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438年至0938年在延安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同年加入中國* * *生產黨,為革命文藝做了大量開拓性工作,建國後擔任第壹、二、三屆政協委員,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中華全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秘書處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文學研究所所長,《文學評論》主編。 他是壹位在整個20世紀中葉的大時代、大變革中成就斐然的詩人。
何其芳小時候酷愛中國的古詩和小說。65438年至0929年赴上海就讀於中國公學預備學校,讀了大量新詩。1931—1935就讀於北京大學哲學系。
何其芳大學期間在《現代》等雜誌上發表過詩歌和散文。1936年出版卞、李廣田詩集《漢元集》,1937年出版散文集《華》並獲《大公報》文學金獎。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和山東萊陽鄉村師範學校任教。
抗日戰爭爆發後,何其芳回到家鄉四川教書,同時繼續寫詩、散文、隨筆。1938年北上延安,在魯迅藝術學院任教,後任陸毅文學系主任。
新中國成立後,主要從事文學研究和批評,長期參與文藝界的領導工作。曾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中國作家協會書記處書記、文學研究所所長。
詩歌是何其芳喜愛和使用的第壹種文體。他自稱剛開始寫作時“整天夢見壹些美好溫柔的東西”,他早期的作品清晰地展現了壹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他不滿醜陋的現實,不知道出路在哪裏;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缺乏熱情的追求。於是更多的漂泊在鄉愁、憧憬和夢想中,留下的只有孤獨和惆悵。
何其芳對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追求。在詩歌方面,他在創作之初就十分註重完整的形式、嚴謹的節奏、和諧的韻律,註重表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詩明顯是精致華麗的。在散文創作上,他聲稱“我的工作是為抒情散文找到壹個新的園地”。他善於結合詩歌的特點,寫出豐富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神奇的色彩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壹格。
到了抗戰初期,特別是延安以後,思想藝術風格的變化才真正明顯起來。此時的他逐漸離開夢想,直面現實,詩歌風格趨於簡單明了。
《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六卷本,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作品。
(摘自中國大百科?中國文學(1992版)。
[編輯本段]何其芳的寫作特點
30年代初進入文壇的何其芳,原本是這樣出現的:他表達自己微妙的內心世界,註重暗示和象征,追求詩歌的色彩美和意象美。他曾在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浪漫主義詩人和法國唯美主義和象征主義作家的指導下學習...
在憂郁和沮喪中,作者把自己鎖在孤獨和歡樂的哮天土地上,詳細描述了他個人對愛情、理想、生活、過去和未來的夢想。在如夢似幻的世界裏,作者通過營造壹種孤獨、寂寞、壓抑的氛圍,表達了人生的苦悶和仿徨。這種苦悶和仿徨與作者自身的生活經歷是分不開的。何其芳出生在壹個偏遠山村的封建家庭。雖然被奶奶和媽媽寵著,庇護著,但他的童年還是有那麽壹點點純真和歡樂的。然而父親嚴厲的封建家訓,很快讓他失去了僅有的純真和歡樂。此外,枯燥的私塾生活讓他的童年非常淒涼,養成了孤獨憂郁的性格。即使在中學和大學,何其芳也習慣了把自己關在壹個孤獨的世界裏,活在自己的夢裏。再加上初戀的失敗,更加深了這種孤獨和痛苦。於是何其芳只能去夢幻世界尋找那份甜蜜的愛情。孤獨和寂寞讓何其芳對現實和未來缺乏信心,對自己和他人缺乏信任。
這種思想在他早期的散文中經常表現出來。為了充分表達這種壓抑、仿徨、沮喪、停滯、抑郁,作品中常常毫不掩飾地使用“孤獨”、“寂寞”、“蒼涼”、“憂郁”、“憂郁”等詞語。作品《墓》是何其芳創作理念的典型代表。在作者的筆下,“宋的清流”是“冷的”,“夕陽”也是“像壹支殘忍的筆”,而主角林雪的影子是“孤獨而細長的”...
