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釣魚城之戰
地點:四川賀州釣魚城
時間:1259
參與者:南宋,蒙古
結果:南宋獲勝。
主要指揮員:王建、孟
目錄
簡介
戰爭簡介
戰爭背景
戰爭全面爆發了
地形非常危險
穩定了蒙古的政治局勢
死於縉雲山寺。
釣魚城之戰的激烈和蒙古軍隊的嚴重損失
南宋寶祐六年至開慶元年間(蒙古帝國蒙格汗八至九年,1258-1259),在蒙格攻宋之戰中,宋將軍王建及其副將張爵鎮守漁城(今重慶合川區東約五公裏的漁山),抵禦蒙古軍隊進攻的著名要塞保衛戰。寶祐六年七月,蒙古可汗率軍四萬,人數654.38+萬,從六盤山(今寧夏)分三路攻打四川。12月,攻占川西、川北大部分縣,到達武勝山(今武勝縣城附近),準備進攻賀州。宋時,於傑將賀州府遷至釣魚城。釣魚城位於重慶合川區東5公裏的釣魚山山頂,相對高度約300米。嘉陵江、曲江、涪江交匯處,南、北、釣魚城之戰。
這座屏障西三面環水,懸在河上。在城周圍的十二三裏,築起幾尺高的石墻,南北各築壹道延伸到河中央的壹字墻。全市有大小池塘13個,水井92口,可謂食水充足。水師碼頭建在江邊,有戰船,上可控制三江,下可屏蔽重慶(今重慶)。是支撐四川戰局的防禦要塞,地形十分險要。孟戈派大將金到釣魚城投降,被王建殺死。九年正月,蒙哥可汗依靠他的兵使馬莊更加強大,於是迅速避開了設防的城池,繞道在魁地奇下構築戰略,不顧天時地利的不利條件,決定攻占釣魚城。於是派已故諸王攻打易立山城(今曲江東北,俗稱三交廟村),拖著屠魯雄攻打平涼山城(今四川中西部),命宋朝統帥楊大元率軍突襲河州老城,切斷外圍各城與釣魚城的聯系。與此同時,四川總司令牛霖從成都遷到石林(今四川涪陵西),修建浮橋,切斷宋源。而在銅鑼峽,據險,它阻擋了重慶宋軍的北進。二月二日,蒙古可汗率軍渡過雞爪灘(今釣魚城東北雞心石),在城東獅子山下寨。3日,蒙哥親自督軍攻打釣魚城。7日,蒙古人攻墻。9日,蒙古軍攻占了該鎮的西門。這壹天,蒙古大軍石來到釣魚城參戰。3月,又攻城東的東辛門、七聖門、鎮西西門、鮑曉,但在宋守城軍民的頑強抵抗下,均告失敗。4月3日,大雨連下20天。楚清二十二日,蒙古軍攻城南,以保社稷。第二天深夜,從陌生的城門到城北的嘉陵江的子怡城被王建的戰士奪回。宋理宗聽到這個消息,頒發了表揚信,鼓勵賀州軍民。釣魚城久攻不下,孟戈可汗命令將領們“共商進取之計”。運算速度突然覺得對攻城不利。不如留下少量兵力去操心,與忽必烈等沿江大軍聯手,壹舉滅了南宋。而傲慢自負的將軍們卻主張強攻城池,反而把速度和速度之類的話當成了迂腐。蒙哥汗沒有采納快速行動的建議,決定繼續攻城。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後,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被蒙古軍封鎖,始終未能到達釣魚城。盡管如此,被圍困數月的釣魚城依然物資豐富,守軍士氣高昂。有壹天,南宋守軍在城外向蒙古人投擲了兩條重15公斤的鮮魚尾和100多份蒸面餅,提交給蒙古人,說就算守了10年,蒙古人也攻不下釣魚城。相比之下,城外蒙古人的情況就很糟糕了。蒙古軍隊在堅城下待了很久,也是在酷暑時節。蒙古人本來就怕暑濕,水土不服,導致酷暑、瘧疾、霍亂等疾病在軍中流行,情況相當嚴重。
