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無聲的狂喜:葉芝的詩歌和回聲》是為了紀念愛爾蘭國寶級詩人葉芝誕生150周年而寫的。以葉芝的30首詩作為中英對照,結合33幅畫,以小插頁的形式穿插其中,出版社意在營造壹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詩情畫意的閱讀體驗。
我選擇了壹個安靜的夜晚打開這本書,試圖找到我在這個小說結構中的快樂。
裝幀設計精致而富有創意,紙張的質感簡潔樸素,大頁插頁的形式十分有趣,在閱讀的觸動下仿佛流連於壹個小型展覽。
在33幅版畫的圖片下方,附有作者的故事:葉芝的詩歌如何激發了他的藝術靈感,如何欣賞詩歌與版畫的結合。欣賞印刷作品的同時,還展示了《詩選》的英文版,並附上《詩選》所屬詩歌的全文翻譯。這些詩歌以獨立的格式插入到不同藝術家創作的作品畫面中,形成非常立體的特效。
以這樣壹種新穎的方式重讀葉芝的詩,反而受到幹擾,自然會有壹點理性的思考出來,人們會註意翻譯和其他人的感受...也許是因為經歷了那麽多事情的磨礪,早年那種單純青春的感覺,浪漫的思緒,顫栗的心弦,讀詩的喜悅,現在都找不回來了。
而“活成了我想要卻得不到的男人”的葉芝,依舊,永遠,那麽浪漫迷人。
我只是想時不時的回過頭去看看這首詩,挖出壹些年少時零散的、被遺忘的閃光瞬間,這就夠了。
同時,關註壹些讀者的評論也很有意思。
有評論家說,編的英文詩都是節選,物有所值。然而,這確實是壹個主要展示受葉芝啟發的藝術家的作品,側重點不同,我認為這並不苛刻。
另壹個評論說《innisfree》這首詩出現了三次,只是因為不同的藝術家對這首詩有了感情。這不也證明了innisfree有多感人嗎?
然後我們再談翻譯。外國文學作品的翻譯是壹種再創作,詩歌尤其是節奏和韻律是很難把握的。
當妳老了,那句“只有壹個人愛妳朝聖者的靈魂”騙過了很多姑娘的心,“爐火旁酣睡打盹”。即使只看語言,也很難說對某些年輕藝術家不著迷,但原文其實只是簡單的“飽睡”“爐火邊的點頭”。所以翻譯詩歌可以說是壹個非常艱難的再創作。
想壹個把漢語翻譯成英語的反例。龐德把李白的英文名叫做李珀,把他的詩《遠行》寫成了《壹個江湖商人的妻子的來信》,很有詩意。
傅灝的翻譯從整體上抓住了葉芝詩歌的外在形式,接近了原意。但老實說,詩歌與其他外國文學作品相比,更應該閱讀原文,配合其獨特的意境。建議閱讀順序應該是藝術家的解說-翻譯-英文詩,這樣會舒服壹些。
欣賞:(附:兩個翻譯版本)
因尼斯弗利湖島
我現在就要動身去因尼斯弗利,
在那裏用粘土和荊條建造了壹個小木屋;
我會有九排豆子,壹個蜜蜂的蜂房,
獨自生活在喧鬧的林間空地。
我將在那裏得到安寧,因為安寧慢慢降臨,
從晨曦的面紗滑落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萬籟俱寂,正午是紫色的光輝,
黃昏充滿了紅雀的翅膀。
我現在要起身離開,因為無論白天黑夜
我聽到湖水輕輕拍打著岸邊;
當我站在馬路上,或灰色的人行道上,
我在內心深處聽到了。
葉芝。
1.傅浩(譯)
現在我要起身離開,自由自在地,因尼斯。
用樹枝和泥土在那裏建壹個小屋;
我要種九顆豆子,在那裏養壹箱蜜蜂。
獨自生活在蜜蜂嗡嗡作響的空地上。
我會得到壹些平靜,平靜慢慢降到零,
從清晨天空的面紗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那裏的水在午夜閃閃發光,紫色在中午閃閃發光,
傍晚的天空用紅雀的翅膀編織。
現在我要起身離開了,
因為,日日夜夜,我總聽到湖水舔岸的聲音;
站在馬路上,或者踩在人行道的灰色上,
我能聽到水的聲音縈繞在我的心頭。
2.袁可佳(譯)
我要去因納斯費爾島。
搭起壹間小屋和壹間泥屋;
設置九排雲豆架。壹排蜜蜂巢。
獨自生活,聽著蜜蜂在樹蔭下歌唱。
我會得到安寧,它會慢慢落下,
從迷霧到蟋蟀歌唱的地方;
午夜陽光燦爛,正午紫色,
傍晚,紅雀的翅膀到處飛舞。
我要走了,因為我聽說
水聲日夜拍打著湖邊;
不管我是站在車道上還是陰暗的人行道上,
每個人都在內心深處聽到這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