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壹,散文的語調
散文總是站在作者的主觀角度去觀察世間萬物,並從中得到壹些感悟,所以它感受並表達了自己的感受。讀散文,聽散文,好像跟著作者思考,最後和作者壹起思考。因為是壹個閱讀、思考、感受的過程,所以散文朗誦的語氣是溫柔的。沒有太大的起伏;即使到了作品的高潮,也不會像演講那樣突然而慷慨激昂。朗讀時要用適中的速度和柔和的音色,壹般用拉長而不是加重的方法來處理重音。
散文雖然不像詩歌那樣有規律的節奏和嚴格的韻律,但也講究節奏和韻律之美。散文的某些部分和某些句子也有對稱結構。
比如:“風輕而靜;草,軟。”朗讀時,我們可以用同樣的語調朗讀這些句子,這樣就能表達出文中的韻律美。
散文也有不同的類型。有些散文以抒情為主,不寫人和事。
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荷塘月色》、《匆匆》,都表達了作者的心情。有些東西雖然會出現在壹些文章裏,但都是想象的而不是真實的,是籠統的而不是具體的。
如朱自清先生在其著名散文《春》中對春天的描寫和贊美,給人以“壹年之計在於春”的感覺,從而激發了他對生活的熱愛。語氣溫暖而愉悅。我們應該用清晰甜美的聲音讀它。文章中雖有山水、花鳥、人物,但這些都不是具體的人。當我們大聲朗讀這種類型的散文時,可以把作者的感受作為線索。讀《春》的時候,壹開始就是壹種熾熱的情感。讀《山時,朗潤;水,上升;當太陽的臉紅了,要念出三個層次,讀出春天越來越近,人越來越幸福的感覺。中間部分從各個方面描寫了春天,也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熱愛。我們可以通過降低語速和音量來區分描寫和抒情。後三節用娃娃、少女、年輕人來比喻春天,反映了人們對新的壹年的向往和希望,情緒轉高。音量和語速也要壹步步提高。
另壹種類型的散文略有不同。這些散文中穿插了壹些人和事。有時候,正是這些人和事給了作者靈感,從而產生了感情。那麽我們如何閱讀這種類型的散文呢?壹般來說,我們應該把人和事當作散文的壹個組成部分,而不是把它們當作壹個故事來讀。
二、背誦散文時應註意的問題
1,感情應該是真的。背誦散文要力求表現作者傾註於作品的“情感”,充分表現作品中的人格形象。散文是靈魂的化身,是真情的表達。背誦時要充分把握不同的主題、結構和風格。比如茅盾的《贊美白楊》熱情地贊美了白楊,然後贊美了北方的農民,贊美了我們這個民族在解放鬥爭中的純樸、堅強和奮發向上的精神。背誦時要充分把握這種情感基調。
2.該換個表達方式了。散文語言自由舒展,表達細膩生動。抒情、敘事、描寫、設計相得益彰,生動活潑。不同的風格要區別對待。敘事語言的朗誦要語氣輕松,聲音清晰柔和,表達優美,描寫語言生動、形象、自然、恰當;抒情語言要自然、親切、發自內心;議論文語言要有深度,含蓄,有穿透力。朗誦者要把握文章的語言特點,恰當地處理節奏的語氣、力度、速度和急迫感,力求真實地表達作者的“感情”。把握“形散神聚”的特點。
散文有多種結構布局,包括橫向和縱向;有層次有深度有曲折。
如袁鷹的散文《井岡翠竹》以毛竹的功德為線索,圍繞這條主線,作者回顧過去,展望未來,熱情謳歌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精神。這是壹篇垂直結構的文章。魯迅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潭印月》分別描寫了百草園和三潭印月,是壹篇具有比較結構的橫向散文。
散文有很多種風格和寫法,但不管是什麽散文,總有壹條清晰的線索貫穿全篇。要麽從頭到尾都有充沛的激情去描寫感人的人和事,使全文融為壹體。
比如韋唯的《誰是最可愛的人》壹文中,作者表現出壹種激昂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要麽就是壹些深刻的文字主導全文,比如柯巖的《愛在嵐山》就是以周總理病重時的肺腑之言為主題構思出來的。根據文章的主題和發展線索,用停頓的長短來表現結構的變化和語言脈絡的發展,用重音和語調來突出主題,使語言脈絡清晰連貫。
我們以朱自清先生的《匆匆》為例,具體分析散文朗誦。
匆忙
朱自清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謝了,但又開了。但是,聰明的,告訴我,為什麽我們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有人偷了它們:那是誰?它藏在哪裏?他們自己逃走了:他們現在在哪裏?