。6月初,四川使呂文德率領萬艘戰船,溯江而上,突破蒙古軍隊的封鎖,進入重慶。後來率領千余船沿嘉陵江北上,救出賀州,到達三曹山西,被蒙古軍隊截住。史把分成兩翼,橫著射過河去。他帶領水兵向下遊垂直進攻,俘獲了100多艘宋戰船,擊退了他們的援軍,回到了重慶。天氣炎熱,瘟疫流行時,蒙古軍隊戰鬥力大減。王建多次在夜間趁機襲擊蒙古軍營,嚇壞了大家,讓大家夜不能寐。第五天早晨,蒙古前鋒元帥王德臣率部乘夜突破外城馬翟軍,王建率部拒戰。天亮了,下起了雨,蒙古攻城梯斷了,被迫撤退。蒙古軍圍城五個月,下不了城,於是王德臣獨自騎馬來到釣魚城投降,被城上飛石擊中,不久死在縉雲山廟裏。蒙格可汗大怒,下令軍隊在東辛門外修築平臺和樓房,刺探城內虛實,以便決戰。7月21日,孟來到現場指揮,鐘受傷。27日,死於軍中。蒙古軍隊隨後從北方撤退並返回。
編輯這篇關於這場戰爭的簡介
宋與蒙古戰爭中的壹次著名戰役。宋理宗嘉熙四年(1240),四川副使彭大牙為了對抗蒙古軍隊,派甘潤在賀州(今四川合川)以東的釣魚山上建寨。淳祐三年(1243),四川省都督余傑命令冉進、冉普主持修建釣魚城,並在此處移駐國政公署,屯兵重兵控制嘉陵江。寶佑二年(1254),釣魚城之戰,王建被任命為河州都督,大規模築城設防。陜南、川北的人陸續遷到這裏,釣魚城成了壹個擁有數十萬人口的軍事重鎮。六年,蒙古可汗率主力入川,攻陷多地,但釣魚城巍然屹立,成為阻擋蒙古軍隊的堅固堡壘。開慶元年(1259)二月,孟戈入獅子山,親督攻城。二月至五月,攻占子邑及鎮西、東新、旗勝、國保等城門和外城,均被擊退。六月,又知重慶政府的宋、川副使率數千戰船來援,被史所敗,退回重慶。蒙古軍隊加緊攻城,但仍未能突圍,其先鋒大將王德臣負傷而亡。緊接著,蒙哥也在7月21日負傷戰死,蒙軍被迫撤離。孟戈死後,蒙古貴族在可汗繼承問題上發生沖突,遠在湖北前線的忽必烈急忙向北撤退,爭奪可汗。釣魚城戰勝蒙古扭轉了戰局。此後,馬倩接替王建出任河州都督,張玨接替馬倩四年(1263)。張玨守河州,屢敗元軍。德佑元年(1275),王力接替張玨為河州使。祥興二年正月(1279),王力降元,堅守了三十多年的釣魚城終於淪陷。
編輯這個戰爭背景
釣魚城之戰也叫河州之戰。蒙古汗八年(1258)末,蒙古侵略軍進逼重慶,被擋在重慶北部的河州釣魚城下。蒙哥派人去投降,宋的王建嚴詞拒絕,殺死了使者。夢鴿決心用武力征服釣魚城。次年正月,蒙哥分兵攻打河州故城(今重慶合川)和渠江流域的釣魚城(今四川省渠縣東北)、平涼城(今四川省八喜),切斷了與釣魚城的聯系。與此同時,蒙哥還派新磷攻打鐘(今重慶忠縣)和傅(今重慶涪陵),切斷了下遊的援軍,使釣魚城徹底孤立。二月,蒙哥率軍來到城東南角的石山,清除了河上的宋軍船只。然而,蒙古人對釣魚城及其周圍營地的連續攻擊被擊退。4月,蒙古軍雖然繞過西北進攻外城,壹度登上城頭,但仍被擊退。由於多次襲擊,前鋒教練王德臣受傷身亡。再加上夏季的到來,四川地區天氣炎熱,疫情盛行,使得蒙古軍隊士氣低落。另壹方面,城內南宋軍民在王建的帶領下,白天抵抗蒙古人的進攻,晚上進攻蒙古人的營地,蒙古人無能為力。7月,蒙戈在杜詩圍城戰中受傷,後來因傷勢過重死亡。正在討伐蜀的蒙古軍隊被迫撤退,攻打荊軻的忽必烈也在年底爭奪北方可汗的位置,於是南宋得以延續。
