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詩《洞庭湖五首(下)》——唐·李白
秋夜南湖水,清煙,怎能乘天?
讓洞庭湖賒幾分月色,高高興興地賞月喝酒。
白話文翻譯秋夜,南湖的水面清澈無煙,卻怎麽能騎到天上去?讓我們給洞庭湖壹點月光的功勞,高高興興地賞月喝酒吧。
擴展數據
1,五首洞庭湖詩的創作背景(下)
蘇宗幹元二年(759年)秋,刑部侍郎葉莉被貶嶺南,途經越州(今湖南嶽陽),結識了詩人李白。當時賈植也住在越州,三人相約去洞庭湖旅遊。李白寫下了壹組五首四行詩。這是第二個,內涵豐富,充滿精彩機遇,魅力無窮。
2.五首洞庭湖詩賞析(下)
詩人為我們描述了月夜泛舟的情景:月明湖長。洞庭秋水清無煙,水月相映,清澈宜人。詩人朋友泛舟湖上,伴著清風明月,不禁生出“上天”獨立成仙的念頭。但是,乘著水流上天是不可能的,詩人只好收起這種不羈的想象,帶著幾分月光的功勞到洞庭湖去賞月暢飲吧。
“南湖秋夜無煙”,初讀平淡,看似毫不費力,脫口而出卻很有表現力。風平浪靜,風景如畫。無煙水越清,水越清。可溶性月光溶於水,湖明月明。這種場景,這種意味,壹定要在其中,壹定要寫意。雖然詩人沒有用心去畫,但壹幅水天壹色的美好畫面會浮現在讀者的腦海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