第壹,“人性化”在情感訴求上自然而獨特
在何其芳早期的散文作品中,為了營造夢幻的氛圍,作者采用了大量的現代手法,通過“獨白”式、暗示與象征、心理流動和復雜的意象來達到目的,從而使作品如詩壹般優美。“獨白”是壹種與“閑話”並存的現代散文話語模式。它最大的特點是親近和自我指涉。也就是說,作者並不在乎傾訴的對象,只是訴諸自己孤獨的內心世界,在文章中自言自語,這讓內心世界更加孤獨。這樣的獨白風格在《畫夢》中顯而易見。甚至在《迷上煙》(《畫夢序》)中,作者也以同樣的獨白講述了他為什麽要寫《畫夢》。整個故事在敘事形式上感覺像是兩個人的對話,其實是“我”的獨白。作為時代的漂泊者,作者找不到與現實世界的和諧感,被自己的家所放逐。他只能在自己的想象中找到壹個和平的棲息地,壹個夢想的伊甸園,壹個遙遠的土地和壹個虛擬的烏托邦式的幻覺。其實獨白也是通過心理流來體現的,心理流是心理流的外在表現。
在墓中,“墓”象征著現實生活中的愛情被埋葬。要找到愛情,只能去另壹個世界。
作者巧妙地將自然人性化,賦予動物和景物以人類的靈性。在他的作品中,草有知識,花有感情,溪有意義。他們會對早上去柳樹旁的井邊打水的鈴鈴說“早上好”。他們會經常討論什麽能讓鈴鈴開心;他們會互相交頭接耳,擔心鈴鈴的健康,擔心她憂郁的眼神;他們會告訴林雪,鈴鈴的真實感受和他心中的秘密...直接表達自然的“情”,退了主角心理活動的強行出場,減少了生硬的弊端,增加了流暢感。自然是壹個生命的存在。草蟲,野蜂,原野,夕陽,都充滿了生機和活力。我們可以看到美麗女孩鈴鈴善良單純的性格,以及憂郁青年林雪的外表。這就是“詩人寫出來的東西,其他作家寫不出來的東西”的意境。
何其芳用山水畫家的筆墨和詩人的胸懷寫散文,就說明了這壹點。
他的散文不是敘事,不是描寫,而是營造壹種悲傷的情緒。我們不知道鈴鈴為什麽會死,也不知道林雪為什麽會抑郁,但我們能真切地感受到悲傷。墳墓裏的悲傷就像壹首詩。
第二,語言的精髓,用詞細致。
何其芳作為第二個十年小品作家的代表,毫無羞恥之心。作為散文家,他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遠遠超過詩人和評論家。他的《畫夢》(文化生活出版社,1934版)獲得1936年《大公報》文學獎;這只是表面上的榮譽;更重要的是,他的《畫之夢》、《刻意收藏》(文化供應社1938版)開創了當時人們公認的“何其芳風格”,並以他的“獨白”創作實踐使小品成為獨立的藝術作品,使他在第二個十年把誕生於第壹個十年的小品提升到了壹個更新的藝術高度。司馬長風在他的《中國新文學史》中作了如下評價:何其芳的散文在寫作技巧上處於巔峰,但質感太單薄,觀察和感受的範圍太狹窄,無非是對青春和愛情的感嘆。
而《盜墓》這篇文章,在我看來是壹件非常精致的藝術品,跳躍的篇章,華麗的辭藻,營造出壹種神秘的氛圍。此外,作品可以作為散文詩閱讀。強烈的抒情性和詩意的語言發人深省。在很多情感片段中,有明顯的跳躍性。壹般不使用過渡語,前後幾個片段沒有敘事語連接。作者有意無意地把連接程序留給讀者去想象和填充。作者對未來的壹絲不茍的回憶和幻想,其實就是“畫夢”,畫壹些艱難的夢,想象的夢,虛構的夢。這些夢有著強烈的抒情意味,也將散文集《畫夢》的精妙之處體現得淋漓盡致。例如:
1,句式長,節奏慢,適合傳達深沈憂郁的感情。比如“外面的田野像碎瓷片上的圖案,建築相鄰。稻穗金黃,起伏著濃郁的波浪,微風傳遞著成熟的芬芳。”壹個長句給我們展示了壹幅農村豐收的畫卷。
“初秋黃昏。崔琰的橫屏環抱著遼闊的草原,以常綠的柏樹為華蓋,蜿蜒的清溪流淌著深邃的清冷……”黃昏淹沒了草蟲的歌唱和野蜂的翅膀,像黃昏的汐。”“深秋黃昏。地裏的稻子和糧食早已收割完畢,枯黃的割莖在藍天下壹片荒涼。草蟲的歌唱,野蜂的振翅,都是不知名的,袁野籠罩在孤獨中...“短句無法傳達作者在創造意境時的徘徊與壓抑的長節奏。這些前後對應的長句,讓它們的節奏變得緩慢,就像合作者深沈而停滯的憂郁。
2、組合奇特,給人新鮮感。比如“下山的夕陽像溫暖的紅唇,我剛剛吻了那個小墓碑上的‘鈴鈴’二字……”“在那壹只眼睛裏,黃葉的秋天鋪開了,金風的秋水鋪開了,伴著羊的鐘聲,幻化成深沈的牧羊姑娘的夢開始了。”這些象征手法和痛苦、比喻、排比等各種修辭手法的綜合運用,使句式奇特,創造出壹種可以稱之為“陌生化”的藝術效果。這種詩意的語言激發了欣賞者的審美感,打破了語言常規,驅使讀者細細品味。
3、洗的本質。何其芳先生曾在《還鄉雜記》中寫道?前言說:“壹篇兩三千字的文章的完成,往往需要兩三天的心血,其中的每壹個字,幾乎都被我的精神手指觸摸過。”我們也可以在墓中看到這壹點。“下山的斜陽,像壹個溫柔的眼神,像壹個愛撫的手指從平疇伸出,從林間的樹葉裏戳進去,落在溪邊的壹個小墓碑上,擦著那塊白色的石碑,像是在念朱題寫的字:劉小女兒之墓。”
在我看來,詩意的意境、散文般的語言、精巧的結構、柔和的語言、豐富的色彩、真摯沈郁的感情和“超越深淵的趣味”,為抒情散文開辟了新的園地,為何其芳贏得了巨大的榮譽。其中,優美簡潔的語言是《畫夢》在出版當年受到讀者贊賞的重要原因之壹。
1936年8月2日,劉錫瑋在天津《大公報》發表評論李廣田,比較李廣田和何其芳的作品。文章說:“何其芳先生要色彩,要凸,要深,要美。”這也可以說是對墓中唯美主義和形式主義的壹種評價。
[編輯本段]何其芳改名了
何其芳,原名何,現代著名詩人、文藝理論家。語文老師把“勇”改成了“氣”,變成了何其芳。這個詞的變化讓名字大放異彩,從壹個很俗氣的名字變成了壹個意味深長的名聲。由“雍”改“戚”主要有兩大變化:壹是改姓為九,以姓氏命名,擴大了名字的容量,豐富了名字的內涵;二是將三個實詞改為兩實壹虛,使名字充滿生機,充滿情感,隨著熱浪上升,感人力量。何其芳——多香,多美,多醉人!名字散發著詩意和浪漫的情懷,真的是不可多得的好名字。何其芳沒抱多大期望,後來成為著名詩人和文學評論家,使他“名副其實”,名聲遠播。
[編輯本段]詩集
秋天選自何其芳早年寫的預言(1931-1933)。不像那個時期的詩人,沒有那麽象征、神秘、哲理,表現出思想的深刻;不像他,把自己關在狹隘的個人世界裏,在男女私情上徘徊,除了辛酸和苦思,他是有期待的。而是將視野投向鄉村和普通人的活動場景,以觀者的身份講述他人的事,呈現出壹種清澈純粹的詩風。詩歌是以直截了當的陳奇風格寫成的。表面上看似簡單直白,缺乏象征意義,實則意味深長。詩中有這樣的氛圍和韻味,是最讓讀者著迷的。
所謂氣場,在文學作品,尤其是抒情作品中,通常是指作品中的整體形象、氣韻、神韻。它與嚴羽的《氣象混沌難萃》有異曲同工之妙,氣象所指更廣,包括內容和形式的各個方面;氣氛好像主要和內容有關,涉及到意象,意境,情緒等等。氣氛是不用言語就能感受到的,正如司空圖所說:“神不知,知之難。”正如唐人所說“藍田暖,好玉生煙,近在眼前而不在迫近之前。”但是當妳讀的時候,妳就能理解的很清楚,妳也應該能跟著妳的心走,在文中形成。