編輯這段戰爭
全面爆發
公元1235年至1279年宋蒙(元)戰爭全面爆發,宋朝在雅山之戰中覆滅,歷時近半個世紀。這是蒙古軍隊自崛起以來遭遇的時間最長、最艱苦、最棘手的戰爭。發生在1259年的四川賀州釣魚城之戰是影響最大的戰爭之壹。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後,南宋出兵收復河南丟失的釣魚城。
,遭到孟軍的伏擊而失敗了。1235年,蒙古軍隊在西起川陜,東至淮河下遊的數千裏戰線上向南宋發起進攻,宋蒙戰爭全面爆發。到1241,蒙古人蹂躪了南宋的大片土地,四川是三大戰場(另外兩個是荊湖戰場——今湖北河南,兩淮戰場——今淮河流域)中破壞最嚴重的地區。這壹年,蒙古窩闊臺汗去世,內部政治鬥爭不斷,削弱了對南宋的攻勢。南宋由此獲得了調整和充實各戰場防禦的良機。1242年,宋理宗為了扭轉四川的頹勢,鞏固上層階級,派在兩淮之間的抗蒙戰爭中戰績卓著的宇傑執掌四川。於傑在四川采取了壹系列政治、經濟和軍事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建立山城防禦體系。也就是說,沿著四川的主要河流和交通要道,選擇險峻的山口建造城市和村莊,星羅棋布,相互支撐,形成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釣魚城是這個山城防禦體系的核心,也是最堅固的堡壘。
地形非常危險
釣魚城位於四川合川縣城以東5公裏的釣魚山上,山勢突兀,相對高度約300米。嘉陵江、曲江、涪江在山腳下交匯,三面環水,地勢十分險要。有山川險要,也有交通便利。四川各地,水陸皆可達。彭大牙任四川副使(1239釣魚城之戰)
-1240),命甘潤初建釣魚城。1243年,於傑采納了亳州(今遵義)先賢冉金、冉普兄弟的建議,派冉普兄弟重建釣魚城,並調州、興元。釣魚城分為內城和外城。外城建在懸崖上,城墻用石頭砌成。城市中壹年四季都有廣闊的田野和豐富的水源,周圍的山麓丘陵中也有許多可耕地。這些都使釣魚城具備了長期堅持的必要地理條件和依托自然災害、易守難攻的特點。1254年,河州司令王建進壹步完善了城樓。四川邊境地區的人們避開了兵荒馬亂,釣魚城成了士兵們吃喝的堅固堡壘。1251年,蒙古登上可汗寶座,穩定了蒙古政局,積極策劃滅宋戰爭。成吉思汗的小兒子拖雷的長子孟戈,曾隨巴鬥等人遠征歐亞多國,以勇猛著稱。1252年,孟戈命令其弟忽必烈率兵平定大理,從而對南宋形成圍攻和進攻。1257年,蒙哥可汗決定發動大規模戰爭滅宋。孟戈命忽必烈率軍攻鄂州(今武昌),塔察兒、李超攻淮河,分宋之力。他還命令兀良合臺從雲南派兵,經廣西北上;蒙哥從蒙軍主力進攻四川。