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三月的第三天是什麽日子?

三月的第三天是什麽日子?

3月3日是中國許多民族的傳統節日,在農歷三月的第三天。古代叫上巳節,是紀念黃帝的節日。流行於漢族、壯族、侗族、瑤族、布依族、畬族、土家族、土族等民族。三月三是黎族人民千百年來傳承下來的文化資源,是黎族文化最具體、最典型的表現,是黎族青年男女追求愛情和幸福的傳統節日。

3月3日(農歷三月三日)是海南省黎族最大的傳統民間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美好的壹天。又叫情話情節、情話日,黎語稱為“福年福”。每年農歷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表達對愛情幸福向往的傳統節日。

壹、農歷三月初三的歷史發展,又稱“上巳節”。從春秋時期就開始流行了。

《論語》有雲:“晚春之人,春裝成就,狀元五六人,童子六七人。他們洗澡跳舞,然後唱歌回來。”講的是當時的情況。

在古代,三月的第壹個三月被認為是“上思”。第四天通常是三月的第三天。魏晉以後,上巳節定為三月初三,後人沿襲。上巳在漢代被定為節日。

《後漢書·禮記》記載:“是月初四,官民皆浸於東流水,說是大災洗除垢(chn,病)。”

除了洗澡,也叫沐浴,就是在水邊洗澡。“上巳節”正處於季節交換,陰氣尚未完全消退,人容易生病。在水邊沐浴可以驅除疾病和災難,祈求幸福。

到了魏晉時期,上巳節不僅是嬰兒的時間,而且演變為皇室貴族、大臣、文人在水邊宴飲的時間,成為上巳節的又壹重要習俗。唐朝以後,“上巳節”的習俗逐漸淡出。

三月三的上巳節,從先秦到唐代,非常繁榮。從宋元開始逐漸淡化,無論是筆記還是史料、文學作品,都表現出壹種追古崇古的情懷。同時,寒食、清明節、上思節有融合混淆的趨勢,最後寒食“融合”成清明節,上思“藏”成清明節。

三月三仍然是西南壹些少數民族地區隆重盛大的節日。但是在中國的大部分地區,很少有人知道這個節日。

二、民風1,漢族

漢族人會在黃帝的故鄉河南舉行祭祖儀式。

2.壯族

壯族“三月三”的習俗,很多人只知道用歌來談愛情。其實壯族的“三月三”還有很多習俗,搶煙花、拋繡球、吃五顏六色的糯米飯,也是有趣的節日習俗。

五色糯米飯

節日前,每家每戶都準備了五顏六色的糯米和雞蛋。人們采集紅蘭草、黃米花、楓葉、紫藤,用這些植物的汁液浸泡糯米,制成紅、黃、黑、紫、白糯米。相傳這種食物是贏得仙女們的欣賞後流傳下來的;有人說,這是對宋仙女劉三姐的祭祀。吃了這種飯,人就旺了,健康了。雞蛋是歌圩中青年男女用來交流和傳遞感情的物件。

搶煙花

農歷三月初三和秋收後,廣西壹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間協會自發組織了搶花炮活動。每隊有8人參加搶花炮。球員通過突破、擋人、變向、沖刺等方式沖入對方的電池。,並把煙花放入樂譜。

規則與西式橄欖球相似,故稱“東方橄欖球”。傳統的“煙花”是壹個鐵環,直徑約5厘米,用紅布或紅綢包裹。比賽場地壹般設在河堤或山坡上,人數和隊伍不限。每槍必搶,第三槍結束。

繡球花調情

許歌的繡球花是女孩們在節前制作的手工藝品。制作工藝精美,全部為絲織工藝品:十二片花瓣連成壹個球體,每片花瓣代表壹年中的某個月份,繡有該月的花朵。有些繡球花做成正方形和多邊形。繡球花裏填滿了豆黍或棉籽。球用絲帶連接,墜絲穗和裝飾珠,象征純潔的愛情。

