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孟浩然是中國歷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壹。他的詩流傳千年,著名作品《春曉》因被選入中小學教材而家喻戶曉。自五四以來,關於他的文章已有數百篇。2001年,反映近百年研究成果的《孟浩然研究文集》由人民日報出版社出版,這是我國出版的第壹部系統研究孟浩然的文集。
我是壹個文學愛好者,壹直在追逐“作家夢”。歐陽修說:“文學止於潤物,政事可傳。”90年代末,我有幸受命負責以孟浩然隱居地鹿門山為中心的鹿門山景區的開發建設。從19910到2001歷時三年,有機會專心研究我的同鄉孟浩然,以《孟浩然研究文集》的編纂出版為Lumen。我和同事朋友壹起策劃,將出版《孟浩然研究文集》的想法告知相關專家教授學者。得到了著名學者何連成教授、劉建軍教授、葉研究員、先生、教授等老師的支持。西北大學教授、趙教授、方日熙教授親自參與了鹿門景區的規劃和本書的選稿。有很多朋友,無論任何名利,都在為這本書的出版奔波,默默奉獻。
研究收集到的關於孟浩然的論文,可謂精致多彩。從時間上看,五四以來,研究孟浩然的成果有所體現。從研究學者的分布來看,有東、西、南、北、中,也有少數外國學者;從內容上看,有研究孟浩然生平和交遊的,有研究孟浩然審美和詩歌風格特點的,有把孟浩然和詩人王維相提並論的,等等。雖然學者們的觀點不壹,有的甚至大相徑庭,但它們之間相輔相成,互相印證,互相指正,這對於我們了解壹個真實的孟浩然和孟詩歌的風格特征,確實是大有裨益的。
?孟浩然生平簡介
據唐代王世元天寶四年(745年)《孟浩然集序》記載:“開元二十八年,王長齡遊襄陽,浩然患背疹痊愈,喜之極而樂,設宴(許è),食鮮而動,終冶南園,五十兩。”據記載,孟浩然生於唐舞後永昌元年(689)。王世元《序》、《新唐書孟浩然傳》、《唐代孟浩然傳》等史料均記載,孟浩然生於唐代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隱於鹿門山(今湖北襄陽鹿門景區)。對於上述孟浩然的出生時間、出生地、隱居地,多數學者是肯定的。
北京大學教授陳在《孟浩然事跡考辨》壹文中認為,孟浩然的住宅叫建南園,位於襄陽郭外。
“我們公司在境外,但是田園。
左右樹林茫茫,城池不聞。
魚竿垂此溪,柴火唱入南軒。"
書取靜事,談求靜之人。
(《建南園是吸引人的事》)
南山下和老苗圃時期種瓜
》:
“樵牧近南山,北郭賒。
祖上留素業,老圃為鄰。
不種千橘,只種五色瓜。
邵平可以為我割大麻。"
小溪在房子的北面,所以叫北溪。房子在劍南,所以叫劍南苑。襄陽城位於漢水的轉彎處,漢水環繞著它的東、北兩面。江北無山,城南九十裏內有仙山、臥龍山、白馬山。如果建南園在“北國”之外,那就是在漢水附近,不在“南山”附近。如果是在南國之外,那就是南山附近,但是真的是跟北國賒賬。可見在南國之外的時候。
?我同意陳教授的上述考證,但他在這篇文章中說:“孟軻《與友人登燕》和《飛瀑漁舟》中的離仙山不遠。後人記載此洲在襄陽縣東北,或傳誤。”事實上,周郁莨確實在古襄陽縣的東北部。這篇文章的註解說:“馬茂元的《唐詩選本》,孟浩然的《與友人登雁山記》,‘水中洲名郁亮,近鹿門山。“好像有錯。”事實上,周郁莨就在盧蒙山附近。陳先生很可能從來沒有去過周郁莨和盧蒙山,否則,就不會有疑問了。
