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北京音要成為普通話中的標準音?

為什麽北京音要成為普通話中的標準音?

因為北京800年是元明清皇宮所在地,所以有壹種當時各地官員都會說的官話。雍正朝時,雍正因為不懂粵語,把廣東官員提供的荔枝“帶”仁當“不帶”仁,導致荔枝咬人,於是推廣普通話,要求官員說普通話。不會說普通話就當不了官。現在的普通話是在普通話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普通版以北京音為標準發音。

推薦妳壹篇文章,補充壹下普通話的發展史。

“談普及”欄目

【話題3】中國古代的漢族有相同的語言嗎?

作者:袁

“妳這個大題目不是‘文字推動’嗎?為什麽說了半天方言,還不說普通話?”

是的,是時候說普通話了。然而,因為普通話是現代漢語,所以在我說普通話之前,我想和妳談談古代漢語。

我們的民族語言經歷了從雅語、通用語、世界通用語到普通話、官話、普通話的漫長過程。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幅員遼闊的大國,有記載的方言差異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且相當嚴重。當時中原叫“虎”,而長江中遊的楚國叫“於菟”。《孟子》曰:“有楚大夫在此,欲子言同。人齊伏,楚人咻,雖天撻而求其齊,亦不可能得之。莊與嶽之間的歲月裏,我雖壹直乞楚,卻得不到。”大意是,楚國的壹個官員想讓兒子學齊國方言,找了壹個齊人教他齊國方言,但是他周圍的楚人都說楚語,實際上幹擾了兒子的學習。雖然每天督促兒子努力學習齊方言,但總是達不到目的。這麽說吧,他兒子被送到齊國莊越待了幾年,然後學會了齊國方言。這時候每天嚴厲督促他學習楚語,他卻學不會。孟子用這個例子說明,環境對人的影響是巨大的,甚至是獨立於認識意誌之外的。但是我們由此得知,早在孟子時代,方言差異就已經很嚴重了,這個故事也告訴我們,學習語言必須要有良好的語言環境。

春秋戰國時期,方言與世界上同壹種語言共存,稱為“雅言”。這應該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想想吧。當時百家爭鳴,辯論遊說很盛行。法家、名家、墨家、儒家、道家、陰陽家、縱橫家、雜家、農民,周遊列國,宣揚自己的學說。他們會說別人聽不懂的家鄉話嗎?只能說世界各國都能聽得懂的雅言。蘇秦、張儀去七國宣傳聯盟,連橫也不得不婉言相告。記載孔子言行的《論語》說:“孔子說話有禮貌,詩、書、禮皆有禮貌。”也就是說,孔子在讀詩經、讀史書、主持儀式時,講的是客氣話,而不是家鄉話,魯國話。孔子有“弟子三千,聖人七十二”,所以可以推斷,孔子在講臺上說的壹定是雅言,而不是魯方言。早在春秋時期就開始編纂的《詩經》,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約500年的詩歌305首。如果註意到這些詩來自陜西、山西、山東、河南、河北、湖北,且多來自民間創作,本應反映各地方言的差異,但經過學者(如孔子)的校訂刪節,在韻上成熟,說明《詩經》在當時是同壹種語言的定稿。

著名語言學家林濤先生在《普通話與北京話》壹文中告訴我們,從周朝到秦朝,每年秋天,皇室都會派官員到全國各地搜集當地的歌謠和方言,保存在宮廷的“秘室”(檔案室)。可見當時的統治者對方言的重視程度,可惜這些珍貴的資料都在秦末的戰亂中丟失了。西漢末年,著名文學家楊雄看到了壹些殘存的材料。他根據這些材料,對全國各地來長安的人進行了廣泛的方言調查,用27年的時間整理出了方言。這本書記錄了大量的方言詞,並壹壹加以解釋。書中第壹條是:“方、蕭、哲,知也。楚指方,或曉;齊宋稱為哲人。”用“知”來解釋楚國的“黨、蕭”和齊宋間的“者”,說明“知”是壹個世人皆知的詞,是諧音,而“黨、蕭、者”是壹個方言。從這裏可以看出,當時各地方言肯定是和世界上同壹種語言共存的,方言也確實多次使用了“通用語言”和“通用語言”這樣的字眼。這些都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 * *就和方言共存了。