我不知道他們給了我多少天;但是我的手越來越空了。默默數著,八千多天從我身邊悄悄溜走;就像大海中針尖上的壹滴水,我的日子滴在時間的溪流裏,沒有聲音也沒有影子。我不禁淚流滿面。
去哪兒就去哪兒,來哪兒就來哪兒;去和來之間急什麽?早上起來,兩三個斜陽射進小屋。太陽有腳,它已經輕輕地、悄悄地移動了;我也茫然地跟著轉動。所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當我沈默的時候,我從我的眼前經過。我覺得他很匆忙。我伸手去捂胳膊的時候,他又從被捂著的手旁邊走過。天黑我躺在床上的時候,他越過我,從我腳邊飛走了。當我睜開眼睛,再次看到太陽,這將是新的壹天。我捂住臉,嘆了口氣。但是新的壹天的陰影隨著壹聲嘆息開始閃現。
在我飛走的日子裏,在千家萬戶的世界裏,我能做什麽?只有流浪,只有奔波;八千多天的匆匆裏,除了流浪,還剩下什麽?過去的日子,如煙,被微風吹散,如霧,被楚陽蒸發;我留下什麽痕跡?我有沒有留下像遊絲壹樣的痕跡?我赤裸裸的來到這個世界,壹眨眼就要赤裸裸的回去?但不可能是平的。為什麽妳這次要白跑壹趟?
告訴我,智者,為什麽我們的日子壹去不復返了?
朱自清的散文詩《匆匆》寫於1922年3月28日。那是五四的退潮,現實不斷讓作者失望。但詩人並不甘心在猶豫中沈淪,他站在自己的“中和”立場上,執著地追求。他認為:“人生的每壹個過程都有自己獨立的意義和價值——每壹刻都有自己的意義和價值!每壹刻在連續的時間中都有其相當的位置。”所以他想“壹步壹步踩土,留下深深的腳印”,以達到“段落滿足”。全文在淡淡的憂傷中透露出作者對內心不公的低訴,也反映了五四退潮時期知識青年的普遍心境。
《匆匆》是朱自清的情感作品。從眼前的春景中,妳可以喚起自己的情緒,借助想象表達出來。想象“讓未知的東西出現,詩人的筆讓它們完整,讓縹緲的虛無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名字。”(莎士比亞《仲夏夜之夢》)朱自清通過現象表達空靈的時間和抽象的思想,循著個人情感的線索去選擇和捕捉生動的形象。情緒隨著時間從無形到有形,從若隱若現到清晰而起伏。
“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柳枯了,有再綠的時候;桃花是謝,有再開的時候。”作者用幾筆勾勒出壹幅模糊的圖畫。作者沒有描寫春色的真實感受,而是把讀者帶入畫面,接受這種情感的感染,流露出作者的失落感。
時間有多“匆忙”?作者沒有做抽象的論述,他通過圖像表現了自己的感受和潛在的意識。”早晨,小屋射進兩三個斜斜的太陽。太陽有壹個臺階,它輕輕地、悄悄地移動了。”太陽被人格化了,他像壹個年輕的女孩壹樣靜靜地走過。然後用壹系列排比句來表現時間的飛逝。吃飯、洗手、冥想是人們日常生活的細節,但作者敏銳地意識到了時間的流逝。當他想留住它的時候,它瀟灑地壹躍而過,輕盈地飛走,悄無聲息地溜走,飛快地閃過,時間的腳步越來越快。用生動的文字,時間的形象不斷變化,給人以生動的感覺。我們聽到時間輕快活潑的腳步,聽到自己內心的顫抖。
