卻又常常被人們偶然記起,或引起懷念,或引起深思。正是因為發現了這支丟失的戟,詩人的心情無法平靜,只好咬牙辨認,發現這竟然是“前朝”的遺物──赤壁三國之戰。這是決定三國鼎立的重大戰役。英雄雲集,何等壯麗。所以《認前朝》進壹步激發了作者的想象思維,為後兩句表達對歷史的感受做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背了很久的最後兩句。這兩句是論點。《認前朝》本來可以寫壹篇對這場戰爭的回顧,但他省略了,所以不是回憶,不是描述,也不是壹般的歷史評價,而是對歷史勝負的直接判斷。歷史學家在討論赤壁之戰這壹關系到三國鼎立的重大事件時,常常同情吳和蜀。由於這種傾向,這場戰爭的結果是理所當然的。與傳統觀點相反,杜牧認為如果不是東風給周瑜帶來了便利,勝利者可能就是曹操,歷史將被改寫。他從不在人們懷疑他的地方提出問題,引起討論,這體現了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特的歷史知識。首先,他不是以成敗論英雄,而是對戰爭的壹方——曹操提出了不同於歷史學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是有壹些機會的。他在更高的層面上觀察和思考歷史,這給詩歌增添了壹種上臺階的精神。歷史理論是那麽的神韻,表達卻是那麽的浪漫別致。不說戰爭的勝負,只說“銅雀春鎖二喬”。銅雀臺是曹操晚年的遊樂場所,存放嬪妃和妓女。青銅雀,令人想起曹操的縱欲;青銅雀談“深春”,更添壹層浪漫溫馨。用“鎖”字來強調臺灣的秘櫃,進壹步強調藏嬌的意思。試想壹個英雄,比如曹操,在橫掃天下之後,在銅雀臺擁抱二喬,載歌載舞,為的就是享受那纏綿的春光。寫東吳的假定敗亡,且不說破河山,使人苦不堪言之類的話,並把“二喬”引出為魏作比喻,也傳達了東吳領導人浪漫飄逸的。杜牧寫不出硝煙彌漫的戰爭勝敗,寫不出如此深刻的重大歷史事件。浪漫才子杜牧,擅長寫閨閣之情。他在莊嚴的史論中運用了這種表達方式,並將其天衣無縫地融為壹體,顯示了杜牧獨特的魅力和情感。然而,杜的寫史理論既顯示了他非凡的歷史知識,也反映了他的沈郁大度。我哀嘆歷史上壹個英雄成名的機會,是因為他生不逢時,又有政治軍事才能,所以不能表現出來。它似乎還有另壹層含義:只要有機會,我相信我總會有所作為,表現出壹種引人註目的英雄氣概。

穿越海洋

這首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寫於作者被俘後的第二年正月。後來元軍統帥張弘範逼著他寫了壹封信,讓南宋海上抵抗的將軍張士傑和文天祥寫下這首詩,慶祝智明節。

詩首對聯描述了個人和國家的兩件大事:壹是21歲時,通過明朝進入仕途,因科舉而進入仕途;第二,在國家的緊要關頭,起來努力抵抗人民幣。第二部講的是國家山河破碎,形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盡艱辛。第三句回憶了福建戰敗時憂國憂民的心情,下壹句寫的是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巧妙地運用了恐灘、伶仃洋等名稱,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處境的艱難。最後壹副對聯,直抒胸臆,表明了死的決心,明確了自己的誌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全詩概括了作者壹生中的重大事件,是敘事與抒情表達的大熔爐,慷慨悲涼,感人至深。

4.水調(明月幾時有)

這個詞是關於中秋節最著名的作品之壹,千百年來壹直廣為流傳。字前序曰:“陳冰中秋,飲酒過度,酩酊大醉,寫此文,懷。”可見,此詞作於陳冰年,即宋神宗熙寧九年(1076)。此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任知府時政治失意,已有七年未見其弟蘇轍。在中秋節期間感到沮喪和想念妳的兄弟姐妹是很自然的。詩的第壹部分集中描寫了作家在“天”與“地”之間的徘徊與矛盾,第二部分是關於月亮,以積極樂觀的曠達情懷結尾。