扛壹根桿子

玩鋼管舞是壹項傳統的自娛活動。每壹個莊家人都是在大廳裏表演的演員。女子動作輕盈優美,男子動作有力有力。自娛自樂的“戲堂”寄托了壯族人民對豐收的渴望。

扁擔的舞蹈形式有二人轉、四人戴花、多人戴花等。舞者多為偶數。表演者手握扁擔,圍著板凳或翻米槽,有節奏地敲打板凳,有時還互相擊打扁擔。

用歌曲談論愛情

“三月三”歌會是青年男女交流的好機會。每次歌會,方圓幾十英裏內的年輕男女都會聚集在歌會上。這個年輕人在歌手的指導下和他喜歡的女孩對唱。

通常是男青年先主動唱“觀光歌”,觀察尋找對手,遇到意中人就唱會邀之歌。如果女方感興趣,她會同意的。男青年又唱起了詢問歌,彼此有了交情,唱情歌,做情歌。歌詞都是即興的,脫口而出的。如果姑娘認為眼前的青年才俊和才藝都得到了滿足,她會趁別人不註意,悄悄把懷裏的繡球送給對的人,“他”會用手帕、毛巾等物品還回去,然後歌聲會更甜,於是她會點秦晉的好。

演奏銅鼓

廣西壹些少數民族歷來有在節日慶典或祭祀時敲銅鼓的習慣,這壹習俗壹直傳承至今。現在,東蘭、天峨的壯族每年過“三月三”和春節,都安、巴馬、大化的瑤族過節日,南丹的瑤族舉行喪葬祭祀。南丹中島苗族人民在慶祝春節或遇到喜慶場合時,要敲鑼打鼓,以表達慶祝或悼念之情。

摸雞蛋

雞蛋是把煮熟的雞蛋染成各種顏色來傳達感情的東西。小夥子拿著歌圩裏的壹個雞蛋去摸姑娘手裏的雞蛋;如果女生不願意,拿著雞蛋不要碰。如果她想,就讓男孩摸。雞蛋裂開後,他們吃雞蛋,雞蛋播下了愛的種子。現在摸蛋有“摸,摸好運”的意思。

3.侗族

侗族的“三月三”又叫“播種節”、“討蔥節”、“煙火節”。據董傳說,在古代,他們總是把桐花的開花作為移植的節日。但是有壹年,這棵桐子沒有開花,結果錯過了農時,只好逃到北京壹帶。為了吸取過去的教訓,3月3日,人們演奏蘆笙,走親訪友,互相提醒該幹農活了。侗族人民在3月3日舉行煙火、鬥牛、鬥馬、唱二人轉、踩廳等活動,所以也叫“煙火節”。

4.瑤族

為了紀念這位民族英雄,人們把它命名為三月三日,也稱為“幹巴節”。每年三月三日前,姚門都要提前壹周到老林裏捕殺野生動物,在河裏摸魚摸蝦,烤成幹欄帶回家,按戶發放,享受著豐收的喜悅。

女人們上山采摘小靛青葉等天然染料,煮開後染成紅、黃、藍、紫的糯米,獻給盤古。節日當天,瑤族人民放下農活,集體休息1天。男人們讀經、喝酒、娛樂,女孩和男孩們在寨子旁的荒山野林中相聚,唱歌、玩耍、談情說愛。

5.布依族

每年農歷三月初三是貞豐、望謨布依族的傳統民族節日。

在傳統觀念中,為了讓全村人達到“祈福消災,保村平安,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目的,世代生活在北盤江畔的貞豐布依族會在農歷三月初三舉行相應的祭祀活動。

祭山活動是布依族三月三的主要活動之壹。祭祀山神要在“掃村辟邪”之後進行。

“三月三”這壹天,寨子裏每家每戶,除了壹個男家長,都會去參加祭祀山神的活動。在聽到祭祀山神殺豬前燃放的鞭炮後,其余的老幼都會上山“躲蟲”,即躲避各種蟲災瘟疫。

布依族節日“三月三”經歷了許多變化,成為布依族地區的群體聚會,有專門的歌舞表演和其他節日娛樂活動。

6.畬族

畬族以三月三日為谷米的生日,家家戶戶都吃黑米。傳說唐代畬族英雄雷萬興率領起義軍抗擊政府軍圍剿,因黑稗果而軍力大增。3月3日突圍成功,連戰連捷。為了紀念這壹事件,畬族人每年3月3日吃黑米,聚在壹起唱歌。