在《秋天》中,詩人用最簡練的語言描述了農民家庭的生活。每首詩都是壹幅畫,三段詩句組成三幅合成圖。圖片的組合創造了壹種特殊的氛圍,既流暢又融合。
第壹幅畫是“農民豐收圖”。這不是關於壹個農民,而是關於壹般的農場活動。寫了兩個場景,壹個是在山谷伐木,壹個是在柵欄之間搬運瓜果。山谷伐木放在文章開頭,叮叮當當的聲音從遠處傳來,訴諸聽覺;涼爽的露珠被抖掉,視覺和觸覺被訴諸。那真是壹幅世界風景,激發了人們對遙遠印象的記憶。《詩經》裏沒有“伐樹鳴鳥”這回事。從山谷,轉移到樹上"?《飄》和《山谷》經常出現在何其芳早期的詩歌中,但都是虛構的,運用了比喻意義和引申意義,既現實又有特殊的韻味。詩中沒有具體說明與扛瓜果有關的心情和表情,但讀者可以認為是喜悅的、微笑的。”棲息地”本來是用來形容生物的,現在用在這首詩的結尾,用來概括秋天農民家裏的情況,把虛無的東(秋)西形象化,營造壹種輕松寧靜的氛圍。
第二張圖是《霜晨歸釣》。其中“霧”、“霜”(上節還有“露”)等詞在何其芳早期的詩歌中經常出現,傳達出壹種涼爽、寒冷、朦朧的氣息。畫面還包括壹系列活動:撒網、釣魚、劃船。這些普通的動人畫面,在這裏都蘊含著壹種淡淡的、悠遠的、清澈的、靜謐的韻味。“輕輕”二字經常出現在何的詩中,似是“得心應手”,表現了漁夫悠然自得的心境。也許在何其芳早年的心目中,秋天真的是那麽的安靜而遙遠。
第三張圖是“姑娘的戀愛圖”。這首詩是用野草、蟋蟀、溪水寫成的,相當於古人寫的所謂“感趣”,即先談其他,從趣中感悟,從景中感悟。雜草叢生,溪水清澈。這不是人的活動,之後肯定還有延續,就是女生戀愛了。大自然喧鬧的夏天過去了,秋天卻悄悄地發生了變化。人在沈默的時候,大多是看著自己,聽著自己內心的聲音。聽了壹個夏天的《牛背上的笛子》,牧羊女突然不聽了,心裏的壹個角落開始萌芽。真的是“如炎炎夏夜樹根撼土”(何其芳詩《夏夜》)。寫愛情,尤其是初戀,是賀氏早年擅長的。這壹次,他寫得更含蓄,更精彩。這壹段只有五行,寫的是從地點到內幕的過渡,從零開始寫初戀的過渡。詩人選擇了“牧羊女的眼睛”這個特定的角度。雖然他沒有把眼睛寫清楚,但是讀者可以看到裏面的純凈和清澈,那是初戀少女看似戀愛,實則不愛時的特殊眼神。而且對比這三句詩,可以看出前兩句詩主要是寫外在的景物和人事,第三句詩才是真正寫在靈魂深處,寫微妙的感情,使得全詩匯聚了真實的感情。不這樣寫,就很難進入情緒,進入精神,詩就“飄”了。
總之,《秋》這首詩通過描繪不同的場景和畫面,營造出壹種來源於世界,遠離世俗的氛圍。這種氣氛是安靜的,清遠的,甜蜜的,柔和的。它描寫的是忙碌的夏天過後的閑適景象,所以有壹種寧靜的氛圍;它描述了人間天堂般的生活,它有壹種清遠的氣息,沒有任何農民的艱辛和辛酸。講的是少男少女朦朧純真的愛情,所以有壹種甜蜜的氛圍;它和何其芳的其他詩壹樣,用柔和的文字寫出優美的意象,避免了嘈雜的景色和笨拙的用詞,所以有壹種柔和的氣氛。詩中的每壹幅畫,以及畫中的每壹個意象,都是和諧統壹的;所以這種氛圍的特點是安靜、清遠、甜蜜、溫柔等等。在這壹點上,妳不能成為大師。然而,何其芳寫這首詩的時候,還是壹個20歲的大學生!