“什麽時候會有明月?向天要酒?”中秋之夜,月亮自然是主角。面對無限的時空和壹輪孤月,前人早已有了疑惑:“江邊誰見月,月初照人”(張《春江月夜》);“天上什麽時候會有月亮?我停下來喝杯酒問問”(李白《飲酒問月》)。蘇軾的提問突如其來,帶出作者對宇宙人生的懷疑,也透露出詩人對明月的贊美和向往。緊接著這個問題,又有壹個問題:“不知道今晚是哪壹年?”對宇宙和人生的哲學思考更進了壹步,對明月的敬仰更深了。既然天上的宮殿那麽美,當然會有乘風回家的想法。天堂說“回家”,因為在作者看來,也許美麗的明月才是他的精神家園。可是,我真的想放棄這個世界,飄走,詩人又猶豫了。“我怕漂亮的樓,高處不勝寒。”作者的遐想越來越飄渺,卻又不忍舍棄塵世:“舞懂影,似在人間。”飛天探月,出塵思考,最終讓位於對人類生命的熱愛。

下壹部緊扣上壹部的入世情懷和最後兩句對月光的描寫,依然寫月亮,寫月光的運動,寫月下的不眠人。“不應該有恨。為什麽要離開對方?”這個問題轉到了表達對別人的感情。看似對月有怨,實則是寫親人不能團聚的惆悵。“人有悲歡離合,月有沈浮。此事古而難。”總之,它表現了詩人從內心壓抑到豁達達觀的心理變化。最後很自然的唱出了“祝人長久,千裏之外”這句寬慰的話。“千裏之外* * *明月”(謝莊《樂府》),千裏之外的人都在這美麗的月光下。雖然不能團聚,但也可以得到安慰。全詩樂觀曠達的情懷和深邃的哲理意趣,在流動的語言和美妙的意境中自然呈現。

5.潼關山坡地羊懷舊

這首歌是作者在元文宗田麗二年(1329)赴任陜西臺官時所作。潼關,位於東西京(洛陽和長安)之間,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時常觸動路人的鄉愁。這首歌通過懸掛潼關古跡來表現壹個歷史主題: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裏,無論朝代如何更替,人民依然過著悲慘的生活。

整首歌分為三層:第壹層(前三句)描寫潼關氣勢磅礴,把潼關描寫成群山環抱,把黃河的滔滔江水描寫成憤怒,從視覺和聽覺兩個方面寫出潼關的艱險,再用“山河在外”壹詞暗示它始終是兵家必爭之地,自然就引出了下壹層的情感內容。第二層(中間四句)作者經過潼關時的所見所想。“遙望西都,意猶未盡”是作家在馬來西亞的遠望,感慨萬千。“西都”長安曾經是幾個朝代的都城,古書中記載了它的繁華,如今卻只是壹片荒涼。“所有的宮殿宮殿都是泥土做的”是這個從繁榮到衰落過程的真實寫照。多可悲啊!似乎這壹層只是回顧歷史,並沒有直接提到戰爭。然而,改朝換代戰爭的慘烈畫面躍然紙上。第三層(最後兩句)是作家的感受:壹個朝代興起,壹定會大興土木,修建豪華宮殿,從而給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當壹個王朝滅亡的時候,在戰爭中受苦的是人民。“興,百姓遭殃;死,民不聊生”,這其實是作者對過去歷史的總結和評價。作者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有這樣的認識是難能可貴的。

三十首詩和五首詩

1.飲酒(5)

《飲酒》詩二十首,原序說這些詩是醉酒後所作,所以總以“飲酒”為題。這位詩人是如何從自然中領悟到生命的真諦,獲得壹種寧靜的心境的?

回歸自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他將這壹理想在“人的狀態”中付諸實踐,在簡樸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和完善。他的房子是神秘的,但他不忽視人事,他的精神是高的,他不浪費他的生命。“車馬奔騰”就是指為官之路的喧囂。這裏說“蓋房子在人情環境中,卻沒有車馬”,就是說他被賦予了人情環境,不浪費衣食,所以仍然可以避開世俗的煩惱。