?許多學者對孟浩然的生平和交遊做了考證。如陳、陳鐵民、、譚有學、李浩、、折光、孫偉成、王從仁、、余顯浩、李懷福等。,這些成績由於史料的缺乏,確實來之不易。綜合大家的看法,可以大致勾勒出這樣壹個輪廓:開元十二年(724年)之前,也就是孟浩然36歲之前,隱居在家鄉(20歲開始隱居在鹿門山);開元十二年起,漫遊洛陽、湖南、江西、揚州。開元十五至十六年(727-728),長安中考(有學者認為孟浩然可能多次入京仕);開元十七年至二十壹年(729-733),為吳越漫遊時期。開元二十壹至二十八年(733-740),是晚年的隱居期。吳越歸來後,孟浩然已逐漸進入舊世界,隱居在家鄉,有時也會去壹些僻靜的地方。期間出去過兩次。壹次,開元二十壹年秋至次年春,入峽訪蜀;壹次,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被任命為荊州刺史,孟浩然應邀入幕搞事。他和張九齡遊歷了大江南北的壹些地方。開元二十六年春,辭官回家隱居。孟浩然的朋友很廣。王士元《序》載:“丞相張九齡,趙婧王維,尚書侍郎河東裴頠,藝鷺,大理評論員河東沛宗,華陰太守滎陽鄭錢智,太守河南獨孤書,率與浩然皆忘。”其實孟浩然的朋友不止這些。他的朋友遍布世界各地。李白、王昌齡、韓朝宗、王炯、、崔、賈生、、裴關、等。都是浩然的愛好者。
?關於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學者們有不同的看法。在孟浩然那裏,聞壹多先生認為隱居是那個時代的普遍傾向,只是對別人的壹種期望,最多只是暫時的調整或者逾期的補償,但在孟浩然那裏卻是完全的事實。在構成這壹事實的復雜因素中,家鄉的歷史地理背景非常重要。孟浩然原本隱居是為了壹個浪漫的理想,和古人壹種神聖的默契。毫無疑問,默契的對象是龐德公。
?在《論孟浩然的隱居》壹文中,陳逸雲先生認為孟浩然和陶淵明很相似,雖然他們的人生似乎與生俱來入世的精神,但他們都有抱負,他們都飽受主觀願望與客觀現實的矛盾之苦,他們都認識和揭露現實和官場中的黑暗和醜惡,他們都希望完成壹個對世人不諂媚的獨立人格。孟浩然《盛夏歸南園送老北京遊》詩中說:“讀《高適傳》,陶最佳。”這首詩壹方面可以說明他確實是在有意識地模仿陶淵明,同時也算是他的自傳。
現在有學者認為孟浩然熱衷於仕途,但朱祁鈺先生認為“極有疑問”(見《論孟浩然的隱居與情趣》)。依據是:孟浩然在北京結交了很多朋友,包括張九齡,可以選賢任能,引用士人參政。如果孟想做官,請這些被遺忘的朋友引薦並不難,而且他還是孟浩然(丹和漢)的秘書這比唐代文人通過“滾”、“暖”等手段獲得的功名強不下十倍、八倍。而孟浩然卻不是,因為他很快就離開了北京,身邊沒有別人。開元二十四年(736),張九齡被任命為尚書省宰相,孟浩然本可以趁機去拜訪張。他為什麽整天在襄陽及附近地區遊逛,自得其樂?
王士元《序》說:“山南訪使知縣昌黎、韓朝宗說浩然世代清廉法,放在周朝,必贊穆如之。因入秦,隨行,先升朝,與朝宗約好。和朝,浩然會朋友,說得好,酒也很合適。或者說“兒子不可能和漢宮許下諾言,而是要遵守!“冉浩罵:‘我喝了,所以我高興,體諒別人!’所以酒席結束後我就沒去,因為我是對的就走了,我不後悔。我高興得忘記了自己的名字!“在這裏,哪裏能看到壹個準備了三十年科舉的所謂秀才的影子?