當然,古代的* * *諧音(雅語,通用語)和今天的* * *諧音(普通話)也不能說完全是壹回事。我們所說的不同,並不是說雅言、童童和普通話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有差異。當然,古代童童和今天的童童在語音、詞匯和語法上有著巨大的差異。我們所說的不同,是指古代的* * *同音字並沒有像今天的普通話那樣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有明確的標準,只要大家都能聽懂就行。而且古代的* * *諧音只為少數士大夫階層服務,只在皇家宮廷、文人書齋和部分商人圈子中流傳,和今天的官話壹起傳遍全國,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掌握,為社會經濟政治所用。

從漢代到宋代,雖然沒有指代* * *同音的名詞,但* * *同音壹直存在並被使用。今天我們用普通話讀唐詩宋詞,感覺大部分作品音韻優美,但也有少數似乎押韻不那麽嚴格,有些還略顯平淡。是因為唐宋時期的詩人不太註重詩歌的節奏嗎?其實並不是。因為從古代到現代,發音變化很大。比如今天的普通話,古代的入聲都發成陰陽,聲母和韻母都有很大變化。唐宋詩人用的是他們那個時代的音韻,無論原作者出生在哪裏,他們在音韻和格律上都是高度壹致的,所以我們也可以得出結論,唐宋時期還是存在壹種可以跨越方言壁壘的通用語言。事實上,從魏晉六朝經隋唐南北朝到宋代,雖然沒有出現像“通用語、普通語”這種同音字的* * *新名稱,但卻產生了大量用於寫詩寫韻的韻書,其中有魏的《聲類》、晉的《韻集》、嶽的《四聲譜》和。韻書的作用是糾正發音。什麽是正確的?當然是* * *的共同語言,絕不會是壹方之言。

漢代以前,* * *被稱為“雅語、俗語、俗語”,明清以後,* * *被稱為“官話”,但從魏晉六朝到唐宋都沒有* * *的名稱。我覺得這是因為在漢代以前(具體說是漢武帝以前),世界正處於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大轉變。社會流行“何總、連橫”,周遊列國遊說辯論,聚集天下英才講學,人才靠自由競爭,於是口才研究蓬勃發展。孔子、老子、晏子、孟子、莊子、荀子、韓非子、徐行、孫武子、孫臏、藺相如、毛遂、曹劌都是能言善辯的演說家。《孟子》、《戰國策》、《史記》等古籍記載了許多精彩的論辯場面。但漢代以後,大壹統的封建制度越來越穩固,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越來越發達,人們的橫向交往越來越少,選拔人才越來越不重視口才(從推薦孝順、九品制到終身寫八股文)。* * *諧音的社會需求相對減少,* * *諧音的社會影響力自然縮小,以至於沒有固定的稱謂。明清時期,資本主義的種子開始萌芽,城市、商業、戲劇、小說乃至對外貿易日益繁榮。就連西方殖民主義者也遇到了炮艦或者教堂傳教,西方科學也逐漸傳到了東方。我國社會對民族* * *諧音的需求再次上升,民族* * *諧音終於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註,被稱為“普通話”。

雖然古代同音字在語音、詞匯、語法上沒有明確的標準和規範,但必須以當時統治中心的方言為準。從商周到北宋,中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壹直都在黃河中遊的長安和洛陽,所以雅語和共同語應該是以長安和洛陽方言為主,或者當時壹般是長安話和洛陽話。到了北宋、南宋以及當代的遼金時期,世界政治文化中心東移,北京自元明清以來作為首都已有800多年,所以* * *的諧音自中世紀以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普通話是元代以後* * *同音字發展的結果。

元朝的都城是大都,也就是今天的北京。元代,朝廷規定學校教學要使用以多數語音為主的通用語。元雜劇和散曲盛行於元代,是兩種接近口頭語言的新的文學形式。著名的雜劇作家關漢卿、馬致遠、王實甫都是四海為家的人,他們的作品《竇娥元》、《漢宮秋》、《西廂記》都反映了當時大渡河方言的特點。元代周德清寫的《中原音韻》以元雜劇的韻腳為基礎,書中總結的語音系統(聲母、韻母、聲調)與今天的北京話相當接近。中原最初指的是長安和洛陽。此時的中原已經擴張到以大都市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

