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為什麽要寫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為什麽要寫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然而,不同的文化背景有不同的飲食觀念和習俗,最終形成不同的飲食文化。

中國的飲食文化歷史悠久,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風靡全球。經過幾千年的歷史發展,它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遺產,成為世界飲食文化寶庫中的壹顆璀璨明珠。西方壹些國家曾經是壹些國家的殖民地,各國移民聚集在壹起。因此,這些國家深受各國飲食文化的影響,兼收並蓄,結合自身的飲食習慣,形成了成熟而自成壹體的飲食文明。

中西文化的差異造就了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的思維方式和人生哲學。

中西飲食觀念的差異

西方是壹種理性、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強調飲食的營養價值,關註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質、脂肪、熱量和維生素的多少,特別關註食物的營養成分是否合適,熱量供應是否恰到好處,以及這些營養成分能否被食用者充分吸收,是否有其他副作用。他們盡量保留食物的原汁原味和天然營養,而不是追求食物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使味道壹樣,甚至和嚼蠟壹樣,他們也會吃。西方人吃營養。他們很少或幾乎不把飲食和精神享受聯系起來。體現了飲食上強烈的實用功利目的。西方人認為飲食只是滿足饑餓的壹種生存手段,但它采用了更科學、更規範、更合理的方式。比如他們的中小學都配備了營養師,保證青少年充足均衡的營養。這種科學合理的飲食理念值得中餐借鑒。但同時,這也使得西餐在用料上受到很大限制。比如,西方人不吃動物內臟,他們認為的所有東西都沒有營養價值。同時在烹飪技巧上也比較機械,不靈活。牛排是牛排,雞肉是雞肉。各種蔬菜絕對不會混著吃,也不會出很多花樣。

中國人的飲食強調感性和藝術性,追求食物的口感和感覺,不註重食物的營養成分。他們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食物的好壞,追求壹種難以言喻的意境。簡單來說,中國人吃的就是味道,“味道”就是中國飲食的魅力。中國人飲食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充饑,更是為了滿足他們對美食的渴望,帶給他們身心的愉悅。

和諧之美是中國烹飪藝術的精髓,如福建名菜“佛跳墻”就含有雞、鴨、豬蹄筋、鮑魚、海參、五花肉、魚翅等主料,以及幾種輔料。這樣成品的個性完全被埋沒了,但整個產品卻光芒四射,類似於中國人貶低個性、講求平均、講求和諧的中庸之道。

中國的飲食過分強調味覺和用餐的精神享受,而忽略了營養分析和營養的合理搭配,是片面的。西方飲食講究科學分析和營養。雖然是機械性的,但是對於維持人體的健康發育,從根本上來說是積極的。因此,中餐在發展中應借鑒西餐的“科學”理念,取長補短,使之更加完善。

中西飲食內容的差異

西方人繼承了遊牧民族和海洋民族的文化血統,以漁獵養殖為主,采集種植為輔。他們吃的肉多,穿的用的都是動物的,連西藥都是動物做的。多註意動物的蛋白質和脂肪攝入。飲食結構上,多為動物類菜肴,以牛肉、雞肉、豬肉、羊肉、魚肉為主。所以肉類在飲食中的比例壹直很高。到了現代,種植的比例有所增加,但飲食中肉類的比例仍然高於中國人。

由於中國自古以來就是壹個農業大國,再加上人口壓力等原因,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以谷類為主,少肉多食,蔬菜和植物為輔。根據西方植物學家的調查,中國人吃600多種蔬菜,比西方人多6倍。平時多吃“素菜”,過年加葷菜。這種飲食習慣深受佛教文化的影響。佛教認為動物是“生物”,生物不能殺,更不能吃。此外,道教還戒吃肉和魚,這使得素食主義在中國流行,並促進了蔬菜種植和烹飪技術的發展,特別是豆制品的發展。然而,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營養觀念的普及,我國肉類和奶類食品的比例越來越大。同樣,在西方人的飲食結構中,蔬菜也在明顯增加,中西飲食結構已經趨於融合。

中西食物內容的差異還表現在西方人喜歡冷食和涼菜。從涼菜到沙拉再到冷飲,餐桌上少不了涼菜。西方人生吃蔬菜較多,不僅有西紅柿、黃瓜、生菜,還有大白菜、洋蔥、菜花、西蘭花。而中國人喜歡吃辣,除了主菜前面的小菜是涼的,主菜是熱的。在中國人眼裏,熱菜涼了就失去了很多味道,只有熱了才能嘗到食物的味道。俗話說“三鮮菜熱”就是這個意思。