至於孟浩然是否參加了科舉考試,現有的研究結果是肯定的。朱老師認為自己的理論沒有根據,有論據。
?孟浩然細述家世說:“只從鄒魯先起,家世重儒。詩禮攻遺,欲上朝。”自稱是大學者孟子後代的孟浩然,無疑是受到了莊子哲學的影響,和當時大多數知識分子壹樣讀儒家經典。儒道思想在中國的知識分子中經常以互補的形式出現。其實在當時的社會,很難找到壹個只受儒家或者道家影響的知識分子。那麽儒家的修身濟世思想,即“富則濟世,貧則善之”,總會或多或少的影響到孟浩然。他出生在新世紀,說他無意加入世貿組織是不人道的。我們只能說,孟浩然的出身和他的仕途的矛盾在於前者占了上風,成為主要的壹面,但不能完全否定後者的存在。我覺得朱先生的上述說法頗有見地,這大概就是孟浩然進京求官的思想基礎。
?李白在給孟浩然的壹封信中說:“大師,我衷心地向您致敬,您的名望已經升到了天上。在紅潤的青年時代,妳放棄了帽子和戰車的重要性,選擇了松樹和雲彩;現在懷特黑德。醉了月,夢的賢者,花的蠱惑,妳對皇帝充耳不聞。高山,我多麽渴望到達妳,這壹系列是純粹的香味。”方日夕教授認為,李白自我否定的情緒並非來自孟浩然的詩,而是來自於對壹個隱士賢德人格的崇拜(見《李白為何崇尚孟浩然》)。方先生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印象有以下幾點:第壹,李白和孟浩然在擡高期待上有相通之處;其次,孟浩然有俠義之風,所謂“救病解紛立儀”與李白頗為合拍;再次,李白和孟浩然性格很像;第四,兩人都很浪漫,有壹種獨特的魅力;第五,他們的壹些詩歌風格相似。
?他那個時代的著名詩人對孟浩然的崇拜和贊美是很少見的。胡璋題為《孟浩然之家》說:“高才何須貴?”雖然孟建舉行節日,襄陽屬於浩然。"皮日休說:"唉,君子之道,我能說什麽呢?窮則有福。文中說死不瞑目,是做學問之道,甚至令人尷尬。”(《丕子文舉》卷七《雲州孟婷紀》)王維在《哭孟浩然》中說:“古人不見,漢水日日東流。請問襄陽老了,蔡州江山空了。”白居易在《隨孟浩然遊襄陽》中說:“楚山碧眼,漢水碧唐唐。精致形成形象,蒙臺梭利的文章。今天我諷刺遺產,想到人們對家鄉的懷念。清風無後繼,夕陽空襄陽。往南看鹿門山,更香。不知身在何處,雲深樹灰。"
?從上面可以看出,孟浩然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對孟的評價很高。他們中的壹些人是孟浩冉的密友,壹些人與孟浩冉生活的時代接近,因此對孟浩冉思想和人格的評價自然是可信的。目前,壹些學者對孟浩然的思想和人格的評價有許多含義和假設,或者按照現代的評價標準,很難有壹個中肯的意見。如果不真正了解孟浩然的隱逸性格,很難理解他的詩。那麽孟浩然似乎就是壹個熱衷名利卻沒有步入仕途的失意者。他的詩性品格是否值得時人、今人、後人尊敬和敬仰?
?孟浩然的人生啟示
壹個啟示: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但有準備的人不壹定都能成功。
據《舊唐書·文遠傳》記載,孟浩然“四十歲來京師,當以秀才歸襄陽。”可見他為科舉考試準備了30年,終究沒能在仕途上獲得功名。
啟示二:人生會有挫折,關鍵是要有積極的心態。
孟浩然壹生的有益啟示是,他失去“做官”的機會後,沒有沈淪其中,消極厭世;而是以積極進取的心態,重新選擇自己的人生定位,成為壹名布衣詩人。經過他不懈的奮鬥,終於成為歷史上偉大的詩人,而李白這位才華橫溢的詩人,也對孟浩然有壹種在山頂駐足的感覺。
啟示三:要想有大作為,就要有過人之處。
縱觀孟浩然的壹生,他在詩歌理論和創作上對唐代乃至中國文學史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這裏僅從孟浩然的詩歌美學觀及其詩歌創作實踐來談其對唐代詩歌美學觀的引領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陶研究員對孟浩然的美學觀及其在詩歌美學觀指導下的創作實踐作了精辟的論述。梳理孟浩然的論詩詩,可以看到壹種相當完善的詩歌審美觀。這位唐代的終身山水詩人,似乎是在明確的詩歌理論指導下創作的。是他第壹次用詩歌的豎琴彈奏出唐朝清新美妙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