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非常喜歡元宵節。在我很小的時候,元宵節對我的全部意義就是躺在溫暖的火爐邊,看著鍋裏湯圓的沈浮艱難的咽下;再大壹點,元宵節會變成我心中的紅色,穿著紅色的外套和褲子,追著紅燈籠和鞭炮滿大街跑;小小年紀,元宵節悄悄變成“柳上壹點月,人約黃昏後”的歌詩,朦朧,自戀,自得;而今年的元宵節,我是暈了,才從手機短信裏體會到的。
晚上,剛過黃昏,清脆的鞭炮聲由遠及近,此起彼伏,讓人有些心慌,就出門在外走了壹圈。最終還是人們的傳統習俗占了上風。街上到處都是燃放煙花爆竹的人。不僅孩子們歡呼雀躍,大人們也興奮不已。三五成群,甚至全家出動,有說有笑,彩珠扶搖直上,在半空中爆炸,發出耀眼的光芒,紛紛落下,轉瞬即逝。
我壹個人漫無目的的走在嘈雜的街上,看著如夢似幻的煙花,聽著震耳欲聾的鞭炮聲。我想這應該算是袁,火樹銀花的袁,星吹如雨的袁,童年無憂無慮的袁!但是,很長壹段時間,我失去了童年的元熙,我不再貪戀那壹點點鞭炮,我不再著迷於那雷鳴般的轟炸。我靜靜的住在高樓裏,看著四角灰蒙蒙的天空,看著眾多的星星在熱鬧的晚會上跳來跳去,壹邊吃著瓜子,小時候壹直期待的元西,也常常在我有節奏的嘴巴開合中溜走。還好,今年初壹晚上我已經在老家了。我沒有把自己撲到電視機前,也沒有把自己沈入書海,所以我沒有把自己置身於網海。我貪婪地嗅著空氣中煙火的味道,眼前是濕漉漉的霧氣,籠罩著我還能感到溫暖的過去。我想這個不見了。是想念那裏的人的時候,還是小時候?
黃昏太早,夜色正濃,街上人們的目光只在地面和半空中交替徘徊,眼裏只有絢爛煙花發出的光,完全忽略了天上的滿月。難怪早春二月,春寒料峭,下了好幾天的雨。今天的楚青,再完美,也永遠是壹輪冷月,洋溢著青春的光彩,冷冷的看著它!這樣的月光往往被快樂的人遺忘,大多是詩人詩人,或者是思念妻子,離開人。我沒有當時那種“月稍晚,人暮後相逢”的細膩情懷。我失落的心已經隨世界消失,平時不敢翻也不敢想。我只想用時間開好遺忘的藥方。但今夜,月色如水,銀裝素裹,連著團圓、相思、悲傷,還有淚水浸濕的春日衫袖,彰顯著生死之愛、恩怨之愛、早就想放棄的哀愁,如煙花燃盡後的白霧,纏繞前後,讓人天地間無處可逃!
夜越來越深了,人們又喜又累,各回各家睡覺。熱鬧的壹月黃昏開始寂靜,空氣中的煙火味太濃,讓人昏昏沈沈。我在寒冷的夜風中遊蕩,像孤獨的靈魂壹樣飄渺,像在世界的盡頭,像在千古。我想堅守月亮斑駁的影子,積攢壹個飛走的靈魂。認真讀完《昨夜西風雕碧樹,獨登高樓望天涯》,我熱切地憧憬著“人海尋她”的最高境界,夢見有壹天我驀然回首,夢裏的人卻在那裏,微笑著深深地看著我!只是我壹直想念它!我已經沈迷這個夢兩年了,好像壹覺醒來,人生就毀了!然而終究是註定的,就像雪地上的腳印,要麽被新雪覆蓋,要麽融化。走過雪後,沒有痕跡,絢爛的也會趨於平淡。燈火輝煌的時候,總會回到家!