“問妳什麽可以?心遠不自偏。”詩人以“君”指己,自問自答,言語中高傲自足。“呃”,這樣和這樣,指的是前兩句。“遠”指的是壹種很高的心境,有了這種心境,就可以避免“車馬之聲”,其地也就可以偏了。陶淵明的住處只是壹個草堂。然而在他的周圍,卻是壹片欣欣向榮,活潑輕松的大自然。在投球的間隙,我會忘記壹些事情,我很開心。而陶淵明所托付的,並不是奉獻給他的房子和農事。種田之後,我也讀我的書,“鑒賞奇文,析疑意”,也有“心單純的人”,“抗拒過去說話”,“登高寫新詩”,“笑口常開”。這些人文生活,就是讓人們從其短暫的百年人生中,接觸到自己千年以來的人文生活。陶淵明生活在農村,壹方面親近自然,另壹方面能夠陶冶藝術人生,培養自由、有活力、豐富的靈魂。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心與自然的理解和親近。《采菊東籬下》是壹個現實主義的故事。陶家大院東邊有個籬笆,籬笆下種著菊花。因為陶淵明對菊花的熱愛和歌頌,賦予了他高尚的情懷。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後人只要壹說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即使加上“東籬”二字,也是有象征意義的,象征著遠離世俗,潔身自好的品格。“南山”就是廬山。廬山,山川神異,歷來是貴士居之地,百姓安居之所,陶淵明常去。《歸園》中說“無俗韻,自然愛秋山”。南山是現實中世俗塵網與陶淵明精神的對立面。陶淵明懷著高尚的情懷,無憂無慮的情懷,意淫南山,自得其樂。

“天氣壹天比壹天好”來源於前面壹句“悠然見南山”,是南山的日落景象。晚上,山上的天氣越來越好。在這平靜無痕的暮色中,鳥兒成群結隊地歸來。陶詩的自然趣味往往寄托在鳥鳴上。飛鳥來來去去,可視為陶淵明返璞歸真、自得其樂藝術的體現,也是詩人對物質狀態的興趣所在。鳥早出晚歸,歸附山林。宇宙萬物都是自然的;人也要回歸自然,擺脫各種倫理道德的束縛和世俗的小聰明與虛偽,回歸單純的狀態,恢復人的自然本性。陶淵明從鳥中悟出了人生的真諦,令人欣慰。他想說清楚,卻無法用言語表達。“這話有道理,我都忘了我想說什麽了。”所謂“真”,是人的天性。蕭統的《陶淵明傳》說任真自滿。陶淵明在鄉村中保存了壹個定性的、自然的“真我”,培養了壹種適應性強、自得其樂的精神境界。“真實”是他的人格力量,“任真”使他能夠從虛偽汙穢的社會中獨立出來。這種他從自然中習得的“真諦”,就是他的人生理想。

2.很難去(1)

“難於上青天”是樂府的壹個古老題材,常常感嘆世道艱難,哀嘆貧窮孤獨。李白的組詩《難行》主要表達了他對人才匱乏的感受。這裏選的是第壹首詩。悲憤中不乏豪氣,挫折中仍有希望。

詩歌從敘事開始,逐漸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其誇張的筆法開頭,寫著“金清酒”“玉盤珍貴羞”,仿佛是在營造壹種歡樂的宴席氣氛,仿佛是壹首“祝酒歌”。但有三四句話急轉彎,突然說“我把食物棒和杯子扔到壹邊,我不能吃也不能喝,我拔出匕首,我徒勞地窺視四個方向”!如此強烈的對比顯示了詩人內心的悲傷。精神壓抑時,好酒難下咽。南宋詩人鮑照寫的第六首詩《摹仿難行》,開篇便是:“不能吃案,拔劍擊柱嘆息。”李白明顯用了這首詩,但增加了“對比”,用音樂場景寫喪,加強了喪的程度。那麽,詩人的悲哀是為了什麽?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了“詩意”。“我願渡黃河,冰塞渡口,太行山積雪”,這是壹種無緣無故的惆悵,壹種不知所措的迷茫。詩人用生動的語言寫出了人間的艱辛,其中蘊含著無限的悲涼。雖然通往現實的道路坎坷險阻,但夢想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麽希望能像姜太公壹樣,在80歲時見到周文王,壹展才華;和伊尹壹樣,夢想坐船到“太陽的邊緣”,對現在的世界意義重大。但是理想和現實是有距離的。理想無法征服現實,現實也拒絕認同理想。這種痛苦交織在詩人的心中,他終於發出了“難走!旅途很辛苦,路很多,現在安全嗎?”嘆氣。詩末在抑郁中喚起,堅定了“破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了在大海中航行的勇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