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絲綢之路上的佛教樂舞為中國傳統佛教樂舞註入了新的元素。佛教剛傳入中國時,梵文是用來吟誦佛歌的。而當時傳入的佛教歌曲,在音節上無法適應漢語歌詞;但是用中國音樂唱梵語,無法做到語音和音樂的協調,所以采用了說唱的形式。從古絲綢之路傳入的佛教樂舞為此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因此被廣泛接受。因此,白居易在《誘為國樂》壹詩中寫道:
“溫鈞從政很明智,想觸動人心以求和平。
觸即近,不可遠,寧靜不從聲。"
詩歌中瑰麗的想象,音樂舞蹈中華麗的藝術,表現了對道教神仙世界的想象和向往。例如,李賀的《李平語錄》:
“伍肆蜀張彤高秋,空山凝雲落。
江玥為素女的悲傷哭泣,而李萍在玩中國。
昆山玉碎鳳鳴,芙蓉哭,香蘭笑。
十二門前寒光融,二十三絲動紫帝。
女媧以煉石補天,石破地攪秋雨。
夢入聖山教天神,老魚舞細浪團子。
吳眠倚桂樹,露足斜飛濕寒兔。"
這首樂舞詩運用奇特奇妙的聯想,生動地記錄了樂舞表演的高超技藝,同時又用文學語言生動地再現了樂舞中所表達的神仙世界:詩以詞、表演的時間、地點為開頭,然後開始描繪音樂之美:雲朵凝滯,據說擅長打鼓的江鄂、素女也為之動容;不僅世界被美妙的弦歌陶醉,音樂甚至傳到了仙府和聖山。紫帝(天帝)動容,女婿入迷。上帝被感動了。月宮的武直(吳剛)靠在桂花樹上,忘了睡覺。玉兔蜷縮著不肯離開...這首詩把外在的意象和內在的感情結合起來,想象力豐富。
唐代許多詩歌都描寫了民間用來娛樂神靈的祭祀樂舞。王維的詩《望涼州郊外》;
“野外只有三戶人家,邊寨鄰居更少。
舞依社,笛鼓配田神。
給狗灑酒,燒香拜柴。
魔女舞多次,絲襪自做塵。"
詩中描寫了唐代涼州(今甘肅武威)的比神活動場景,展現了當時邊塞村落的文化景觀。詩中既描寫了“戲神在田”的過程,也描寫了“戲神”活動中祭祀樂舞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