描寫元宵節的散文
元宵節的月光很美很白,銀河很清,北鬥參差不齊。書生依舊憂郁,站在世界的某個角落。與其說是望月,不如說是書生在盼月。千古明月清,我滿詩。
壹千二百年前那壹夜的月光,也許只屬於妳,走在遙不可及的唐朝,壹輪孤月掛在空中,滿地冰霜。那月光是詩,是酒,或者也許是仙境。
妳可能抵擋不住月光的誘惑,跳入河中捉月,醞釀了千百年的醉人傳說。我遠不如妳。秀才今夜喝了壹壺薄酒,凝聚了壹壺濃郁的憂傷。
今夜的月光應該屬於大唐。今晚的月光應該是李白的月光。
月輝站在壹棟高層建築的陽臺上,看著外面成千上萬人的煙火。意境瑰麗、雄偉、大方,跌宕起伏,盛唐氣象無與倫比。
二
妳如此喜歡酒,如此陶醉於月亮。妳把古老的月色,無邊的月色,迷離的月色,美麗的月色濃縮成了妳詩的靈魂,捧壹壺酒,踩壹個月,頗有詩意,頗有古典。
喝壹杯酒,就能畫出壹縷光芒,翺翔天際。而它們在月色下渡過鏡湖壹夜,當妳醉醒,伸手摘壹把月華,點綴妳淒涼的詩篇。妳可能太寂寞了,文人墨客也能理解為什麽千余首詩流傳下來,月月四百余首。月亮是空的,模糊的,虛無的,空靈的,可以說是浪漫主義的象征。
它不在乎時代的變遷,不在乎朝廷的更叠。千百年來,它壹直在永恒的土地上。詩的表面上,妳充滿了月亮的光輝和晶瑩,但讀書人明白。妳人到中年,妳的劍在墜落,詩深處的孤獨與冰冷。
當妳厭倦了人情冷暖,官場黑暗,依然是唐朝的孤月,帶著妳“三杯劍舞秋月,忽唱忽哭。”
學者不能理解,“我為明月擔憂,我將隨風而去,直到夜郎溪”。世界末日該發給誰?
真是“但見孤月掛天,不知孤月何人”?
每年的正月十五,如果時間允許,我喜歡回老家,因為元宵節是家鄉正月的重頭戲。從正月十三開始,家家戶戶都開始張燈結彩,紅燈籠從頂樓掛到了壹樓。門外的走廊掛滿了大型雕花木雕燈(妳知道,我的家鄉是著名的木雕之鄉),到了晚上這些燈都被小偷點著了。
以上都不算什麽。在我們家鄉,最熱鬧、最令人愉快的元宵節是龍燈。在我的家鄉,龍燈意味著神聖、節日和吉祥,會給每個人帶來好運。所以每次迎龍燈前,要迎龍燈的人都窩成壹團點燃,要跨火驅邪的人用自己神聖幹凈的身體迎龍燈。龍燈的頭尾都是用鄙視之類的原料紮起來,再用白紙糊上,畫上龍的圖案,龍頭龍尾都打扮得非常高大威猛,栩栩如生,就像傳說中的龍壹樣。龍身由家家戶戶的板凳燈組成,每個橋板板凳燈上綁著兩個非常漂亮的燈籠,上面還裝飾著漂亮的插花;當然,臺燈也很簡單,簡單的只是由兩個顏色統壹的燈籠組成,但即使是由顏色統壹的燈籠組成,在那個夜晚點亮臺燈的時候也是非常醒目的。夜幕降臨,在鑼鼓聲中,在煙花爆竹聲中,在大人小孩的歡聲笑語中,龍燈緩緩起舞...龍燈所到之處,人們蜂擁而至迎接它,滿眼都是煙花閃爍的美麗,飛起的煙花把夜空裝扮得異常絢麗妖嬈;鞭炮聲、鑼鼓聲、人們的笑聲,在我耳邊無處不在;鼻子裏的氣味是“煙”,空氣中處處傳遞著人的快樂、激動和幸福。
