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很早就有了意象的理論,易經早就說過“觀物取象”、“立象取象”。但《周易》的形象是壹個卦象,是壹個符號,屬於哲學範疇。詩學中的意象仍然是“立象表意”,但詩歌中的“意象”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可感的物象。“這種創造意象的能力將永遠是詩人的標誌。古典詩歌的發展逐漸形成了壹些固定的意象。了解和掌握這些意象,有助於我們欣賞和創作古典詩歌,運用意象傳達詩人的情感、誌向和心態。從而形成意味深長的意境。意象是欣賞和創作古典詩歌的重要修辭手段。古詩詞中常見的意象有:
1,冰雪:
冰雪的結晶被用來形容心靈的忠誠和高尚的品格。如王昌齡《在芙蓉客棧與辛健別離》詩中“洛陽親友如相問,壹片冰心在玉壺”。這裏的“冰心”是壹種高尚的胸懷,古人用“清如玉壺冰”比喻壹個人光明磊落的胸懷。又比如“我應思念淩海多年,獨壹人,肝肺俱是冰天雪地。”在嶺南壹年的職業生涯中,我的性格和品行如冰雪般晶瑩剔透。
2.明月
思念月亮——用皎潔的月亮引發離別的悲傷和思鄉之情。如李白《靜夜思》中的“舉頭望去,發現是月色,再沈回去,我忽然想起了家”,李漁《於美人》中的“小樓昨夜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中”,前者表現了對故鄉的向往,後者則表現了先主亡國之痛;再比如“寨裏招三十萬人,我回頭看壹會兒月亮”。寨裏、大漠、大漠裏的幾十萬將士,都仰望了壹會兒初升的月亮,不禁想家了。
3.折疊柳樹
折柳以表告別。“六合待和”的習俗始於漢代,盛於唐代。自漢代以來,劉賀經常互贈禮物以表達離別之情,由此引發了對遠方親人的思念和旅人的思鄉之情。漢代有壹種曲子叫《折柳》,以奏的形式表達送別之情。再比如《送別》中的“柳綠掛地,花飛天”。柳條折花飛,行人請歸。"折柳是為了表達離別之情."在唐代,Xi安的巴陵橋是人們前往全國各地時離開長安的必經之地,巴陵橋四周柳樹環繞,成為古人折柳送別的著名場所。“柳葉年年,巴陵哀送別”的詩句傳遍了世界。後人常以“灞橋折柳”作為送別典故的來源。故文有“青陽更隔陌路”之詩;在《林玉陵》中,柳永以“今夜酒後何處醒,楊柳岸,風在何處息”來表達離別的傷感“我聽到了笛聲中的斷柳,卻沒有看到春色”是指笛聲中“斷柳”的曲調傳得很遠,卻沒有看到柳枝的綠春景色,以此來表達傷春的心情和感嘆其他的感情;“這夜曲裏聽到斷柳誰不思念故鄉”是說今晚聽到“斷柳”的曲調誰不思念故鄉?這些都用了折柳的形象。
4.蟬
因為它淒慘的叫聲,所以可以用來表達悲傷和難過,也因為它的生活習慣,所以也可以用來表達高貴。蟬自喻,多采用後者。古人認為蟬吃風喝露是高貴的象征,所以古人常用蟬的高貴來表達其高貴的品格。《唐詩別裁》說“蟬每吟其聲,羨其人品”,因蟬居於高枝,食在風中而眠於外,不食煙火,故其隱含的人品屬於清高型。唐代陶勇的《蟬》中,“高樹上蟬入夜雲,既憂我也憂君”就是用蟬來表達悲傷的代表。余士南的《蟬》裏,“不是秋風使妳孤傲。”蟬的比喻用來指高貴品格的代表。
5.南浦
這是水邊的壹個下車的地方。屈原的《九歌》。在河伯“東去看美人送南浦”,在江淹的別府“春草青青,春水蕩漾,送妳去南浦,何苦傷身”,在範成大的橫塘“南浦春色綠,石橋塔猶在”。古人臨水告別不僅僅是在南浦,而是因為長期的民族文化。
6.長汀
亭子是陸地上告別的地方。李白《菩薩蠻》中“歸程何處?亭子更短,柳永的《雨聲》說“冷淒,但亭已晚”,李叔同的《送別》說“亭外,古道旁,草青天藍”,然後就是元雜劇《西廂記》中的亭子送別。顯然,在中國的古典詩詞和文學中,亭子已經成為陸地上表達悲傷的告別詞。
7.香蕉
常常與孤獨和悲傷聯系在壹起,尤其是離別。南方有絲竹之樂,“雨打芭蕉”,悲音;李清照曾寫道:“誰在窗前種芭蕉樹?中庭滿是樹蔭。中庭滿蔭,落葉滿情,“傾吐哀愁愁悶,怨那芭蕉;在吳文英的《唐多令》中,他寫道,“妳在哪裏合成悲傷?把人心留給秋天。縱芭蕉,不下雨也別扭”;葛勝沖在《壹點紅唇》中寫道“幾多閑愁,夢追芭蕉雨”。雨打芭蕉已經夠難過了,夢魂追雨打芭蕉葉,更讓人難過。
9.印度河:
在中國的古典詩詞中,類似芭蕉的,大多表達的是壹種苦澀的聲音。白居易《長恨歌》中的“桃李花開,春風吹,秋雨落,梧桐葉落”,秋天的冷雨打在梧桐葉上,十分淒慘;李漁《會歡》中的“沈默”
幽梧桐鎖深院秋。文在《更漏》中寫道“梧桐夜雨苦,留葉有聲,空階落至明”。李清照在《聲慢》中寫到“梧桐更瀟瀟,黃昏,點點滴滴”,可見秋雨打梧桐,並無所指。
古詩詞中的意象還有很多,有些是固定的,有些是略顯靈活的。我只是根據別人的評論和我自己的觀點整理了壹小部分相對固定的圖像,並非沒有錯漏,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