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美學為建立獨立連貫的黑人文學批評話語提供了可能性,這種話語試圖探索美國黑人文化的根源、主題、結構、術語和象征。阿米裏·阿米裏·巴拉卡認為,民族主義理想是恢復歐洲殖民時期壹度失落的非洲文化的關鍵。他提出了“黑即美”的口號,呼籲黑人作家通過文學藝術來表達這壹美學原則,從而從社會政治價值上重新評價黑人文學的意義。他們通過《解放者》、《黑人詩歌月刊》、《黑人文摘》(1970更名為《黑人世界》)等雜誌對黑人進行精神文化上的引導,使他們認識到歐洲審美價值觀在文化知識領域的霸權傾向及其對美國黑人文化的負面影響。
這壹時期黑人文學批評的壹個顯著特點在於批評理論和方法的多樣性:從早期瓊斯的現象學理論到尼爾的神話批評,從富勒的社會批評到亨德森的歷史審美實踐,從蓋爾的道德批評到晚期瓊斯的文化批評,等等。1967年,克拉倫斯梅傑出版黑標。此後,黑人美學經過霍壹特·w·富勒、拉裏·尼爾、斯蒂芬·亨德森、小艾迪生·蓋爾等眾多黑人批評家的努力,成為壹件令人矚目的事情。65438年至0968年,富勒出版了《走向黑人美學》,明確將黑人美學與黑人權利運動聯系起來。為了獲得黑人社會內部的團結和力量,黑人必須找到並尊重自己獨特的文化根源,需要壹種不受白人種族主義文化價值觀影響的“神秘的黑人本性”。65438年至0968年,尼爾發表了他的著名論文《黑人文學運動》,評論黑人藝術家脫離白人主流藝術模式,發展基於非洲文化傳統的創作模式的嘗試,試圖將新興的黑人美學納入壹種儀式化的藝術理論。在他看來,真正的黑人藝術的源泉是社區音樂和口頭民間故事,新藝術必須轉向這些源泉,才能成為當代黑人生活不可分割的壹部分(註:程希林《壹個新崛起的理論批評:美國黑人美學》,《外國文學》第6期,1993。)。
亨德森和蓋爾是黑人美學流派的兩位大師。亨德森不相信“美”有壹種普遍的形式,壹切美的形式都在文化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