蒙哥以四川為戰略主攻方向,意在充分發揮蒙古騎兵長於陸戰、短於水戰的特點,以主力奪取四川,再與沿江以東各路強強聯合,直抵宋朝都城臨安(今杭州)。1258年秋,孟戈率四萬大軍入蜀。加上蜀中的蒙古人和從各地招募的軍隊,蒙古人的總數大大超過了4萬人。蒙古軍先後占領了劍門苦竹關、長寧山城、彭州雲山城、朗州大綽城、廣安大良城等。,走近賀州。蒙派宋人金到釣魚城投降,被宋鶴洲司令王建殺死。宋開慶元年(1259)二月二日,蒙哥可汗率軍從雞爪灘過運河,在獅子山紮營。第三天,蒙哥親自監軍在釣魚城作戰。7日,蒙古人攻墻。“墻”字,又叫“橫墻”,用來阻擋敵人在城外的移動。同時城內守軍可以通過外墻移動到“墻”字位置擊退敵人,與外墻形成角度交叉攻擊點。釣魚城南北各有壹字墻。9日,蒙古軍攻占了該鎮的西門。這壹天,蒙古大軍石來到釣魚城參戰。三月,蒙古軍攻東辛門、七聖門、鎮西門堡,皆敗。從4月3日開始,雷雨持續了二十天。雨停後,蒙古人於西歷月二十二日攻下國門。24日夜,孟軍登上外城,與守城的宋軍展開了激烈的戰鬥。《元史·憲宗紀》說“殺了不少宋兵”,但蒙古軍的攻勢最終被宋軍打敗,五月,蒙古軍多次進攻釣魚城。自孟戈率軍入蜀以來,他所經過的山城、古堡,大部分都被南宋守備司令的投降輕易得手,還沒有遇到過真正的硬仗。所以釣魚山之後,蒙哥想乘勢出擊,把他的城拔了。雖然他在這座堅固的城市下呆了很長時間,但他不想放棄它。雖然蒙古軍隊的攻城器械準備得非常充分,但是釣魚城地勢險峻,無法發揮作用。
釣魚城守軍在總指揮官王建和副指揮官張爵的聯合指揮下,擊退了蒙古軍的多次進攻。董,千戶人家,奉蒙哥單於之命,率兵攻打鄧州城。董鼓勵他的士兵爬梯子和飛石,並到達他的城市與宋軍進行艱苦的戰鬥。但由於他的部門傷亡慘重,他被迫撤退。他的侄子董世元邀請他的叔叔董來攻打這座城市,並帶領他的部隊進城。他與宋軍戰鬥了很長時間,但由於缺乏後援,他被迫退出。釣魚城久攻不下,孟戈可汗命令將領們“共商進取之計”。運算速度突然覺得對攻城不利。不如留下少量兵力去操心,與忽必烈等沿江大軍聯手,壹舉滅了南宋。而傲慢自負的將軍們卻主張強攻城池,反而把速度和速度之類的話當成了迂腐。蒙哥汗沒有采納快速行動的建議,決定繼續攻城。然而面對釣魚,以靈活兇猛著稱的蒙古騎兵卻無法做到最好。六月,蒙古勇士(原名陳)率兵夜襲外城馬,王建率兵拒戰。天亮了,下起了雨,蒙古攻城梯斷了,被迫撤退。蒙古人圍城五個月,下不了城。王德臣獨自騎馬來到釣魚城山下,試圖降服城中的守軍。他差點被從城裏飛來的石頭擊中,於是王德臣病倒了,不久就死在縉雲山的寺廟裏。
當蒙戈聽到他死亡的消息時,他悲痛欲絕,失去了右手。王德臣之死對芒格的精神打擊很大,釣魚城久攻不下,讓芒格怒不可遏。蒙古軍大舉進攻四川後,南宋對四川采取了大規模的救援行動,但增援釣魚城的宋軍被蒙古軍封鎖,始終未能到達釣魚城。盡管如此,被圍困數月的釣魚城依然物資豐富,守軍鬥誌昂揚。有壹天,南宋守軍在城外向蒙古人投擲了兩條重15公斤的鮮魚尾和100多份蒸面餅,提交給蒙古人,說就算守了10年,蒙古人也攻不下釣魚城。相比之下,城外蒙古人的情況就很糟糕了。蒙古軍隊在堅城下待了很久,也是在酷暑時節。蒙古人本來就怕暑濕,水土不服,導致酷暑、瘧疾、霍亂等疾病在軍中流行,情況相當嚴重。據元史記載,蒙哥汗在六月也生病了,拉斯特的集史更明確地說他得了痢疾。另壹本書《馬可·波羅遊記》和明萬歷《河州誌》說蒙哥汗受傷。無論如何,芒戈不能再堅持攻城了。七月,退漁鎮,至金尖山溫塘峽(今重慶北溫泉),孟死。據《元史列傳》和《元人碑行列傳》記載,許多隨芒格汗出征的將領都死在釣魚城腳下,由此可以想象釣魚城之戰的慘烈和孟軍的嚴重損失。