在畬族中,三月三是壹個可以和春節相提並論的重要節日。這壹天,家家戶戶都要宰殺動物,祭祀祖先。許多家庭經常選擇這壹天舉行婚禮。節日期間,我們要趕上舞池,用火把、木劍、竹竿、龍燈、舞獅和魚燈跳舞。同時還有壹些畬族的民間比賽,如要凳子、做石鉆、肚皮貼、抱杠、趕野豬等。

7.黎族

農歷三月初三是黎族人民緬懷祖先、歡慶新生、贊美生活、追求愛情的傳統吉祥節日。1984廣東省人大常委會、廣東省人民政府同意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大常委會、原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的報告,正式將每年3月3日定為海南黎族傳統節日。

在這壹天,人們必須早起。女人們忙著在山上做糯米飯,為節日準備食物。姑娘上山摘染了米的葉子,男人們分工合作放狗上山打獵,在水裏抓魚。家家戶戶殺雞買肉好酒,姑娘們盛裝打扮,穿金戴銀,載歌載舞,慶祝壹年壹度的三月三節。

據傳說,三月三民間聚會的地點已經搬了幾次。第壹次是在猴嶺下的高灘坡上,那裏有壹個寬敞的山洞,裏面有各種各樣的石頭和清澈的水。每年3月3日,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地聚集在這裏,載歌載舞,喜氣洋洋。有壹次,年輕人興高采烈,突然烏雲密布,電閃雷鳴,山洞崩塌,洞口被堵住。然後在3月3日把活動地點移到了昌化江和南堯河交匯的長灘。

第三處是彰化河畔的燕窩嶺下。搬到這裏來有兩種說法:壹種是長灘上的壹棵木棉樹被雷擊斷了,另壹種是為了紀念黎族的祖先。侵華日軍侵占海南島時,3月3日的活動移至距離東方鄉4公裏的破擔坡。

三亞、保亭、陵水等地的黎族人在三月三日祭祀豬頭、米酒、飯團,並前往三亞的羅比洞、甘石嶺洞,祈求祖先平安。農歷三月的牛年,銅市地區的黎族在木頭家舉行宴會,聚集人們敲鑼打鼓,跳舞祭祖,慶祝春天帶來的祝福。同時,他們呼籲孕婦的祝福,祝她們將來生兒育女。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其活動變得更加豐富多彩。除了繼承三月三對歌等傳統活動,弓箭射擊、推杠、打陀螺、爬桿、拉龜等黎族傳統體育比賽,騎牛、蕩秋千、摔跤、劈柴舞等各種文藝表演和娛樂活動外,還增加了歌舞、園藝、書畫、棋類、球類、田徑等現代娛樂內容。活動規模越來越大,幾千人甚至上萬人。

8.土家族

土家族的三月三日是其“情人節”,也叫“女兒節”。節日那天,穿著新衣服的年輕男女從四面八方聚集過來。想選個好老公的女人的打扮很有特色。左上翻領外套短袖多花邊,她穿著內長外短多層衣服的百褶長裙,假裝去趕集,賣土特產,等待意中人的出現。想選個好夫妻的未婚男,背個空筐假裝逛街。如果壹個男人喜歡壹個女人,他會“購物”。如果壹個女人喜歡壹個“逛街”的男人,她會低價出售自己的土特產以示委身,然後她會退出鬧市,選擇壹個安靜的地方交流感情。

9.土族

傳統節日彩蛋派對。節日時間為每年農歷3月3日、3月8日、3月18日,因地而異。屆時會在廟裏舉行祭祀,請大師念經、跳舞酬神,以消災保莊稼、人畜興旺。參加會議的人還隨身攜帶了許多煮雞蛋,壹個是自己吃的,壹個是互相玩的。

10,苗族

“三月三”苗族情歌節是當地苗族同胞的傳統節日。活動期間,來自幾十個鄰近村莊的外出打工的村民、已婚婦女和青年男女將聚集在這裏舉行聚會。因此,“三月三”情歌節不僅是村民與祖先團聚、與親友敘舊的節日,也是村裏年輕人談情說愛的美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