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讀書要多問“為什麽”?

為什麽讀書要多問“為什麽”?

壹直聽老師學長說,讀書要多問問題。這些話總是被忽略。仔細想想,追根究底,只是因為不知道為什麽讀書要多問“為什麽”。

人做事都是懶的。他們在拿起掃帚掃地的那壹刻,心裏就已經想好了最省力的方法。要去壹個目的地,首先要找到最省時的路線。這沒有錯。應該是人類在長期進化過程中積累的本能,在達到目標的同時盡量減少能量消耗。

讀書也是壹樣。在拿起壹本新書的那壹刻,我們下意識地給自己下了壹個任務:在最短的時間內讀完,記住書的基本內容。所以,我們的重點自然是大致理解內容並記住。多問“為什麽”大大延長了我們完成任務的時間,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這個目標的實現。

過橋最好的方法是快走,但是如果妳知道這座橋上可能有幾個年久失修的陷阱呢?

壹本書或者壹篇文章就是這樣。壹方面,在任何壹部作品中,都有壹些作者認為理所當然的具體想法,並且因為這些想法來源於作者自己的經歷和思考,所以成為了作者的壹部分,他會默認讀者應該認同這些想法,而忘記說這些想法。例如,在東方文化中長大的作者很容易默認集體責任的價值觀比個人責任的價值觀更重要。但對於在西方文化中長大的讀者來說,卻沒有這樣的默認背景。

所以我們需要找出作者沒有說的話。有時候這些話就是文章中潛在的價值假設,即對立的價值觀中有壹個比另壹個更重要。

找到潛在價值假設的壹個關鍵問題是:

為什麽這個結論對作者如此重要?

當妳找到了價值假設,妳就會充分理解作者希望世界變成什麽樣——他認為什麽樣的目標最重要。

另壹方面,作者對世界的過去、現在和將來有壹些想法。這些想法也可能受到作者自身知識和經驗的限制。就像那句名言“何不食肉糜”,提問者是出於絕對的善意,不是嘲諷,效果卻是極大的諷刺。如果作者的信息與讀者不對稱,很可能會鬧出這樣的笑話。

在信息爆炸、知識傳播無門檻的時代,我們應該戴上獨立思考的濾鏡,否則很有可能因為聽信“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而失去自己的主見。

那麽如何判斷作者的結論是否合理呢?壹種方法是不斷思考結論和理由之間的差距。繼續問:

妳是怎麽從這個原因得出這個結論的?

如果理由成立,要得出這個結論,還需要什麽理由成立?

假設這些理由都成立,有沒有可能這個結論還是錯的?

另壹種方法是把自己放在作者的對立面,問自己:

如果我和作者持相反的立場,我會找什麽理由來反駁作者的結論?

不據理力爭,讀書時不提問,總會看到作者的20%暴露在冰面上。而冰下的80%只能通過提問、探索、思考來獲得。

這就是為什麽讀書的時候要多問“為什麽”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