釣魚城下的蒙哥汗倒臺,影響很大。首先導致了蒙古滅宋戰爭的徹底瓦解,暫時延續了20年。進攻四川的蒙古軍被迫撤退,護送蒙哥汗的靈柩返回北方。他率領東路軍突破長江天險,將忽必烈包圍在鄂州。為了和哥哥阿裏巴巴壹較高下,他不得不撤兵返回北方。兀良合臺軍從雲南經廣西北上,到了潭州(今長沙)門口。由於蒙哥的死,軍隊也在忽必烈派出的壹支部隊的幫助下渡過長江返回。蒙古南北兩軍基本如期行軍,但因西部主戰場失利而功虧壹簣。其次,阻止了蒙古軍隊的第三次遠征,緩解了蒙古勢力對歐、亞、非等國的威脅。1252年,蒙古汗派其弟徐烈武發動第三次西征,先後攻占伊朗、伊拉克、敘利亞等阿拉伯半島大片土地。就在徐烈武準備進軍埃及的時候,他得知了蒙哥的死訊,於是徐烈武留下少量兵力繼續征戰,自己帶著軍隊回到了東方。結果蒙古軍隊因為寡不敵眾,被埃及軍隊打敗,蒙古軍隊再也沒有進入非洲。蒙古的大規模擴張自此陷入低谷。因此,釣魚城之戰的影響已經遠遠超出了中國的範圍,在世界歷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壹頁。第三,為忽必烈執掌蒙古政權提供了契機,對中國的歷史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蒙韓歌是蒙古保守派,他的政策仍然是傳統的。這種帶有濃厚蒙古部落和西域色彩的政策,已經極不適應統治廣大中原和漢族地區的需要。忽必烈汗是蒙古統治集團中少有的崇拜中國文化的人。孟戈成為可汗後,忽必烈受命掌管中國南方的沙漠。他大力招賢納士,大力推行漢化政策,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引起了蒙及其保守派官員的懷疑,忽必烈被革職,漢化政策被迫取消。忽必烈登上可汗寶座後,繼續推行漢化政策,逐漸改變了蒙古軍隊濫殺政策,防止了中國南方經濟文化的進壹步破壞。孟留下遺言,將來要奪取釣魚城,殺光城中百姓。後來釣魚城降為元,條件是城內不能有人被殺。放下武器。自願終止抵抗。1279年,衛戍司令王力開城,釣魚城落入蒙古手中。要知道,蒙古人在侵略世界的過程中,屠殺了壹億多人,抵抗的城市都被屠殺了。而且被宰的幹幹凈凈。只有釣魚城抵抗了36年,僥幸逃脫。用力量讓惡魔放下屠刀。漁鎮作為山城防禦體系的典型代表,在冷兵器時代充分展示了防禦功能,成為蒙古軍隊無法攻克的堡壘。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古戰爭館專門制作了釣魚城古戰場沙盤模型,以展示其在中國古代戰爭史上的重要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