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詞歌賦·文賦·漁父》原文及賞析

《詩詞歌賦·文賦·漁父》原文及賞析

《詩詞歌賦·文賦·漁父》原文及賞析

柳宗元

漁父倚西山夜憩,晨學湘水清,炊為柴。

太陽出雲雲消,青山綠水傳來櫓聲。

回頭看漁船已經漂下地平線,白雲在山間飄蕩,互相追逐。

作為二王八司馬之壹的柳宗元,在“永貞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趕出朝廷,流放到永州(今湖南零陵縣),在那裏度過了十年的流放生活。從“廟堂之高”到“江湖之遠”,這壹巨變給詩人帶來了沈重的打擊,但詩人並沒有屈服。“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是封建時代文人所遵循的人生哲學。永州雖地處僻靜之地,遠離朝廷,但其秀麗的風光、神秘而蒼勁的自然深深吸引著詩人,於是詩人忘卻煩惱,抒發對自然的感情,在隱居遊水的過程中創作了大量的山水遊記和詩歌,以此來消解怨恨,寄托個人理想,抒發無限情懷。《漁父》這首詩就是在這個時候寫的。

"壹個老漁翁在這裏過夜,在西崖下,小香燃燒著竹林."前兩句首先揭示了這首詩的主人漁夫的下落。西延指的是永州的西山。柳宗元在《西山宴初遊記》壹文中寫下了遊覽西山的喜悅,並描寫了西山的崇高:居於西山之巔,“幾州之土皆墊之下”;從山上流下來的湘水是“最清澈的,盡管它有五六英尺深,而且見底”(《仲翔紀》)。此外,永州地區盛產朱湘,所以山高、水清、竹綠的西巖景點不禁深深吸引了這位漁民,以至於他在那裏瀏覽了壹天後忘記了返回,幹脆在西山腳下露營。第二天天壹亮,漁夫早早起來打水煮茶,燒竹子做飯,準備出發。詩人從夜晚到黎明寫下了這兩首詩,從而為日出攬勝完成了過渡。

“然後,在日出時,他穿過霧靄,在青山綠水中,只剩下他的槳發出的嘎吱聲。”這兩首詩是最好的,也是最有技巧的。隨著山間的晨霧慢慢散去,壹輪紅日正在冉冉冉冉升起。山裏的自然景色也隨著天空的變化由暗變亮。自然界的壹切,剛才還朦朦朧朧的,在晨光的反射下,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但就在這個時候,漁夫不見了。隨著河邊傳來“壹乃”的聲音,才發現漁夫早已帶著那葉扁舟消失在青山綠水中。在這裏,詩人用“奈”的聲音打破了寧靜的晨空,深深地吸引了讀者的目光,並由此發現了眼前詩意的綠,既使“綠”字呈現出色彩感,又給人以強烈的動感,從而使讀者感受到眼前景物的奇妙,收到了最佳的藝術效果。

“我轉過身去,看到波浪像從天上來壹樣移動,懸崖上的雲壹朵朵悠閑地飄來。”這兩句話描述了壹個更廣闊的圖景。這時,漁人站在船頭,回頭看見納西巖頂上飄著幾朵白雲,纏繞在巖石上,仿佛有意無意地互相追逐取樂。這句話顯然是陶淵明《歸Xi詞》中的壹句,但詩意的場景更為閑適安詳。

詩到此結束,但詩中描繪的香清、朱珠、江日、青山、綠水、白雲的五彩世界卻深深地印在了讀者的腦海裏。這樣的世界出自壹個長期被關在籠子裏回歸自然的詩人的眼中,與黑暗腐敗的官場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詩人離開官場隱居之後的輕松愉快的心境。詩中的漁夫其實是詩人的化身。雖然他孤獨飄忽的壹生看似給人壹種孤獨冷峻的感覺,但實質上表現了詩人的自戀、自我滿足和超凡脫俗的生活情趣,旨在說明詩人的正直與獨立。當然,從這首詩中,也可以看出佛教對詩人的影響。特別是在詩的最後兩句,詩人通過描寫山頂上隨風飄蕩的自由卷曲的白雲,實現了禪意,表現了詩人順其自然、忘我之心、超然物外、出世的思想。佛教和道教對詩人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我們在閱讀這首詩時應該註意這壹點。

詩的思想內涵極其豐富,但六首詩中沒有壹句是單壹的感悟,而是壹句壹句的描寫風景,而風景卻和情懷有關。對於柳宗元的藝術特色,蘇軾曾有如下評價。第壹種是“詩以奇詭為題,道法的變態組合,有意思。熟悉這首詩,就會有陌生感”(引自《寒齋夜話》)。“怪趣”這個詞確實概括了這首詩的特點。第二個是:“杜麗之後,詩人繼續寫作,雖然他們之間有著遙遠的韻腳,但他並不滿足。唯與柳宗元獨得簡古之發而送嘗淡泊,非所能及。”這兩句話對於這首詩的評價也非常貼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