明清時期* * *的諧音叫“官話”。明朝初年,明太祖朱元璋擔心士子“囿於方言,達不到上下級”(方言的使用不利於上下級溝通),命人編纂《洪武鄭雲》,向天下公布,這是以京音為標準音的官方語音標準。“官話”這個名稱出現在明朝中期。“官話”可以解釋為官員在官場說的話,也可以理解為大眾用的話,因為“官”有時也指“官”。比如圍棋,雙方都不占的地盤叫“官”,所以叫“官”。在舊社會,“公路”被稱為“官道”、“官道”。“普通話”這個名稱的出現標誌著現代漢語同音異義詞早期形式的初步形成。當然,普通話並沒有明確的定義和統壹的規範。只要不是在家鄉說的,在官場說就是普通話。因為官場上流行普通話,文人也願意學習普通話,說普通話是壹種時尚。“官話”甚至還有個洋名叫官話(據說官話是“滿人”的音譯,因為滿人官員說的是官話)。洋人管普通話叫官宦,葡萄牙傳教士管滿族官員叫“滿族大人”,所以連滿族大人說的普通話也叫“滿族大人”,官宦就是這麽來的。

電視劇《雍正帝》有這樣壹個情節:廣東潮州巡撫向皇帝進貢,太監將剝好的荔枝果遞給皇帝。皇帝拿著荔枝肉問總督:“有仁(húr)嗎?”總督回答說:“哇。”皇帝把荔枝肉放進嘴裏,當他咬的時候,荔枝核讓他牙疼。皇帝大怒:“我問妳有沒有核子。妳怎麽說‘不’?”州長嚇得說不出話來。有個懂潮州話的人趕緊解釋說:“陛下,這潮州話叫‘有’wú,我們的‘無’叫Mó u”,皇帝雖然生氣,但想到官員不會太說普通話,就下令廣東、福建的官員都要說普通話。電視字幕告訴觀眾,這是歷史上第壹個推廣普通話的官方文件。

廣東和福建的官員被命令說普通話,這是歷史事實。雍正六年八月的沈嘉日(公元65438年+0728年9月9日),雍正特別指示官員在宴請官員時要說普通話。說明書上說:官員經常在不同的地方工作,使用方言而不是普通話。結果是“官民互不懂語”,百姓“聽不懂官的意思”,“小官代講故事”,“添油加醋,弊端很多”,“貽誤事情的人很多”。因此,他要求各級官員在執行公務時(如朗誦、朗誦、審判、判決等)使用普通話。),而不是“保持習慣於當地口音”。他還指示方言障礙特別嚴重的廣東省和福建省的省長,“將部門和教員調到各自的政府、專區和縣,在服役期間用多種方法教他們懂語言。”雍正帝是個聰明人。他也註意到語言問題固然重要,但也不是壹朝壹夕就能解決的。於是他指示“語言是從小學習的,很難突然改變,所以必須教和教,而且會持續很久。”

雍正詔書正文有355個字,很好地解釋了官員為什麽要掌握普通話,什麽時候要使用普通話,如何學習普通話。確實是歷代皇帝中第壹個明確要求“文臣”必須使用* * *作為官方語言的。這道聖旨發布後,朝廷決定在廣東、福建兩省設立“尹正書院”和“尹正孟關”(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培訓班),專門培訓普通話學習者。當時甚至有“不熟悉普通話者,不得送考”的規定。因為福建的方言壁壘比廣東嚴重,福建在這方面做得也比廣東嚴重,所以今天福建的普通話發行量比廣東高,大概也不無關系。

雍正後乾隆年間問世的《紅樓夢》,可以算是當時官話的典範。如果妳覺得讀《紅樓夢》沒有很多語言障礙,那麽我們可以認為《紅樓夢》的語言是200多年前的普通話,或者說是普通話的前身。

以上摘自中國語言網-語言博物館:

/63/2008 _ 3 _ 10/1 _ 63 _ 3389 _ 0 _ 1205124588359 . html

謝謝妳把它當成壹個滿意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