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

杜甫的現實主義詩歌

《春望》全篇圍繞“望”字展開,前四句借景並景抒情。詩人通過描寫草木茂盛、人煙稀少的長安城來襯托國家的破敗。第壹首《國雖分裂,山河長存》震撼人心,有歷史滄桑感。壹句“何處花瓣已如淚落,孤鳥已唱出哀思”把花鳥擬人化,感覺國家分裂,國家大事難,長安的花鳥無不為淚驚。詩人對感情和景物的交叉轉換,含蓄地傳達了詩人從登高到遠視、由遠及近、由弱到強的感嘆、憂慮和憤怒。國家動蕩,戰亂連年,民不聊生,樂書不通。這個時候,收到家裏的來信就顯得尤為可貴。詩人從側面反映了戰爭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以及動蕩時期人民想知道親人是否平安的迫切心情。同時,也通過來之不易的家書,表現出詩人對國家的深深牽掛。最後兩句,詩人越來越稀疏的白發連簪子都插不進去,詩人的焦慮和憤慨用行動表現得又深又廣。全詩情景交融,感情深厚,含蓄凝練,言簡意賅,充分體現了詩人“沈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皇軍收復黃河兩岸》寫於公元763年春(廣德元年),作者五十二歲。公元762年冬(寶應元年),唐軍在洛陽附近的衡水大獲全勝,收復洛陽、鄭(今河南鄭州)、邊(今河南開封)等州。起義軍首領薛嵩、張中之相繼投降。第二年,史思明的兒子史朝義戰敗自縊,其部將田、李懷賢相繼投降。持續七年多的“安史之亂”就此結束。現居子洲(現居四川三臺)的杜甫聞訊,用激昂的筆墨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這是杜甫壹生中的第壹首快詩。

詩的主題是表達聽到叛亂平息的喜訊,趕回家鄉的喜悅之情。“這個遙遠的西部站的新聞!北方已經奪回來了!”,快速上漲,恰恰說明了利好消息的突然性。詩人在劍外漂泊多年,很難準備壹嘗。因為“濟北”失敗,安史之亂,不可能回到故鄉。而現在,“突然向北蔓延的薊”,驚喜的洪流壹下子沖開了被壓抑已久的情感閘門,讓詩人心潮澎湃。“起初我止不住淚水傾瀉在我的外衣上”“第壹個消息”與“突如其來的消息”關系密切,說明喜訊來得太突然,而“淚滿衣襟”形式生動,表現了“第壹個消息”那壹刻突如其來的消息所激起的情感波瀾,是喜與悲的真實表達,是悲與喜的交集。“濟北”已收,戰事將止,幹坤、利民之苦將治。這位顛沛流離,厭惡其他苦難的詩人,終於熬過來了。然而,詩人痛定思痛後,回想起自己八年來所忍受的苦難,卻又忍不住心酸,無法抑制。然而,這場大災難終於像噩夢壹樣過去了,詩人可以回到自己的家鄉,人們將開始新的生活,於是他又轉悲為喜,身在天堂。《第壹新聞》當時的心理變化和復雜感受,如果用散文來寫,需要大量的筆墨,而詩人只用“淚滿衣襟”壹詞來形容形象,就足以概括這壹切。

杜甫的詩歌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的深重災難和痛苦,向人們展示了悲慘的生活悲劇場景。在這些生活苦難的描寫中,壹方面,詩人對遭受巨大苦難的人民懷有深切的同情,痛恨官員對人民的奴役和迫害;另壹方面,他支持王朝的平叛戰爭,希望百姓吃苦,配合王朝平定叛亂。這種復雜矛盾的思想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觀。

關註民生疾苦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核心內容。杜甫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他的詩歌寫實而通俗,是中國古典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典範。他敢於接近勞動人民,喜歡勞動,甚至願意為了廣大人民的幸福而犧牲自己。在安史之亂前後特定的歷史背景下,杜甫的仁政愛民思想是通過壹種特殊的憂國憂民形式表現出來的。他的喜怒哀樂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流露。詩人在《春天的希望》中流露出了強烈的愛國情懷。

忠君愛國愛民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思想主題。

在表現手法上,杜甫現實主義詩歌創作的藝術特色是著重表現現實生活,情感與寫意的結合形成了沈郁的藝術風格。

反復吟誦的心、思、情的抒情方式,形成了以抑郁、失意為主的藝術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