龍燈在人們的期待中開始表演,在筆直的大街上開始拉燈。“拉燈籠”的意思是龍威想當“老大”,不想跟著領導,就掉頭往回跑,逼著領導往後退。當領導反思是怎麽回事的時候,當然不想放棄當老板的機會,於是拉鋸戰開始了。在哪邊?龍在哪裏遊泳?當龍燈來回遊動時,鑼、鼓和鞭炮不停地加入進來。龍燈拉得越多,鞭炮放得越多。鑼鼓敲得越急,人越笑越哄...有時候由於人的力量不平衡,龍燈中間可能會被拉斷,而兩邊的人還在分道揚鑣。龍頭只好放下架子,回頭尋找尾巴,在鑼鼓聲中歸隊。這時的龍尾就像壹只打了勝仗的公雞,驕傲地等著龍頭用鞭炮和鑼鼓道歉...直到迎龍燈的人跑累了,龍燈才慢慢前行。從遠處看,蜿蜒的龍燈真的像壹條遊龍,準備在空中跳舞。
龍燈的精彩,不僅僅是“拉燈”,還有“偷燈”和“賽高”。當龍燈來到相對寬闊的操場時,龍尾悄悄包圍了操場中央的龍頭,但龍頭發現自己被包圍了,當然想突圍,於是試圖沖出包圍圈,這就是“偷燈”。就在這個龍燈從這裏突破的時候,又縫了壹個燈籠。此時“內戰”暫時擱置,壹場“美女爭奪戰”在兩條龍之間展開。兩條龍的龍首正面相遇時,迎接龍首的人都試圖把自己的燈高高舉起,看誰的龍姿更高,這就是“競高”。因為我們在鎮上,元宵節幾乎每個村都有龍燈,所以經常是幾條龍在同壹個操場上“肉搏”。記憶最深的壹次是九條龍在壹個地盤上轉圈打架。高高的水龍頭壹個接壹個,讓人目不暇接。這麽多華麗的燈光幾乎把黑夜變成了白天,整個操場只看到壹個旋轉的燈光...
我們家鄉的元宵節不僅家家戶戶張燈結彩,山上也張燈結彩。是晚輩在親人墳前點的燈,是邀請已故親人壹起過元宵節的燈,是思念親人的燈。
這是我們家鄉的元宵節。
描寫元宵節的小品農歷正月十四晚上,稷山攝影家協會組織會員壹起走上街頭,深入稷山文化廣場和王集廣場,捕捉稷山美麗的元宵之夜。
在吉峰文化廣場外的十字街,縣攝影協會主席李親自指導會員們拍照留念、手遞經書、送珍寶;王國良副主席講解了拍攝夜景的技巧和知識。成員們交流經驗,互相學習,共同學習技能。在街上拍完照後,我和清河鎮的趙振民冒著倒春寒在王集廣場拍攝。之後壹路欣賞、抓拍照片,深切感受稷山的魅力和巨變。
到家時已近十壹點,寒氣逼人,讓人渾身打顫,心裏卻暖暖的。因為我們有自己的追求,我們用相機發現美,表達美,即使再累再苦,我們也毫不猶豫地去享受。我們攝影師用獨特的方式度過了壹個快樂而有意義的元宵節。
正月十五去河津縣體育廣場看元宵節社火表演,主要有鑼鼓、旗幟、腰鼓等。尤其是臺閣,獨具匠心,深深地吸引了我,包括《西廂記》、《白蛇傳》、關公的《丟辛的故事》、掛畫等。我用我的相機捕捉精彩而獨特的畫面。之後去龍門廣場參觀,感受河津這幾年的巨大變化。從河津回來後,我已經筋疲力盡了,但是我覺得很興奮,很滿足,因為今年是我這幾年見過的最有意義的元宵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