中西美食的差異

在中國,烹飪是壹門藝術,吸引著以飲食為最大樂趣的中國人,有著極其濃厚的興趣,甚至有些戲謔。對中國來說,烹飪和音樂、舞蹈、詩歌、繪畫壹樣重要。中國的烹飪方法實在太多了:滑、燉、烤、煨、蒸、炒、酥、燉、烤、燉、炒、砂鍋、拉絲,等等,做出來的菜更是琳瑯滿目。中餐工藝的變化比較復雜。很多菜費工費時,裝飾太多。很多都是不能食用的,不僅浪費原料,還不壹定有效。《中國廚房》裏有壹句話:“壹個廚師的手藝分三份,用料分七份”,強調的是廚師個人對原材料的選擇和不同等級的使用的重要性,即原材料的標準對菜肴的制作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西方人在飲食上強調科學和營養,烹飪的全過程嚴格按照科學規範進行,烹飪標準化,廚師的工作就變成了極其單調的機械工作。再者,西方人吃飯的目的是為了吸收營養。只要營養達標,其他都可以包容。所以廚師在對食客極其寬容的態度下,每天重復機械的工作,肯定沒什麽意思。西方的烹飪方法沒有中國的復雜多變。西餐立體感強,可食用性強,放入盤中的食物大部分都能吃。飾品是主菜的配菜。西餐的原料在操作技術上多為新鮮、無汙染、天然、自然,充分發揮其原汁原味。幹貨不用太多,牛奶是西餐中不可或缺的原料。供應商根據原料的特性進壹步規範了原料,廚師不再單純根據自己的經驗來判斷和決定使用哪種原料。

中西飲食的差異

吃的方式,也就是怎麽吃,中西方明顯不同。在中國,無論是家庭聚餐還是正式宴會,人們都會圍坐在壹起用餐,享受壹個座位。人們互相敬酒,互相勸誡,以顯示相互尊重和友誼的美德以及和諧和團聚的氣氛。尤其是各種節日,更是飲食求教。這種吃法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重要傳統。中國人在吃飯的過程中,不需要別人提前分發食物,而是自己拿自己需要的東西。就餐者吃的食物量或每個人吃的食物占食物總量的比例是不確定的。西方人習慣分開吃飯,有專人先分發食物,是壹人定量供應。在西方宴會上,雖然人們圍坐在壹起,但他們的食物是分開供應的。不壹定要有固定的座位,可以自由走動,既能充分滿足個人對食物的喜好,又能方便社會交往和個人之間的情感和信息交流,不用把所有活動都公開在飯桌上。這種吃法充分體現了西方人對人性和自我的尊重,強調個體的獨立自主。

此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還表現在用餐器具的差異上。中國人的餐具以筷子為主,勺子為輔,還有各種形狀的杯、盤、碗、碟。中國講究餐具、菜肴的形狀、大小、顏色的協調,講究“美”。精致的食物要搭配精致的器皿,要註意和諧。菜肴和器皿在色彩裝飾、形式和空間上要和諧。要把飲食當成壹種藝術活動,不僅要吃好飯,還要從中獲得壹種美的藝術享受。西方人使用金屬刀叉,以及各種杯、盤、杯、碟。然而,西餐不像中國人那樣強調菜肴的裝盤和分盤的藝術美,餐具的種類和菜肴的形狀也比較單調。簡而言之,西方人註重食物的內容,而中國人強調菜肴的形式和從中獲得的感受。近年來,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中國的餐飲用具正以“專業化、多樣化和組合化”的新面貌出現,為日常家庭用餐增添了新的理念和趣味。西方也開始註重餐具的設計,市場上出現了各種款式的餐具。這些餐具通常有顏色和圖案,並以各種風格出現,具有裝飾性和趣味性,它們作為禮品出售。

中西飲食文化差異明顯,各有千秋。隨著經濟全球化和信息交流的加快,中西飲食文化將在碰撞中融合,在融合中互補。如今,中餐已經開始註重營養、健康和科學烹飪;西餐也開始向中餐的色、香、味、意、形的境界發展。中西餐飲文化將在交流中共同發展,人們將享受到更美味、更快捷、更營養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