詩歌是何其芳喜愛和使用的第壹種文體。他自稱剛開始寫作時“整天夢見壹些美好溫柔的東西”,他早期的作品清晰地展現了壹個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感情和人格。他不滿醜陋的現實,不知道出路在哪裏;他渴望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但缺乏熱情的追求。於是更多的漂泊在鄉愁、憧憬和夢想中,留下的只有孤獨和惆悵。
何其芳對藝術形式的完美表現出執著的追求。在詩歌方面,他在創作之初就十分註重完整的形式、嚴謹的節奏、和諧的韻律,註重表現詩歌的形象和意境。所以他的詩明顯是精致華麗的。在散文創作上,他聲稱“我的工作是為抒情散文找到壹個新的園地”。他善於結合詩歌的特點,寫出豐富纏綿的文字,借用新奇的比喻和典故,渲染神奇的色彩和圖案,使他的散文別具壹格。
到了抗戰初期,特別是延安以後,思想藝術風格的變化才真正明顯起來。此時的他逐漸離開夢想,直面現實,詩歌風格趨於簡單明了。
《何其芳文集》(人民文學出版社)六卷本,收錄了何其芳的大部分創作和作品。
[編輯本段]思想
何其芳以1930的優異成績被北大和清華兩所學校錄取。先進入清華外語系,後離開。1931年秋,進入北京大學哲學系。1935北京大學畢業後,何其芳先後在天津南開中學、山東萊陽農村師範學校、成都聯合中學任教。1938年8月去延安,分配到魯迅藝術學院工作。1942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1949參與籌備並出席第壹屆文學代表大會。1953年調任創辦文學研究所(原北京大學,1956年改為中國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後改為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任領導小組組長、副組長、主任、壹級研究員。曾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文學評論》主編、《人民文學》和《文學報》編委。
周揚曾這樣評價何其芳的學術貢獻和學術精神:“同誌在藝術上不斷追求和探索,在理論上也有自己獨立的成就。齊放同誌治學嚴謹,勤奮好學。他研究了中國古典詩歌、民歌和新詩的形式特征,提出了根據現代漢語的客觀規律建立現代格律詩的主張,並在自己的創作實踐中對詩歌的形式進行了新的探索。他對中國古典文學的研究提出了許多獨到的見解,促進了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發展。他不止壹次地說過,搞好古典文學的研究,特別是總結那些帶有規律性的問題,不僅有助於社會主義文學的發展,而且有助於豐富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
作為壹位傑出的詩人,何其芳不僅寫出了許多膾炙人口、廣為傳誦的優美詩篇,而且是“五四”新文學運動以來第壹位系統探索和建立現代格律詩理論體系的學者。早在1953年,他就提出了現代格律詩的問題,將新詩分為格律詩和自由詩,主張建立現代格律詩。1954年,他寫了壹篇關於現代格律詩的長文,對現代格律詩建立的必要性、現代格律詩的節奏和韻律、現代格律詩不能采用五七言等問題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論證和發展。他提出現代格律詩不僅要有詩歌的壹般特征,而且在形式上每行要有壹定數量的句子,可分為三、四、五種不同的句式。在長詩中,必要時可以改變停頓的次數;同時要押壹個大致合適的韻。沒有必要押韻到最後。可以少至兩行,四行壹韻。何其芳關於現代格律詩的理論主張,是在研究中國古典詩歌和民歌傳統、五四以來新詩創作實踐經驗、借鑒外國詩歌形式規律的基礎上提出的。