散文詩具有音樂美的品質。散文詩摒棄了所有這些外在形式,它的音樂美自然是從作者內在的情感波動和語言的節奏的有機統壹中顯露出來的。亨特認為:“雖然是散文,但有時也表現出節奏的充分存在,因此脫離了它的名義類型,獲得了‘散文詩’的名稱,這是詩歌領域的壹種半節奏的作品。”《匆匆》就是這樣壹部“半節奏的作品”。
《匆匆》表現了作者對時間痕跡的追尋和情感的快速流動。整個風格統壹在“輕”上,節奏疏朗流暢,輕盈流暢。為了協調情緒的節奏,作者使用了壹系列排比句:“洗手的時候,日子從盆裏過去;吃飯的時候,日子從飯碗裏過去;寂靜時間...“同壹句話被精簡了,壹縷情感影響著活躍安靜的畫面迅速展開,讓我仿佛看到了時間的流動。而且大部分句子都是五六個字的短句,顯得輕快流暢。句法結構簡單,沒有多層次的變化,如流動的河流,像口琴,有連續的聲波。它的音樂性不在於音準,而在於句子的流暢和輕盈。作者並沒有刻意雕琢,只是隨意而誠實地寫了出來。用生動傳神的口語,把詩詞表達得淋漓盡致,語言的節奏和情感的節奏自然匹配,達到對稱和諧。
《匆匆》中疊詞的運用也使其語言富有節奏感。陽光斜斜的,它輕柔而巧妙的移動,我茫然的旋轉,時間匆匆而過,瀟灑的穿越...這些重疊詞語的運用,使得詩歌不僅達到了視覺的真實性,也達到了聽覺的真實性,即壹方面看起來時間流逝了,另壹方面又寫出了時間行進的聲音。同時,詩人壹方面表達客觀事物,壹方面達到主觀感受。現實的聲音使詩人的情緒產生波動,通過語言的聲音表現出來,感情和景物自然交融在壹起。我們還可以看到,疊字在每壹句中都是自然對稱分布的,以此來表現其悠遠的節奏,與作者微妙的情緒波動不謀而合。
重復的運用也是散文詩保持音樂特色的常用手段。“只有徘徊,只有匆匆;八千多天的匆匆,除了流浪,還剩下什麽?”“流浪”“奔波”等詞匯反復出現,壹種苦澀的感覺反復回響。“我保留什麽痕跡?我有沒有像遊絲壹樣留下痕跡?”同義句數量的變化,使感情層層遞進,在參差中顯出整齊之美。結論句的反復重復強化了作品的主旋律,畫出了壹波又壹波的情感起伏。重復和反復吟誦的運用,起到了唱嘆的作用。
練習:
分析並背誦下面這篇散文《野馬穿越》。
當我在月夜裏舉著漁火,向站在船頭的老船夫揮手告別,像壹個浪跡天涯的旅人,背著沈甸甸的行囊遠離妳時,妳為何不斷用妳湍急的河水梳理岸邊默默吞咽的水草?用壹滴晶瑩的露珠濕潤那野花的眼睛。
在山溝裏的帳篷裏,住著壹位年邁的奶奶。留在草原上的姑娘用鞭子守護著成長中的羊群。在她眼裏,我這輩子會像山鷹壹樣傲然飛過雪山之巔嗎?而廚房的炊煙是長長的流光,千裏萬裏系著親人的綿綿祝福。跨過伊犁河,跨過西天山,千萬灘險灘,怎樣才能遊過人生旅途中的每壹條河?怎樣才能找到每壹艘送我到彼岸的渡船,卻常常迷失在茫茫煙海中?
野馬穿越野馬穿越,原來野馬是如何像壹群血性很濃的男人,直立在波濤翻滾的岸邊,埋頭豪飲,長嘯天際,頓時壹股颶風沖天而起,劈開壹條水道,揚長而去。
撕裂的水面依然以野馬般的雄姿飛揚。古伊犁河日夜奔流,逝者如斯,回首凝望,渡野無舟。當年的老船夫,早已被演繹成壹個美麗的傳說,壹座跨越護城河的彩虹般的橋。夕陽西下,放牧的老牛走過大橋,悠閑的羊群像雪白的波浪溢出橋頂。橋下打水的姑娘,閃著彩裙,帶走晚霞。
但我依然像壹匹雄野馬,在岸邊馳騁,在風雨中渴望壹個勇敢的騎手,鞭策著這匹馬壹次又壹次穿越生活的野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