在何其芳看來,學習和研究的方法本質上是壹種思維方式,是哲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在具體學術研究領域的應用。他壹再強調,學術研究方法實際上是壹種特殊的工作方法。對於具體的研究對象,何其芳非常重視對信息的占有和掌握,通過對信息的占有和掌握,盡可能詳細、細致地了解課題的歷史和現狀。比如,他要知道前人有哪些重要的、值得註意的研究成果,有哪些值得參考的地方,有哪些局限性,進步了多少,水平如何,有哪些難點等等。他認為只有這樣才能找到自己研究的重點,最終獲得創造性的成果。以屈原研究為例,他說這不是他很熟悉的領域。為了盡可能詳細地占有資料,了解屈原研究的歷史和現狀,他閱讀了從古至今所有的楚辭筆記,尤其是文學研究所圖書館的屈賦筆記。
何其芳認為,文學研究要有廣博的知識,不僅要廣博,還要紮實。所以他提倡讀好書,多讀書。何其芳是學生,有做註解的習慣。很多重要的思想和觀點都是在他自己的書裏批出來的,大部分都沒有經過系統的整理。整理這些評論,不僅對何其芳的研究,而且對更廣泛意義上的文學研究,都是非常有價值的。從文化的角度來看,何其芳學術研究的關註領域也可以說是涵蓋了古今中外。在他的學術遺產中,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以1956寫的《紅樓夢論》為代表,長達8萬多字。在這篇論文中,他不僅對《紅樓夢》進行了全面細致的思想分析和藝術分析,而且對其中的壹些主要人物也給予了準確的評價。他還對當時和過去的《紅樓夢》研究中的壹系列重要問題,如“市民論”和後四十回的真偽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發表了自己的見解。而且通過對這部封建時代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式的著作的研究和評價,他是充實而全面的。這篇論文可以看作是何其芳文學研究的壹個制高點,代表了當時和今後相當壹段時間內《紅樓夢》研究的最高水平。至今仍未過時,給人以藝術和生活上的啟發。
[編輯本段]作品參考書目
《漢源集》(詩集)與卞、李廣田合著,1936,商務。
畫夢(散文集)1936,文生。
刻意收集(小說、戲劇等的集合)。)1938,文生;增刪. 1940,文生
返鄉日記(散文集)1939,好朋友;又名還鄉雜記,1943,桂林打工社。
預言(詩集)1945,文生;增刪,1957,新文藝。
夜歌(詩集)1945,詩詞文學社;更新版,1950,文生;這本書的增刪也叫《夜歌》
和每日歌曲,1952,人文。
星火收藏(散文收藏)1945,群益
星火集續集(散文集)1949,群益
論現實主義(隨筆)1950,海燕。
西苑集(隨筆)1952,人文
論寫與讀詩(散文)1956,作家。
文選1957,人文
詩歌鑒賞(散文)1962,作家。
何其芳詩歌1979,上海文藝。
何其芳文選(卷1-3),1979,四川人。
壹個普通的故事(散文集)1982,百花
何其芳作品集(1-6)1982-1984,人文
何其芳詩歌散文選讀1986,四川教育出版社。
何其芳散文選1986,百花
何其芳文集,2004,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何其芳文集人生有多廣闊》被收入蘇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閱讀鑒賞”,還入選人民出版社小學六年級《綜合復習》閱讀範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