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是壹首山水詩,不需要細讀,但我們可以從它的標題中窺見壹斑,因為整個標題是由意象構成的。春,江,花,樹,明月,夜。這五個形象,每壹個本身都是那麽有意義,每壹個形象都以絕對主角的身份出現在很多名篇中。在這裏,這些不同的意象偶爾相遇、互動,在作者面前是如此完美地融合在壹起。
“連海平在春潮中,海上明月生在潮中。”在第壹幅對聯中,河流和明月通過海洋聯系在壹起。春天冰雪最先融化的江面上,潮汐壹波接壹波向前蔓延,壹直與大海相連。鏡頭從作者所在的河岸出發,以作者的想象為指南針,順著海浪“推著鏡頭”前進,最後停在廣闊而平靜的大海上。在長度和寬度上,從壹點到無限。然後,平面變得立體,鏡頭開始上升收縮。鏡頭上方出現了壹輪明月,月光下又出現了把鏡頭引向大海的波濤,仿佛明月和潮水壹起從大海中萌發。
“我隨波逐流千裏,江邊無月處。”月與河的進壹步融合,不僅僅是月本身與河本身的融合,還有來自月球的月光與河中的漲潮,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在海面上,而是在每壹條河中。最後壹幕已經超越了鏡頭的能力。“河水繞芳甸流,月色照花林如霰。霜在空中流動,妳飛不起來,但妳看不到汀上的白沙。江天無塵,天有孤月輪。”河流與花木相遇,早已與河流緊密相連的月亮自然也與花木相遇。月亮太亮了,照在花林上,照在河堤上,照在整個空間上,所以到處都是清亮的月光。
“江上天無塵,天上月有孤輪”。壹切都簡化到最簡單,是壹種美的狀態,壹種寧靜的狀態。“白雲遠去”,靜境延續,但這靜中有動,風景收縮到最簡單再展開。
“窮月徘徊樓上,應留人補鏡臺”,這展開中有月光。光和鏡在景物中永遠是絕配,折射,反射,明暗,光影的變化無窮無盡。“昨夜夢見落花”,這展開中有花有水。花壹朵壹朵落下,落進水池,微微晃動,動作開始慢下來,光束又開始聚集。"墜落的月亮搖動著整條河的樹木."花落之後,月亮開始落下,隨波逐流,隨花而落,完成壹個輪回。殘存的月光照在樹上,樹影灑在河面上,也隨著潮水微微晃動。
《春江花月夜》,有五個意象的地方,明明是壹個意象。
這部分內容與蔣勛的唐詩關系最為密切。我對哲學了解不多,很難和詩歌融合。蔣勛老師完全為我打開了壹個新的視野。《春江花月夜》寫於初唐,符合唐代開放包容的社會特征。整篇文章具有宏大的宇宙意識。唐人的眼光總是很遠。他們並沒有因為分開而過於沮喪。壹切都是那麽的灑脫。或許也可以這樣說,唐人的目光從來不僅僅聚焦在身體上,而是更大的自然和宇宙。
“連海平春潮,海上明月* * *潮。我之前說過,這些話壹直在把鏡頭拉遠,隨著空間的擴大,人的精神狀態也擴大了。張自己只是壹個小生命,按理說,他自己的視野只在他面前壹點點。但通過想象,“借用文學和生活經驗”是可以擴展的。同時,還有壹種“天地無私”的老莊思想。除了我看到的被月光覆蓋的河流,成千上萬我看不到的河流也被月光覆蓋。月亮不在乎這條河和人類的關系。除了“自己看東西,壹切都是我的顏色”之外,壹切事物本身總是客觀存在的。在人類倫理之外,還有更大的天堂。
“河水繞芳甸流,月光照花木如霰;妳感覺不到霜在空中飛舞,也看不到它在白沙上。”這些詞壹方面描寫了風景,月光的明亮,壹方面描寫了天地的空寂。在這四句話裏,“河水沖走花香,月光過濾花的顏色”,壹切主觀印象都被慢慢過濾掉了。本來河岸的白沙根本看不到,存在的東西都能讓人覺得不存在,這就進壹步削弱了主觀感知的真實性。
“江天無塵,天上有孤月輪。”風景從“滿”變成了“空”,我們眼前只剩下壹輪明月。我們進入了壹種宇宙的空靈狀態,壹種巨大的孤獨感自然油然而生。這是壹種“只與天地心靈相通”的渺小與孤獨。是時候問這個有分量的問題了:“誰看見了江邊的月亮?”我現在看見月亮了。誰比我先看到的?“江悅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在人們看到月亮之前,月亮壹定已經在河面上照耀了很長時間,而且時間還進壹步延長了。“生生不息,代代相傳,江月只是年年相似。”簡單的幾句話,就把詩人的思緒從無限的過去拉回了現實。但這不是“穿越”閃回,而是無數次的世代之後的緩慢回歸。獨自面對宇宙的孤獨,壹代又壹代被無數人驅散。這不是“哀吾生壹時,羨長江之無窮”的悲哀,而是“雖吾死,子孫無窮”的驕傲。壹個人的生命如此有限,而整個人類的生命卻是無窮無盡的。多麽霸氣!“不知道江悅會給誰治病”,這句話更霸氣!不僅人類生生不息,就連看似冷酷無情的月亮也在等著“人”!“無限的時間和空間在等待著詩人。這是多麽的驕傲和自負。”
在這樣的背景下,下文對人間故事的描述壹點也不突兀。"?白雲已去,青楓不知所措。今晚誰去劃船?何處錯過明月樓?”這個人類故事的氣度依然宏大。詩人沒有寫他離家的悲傷。他看著河邊船上的人,開始想象自己的感受,甚至開始想象自己家裏女人的感受。“與不相關的人感同身受”也是壹種通過想象展開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我希望每個月都照耀著妳。"月光照在那麽多人容易迷路的地方,是我在乎的人給了我壹個位置,讓我不會迷路。“春江流,月江落,西沈。”正是因為月光照耀了那麽多地方,我的家鄉和我現在所在的地方才有了交集。月光無情?月色多情?沒人知道。但是對於人類來說,情感是維持生存的精神支柱。
說真的,我自己翻譯的對“抒情性”的理解是最深的,有些想法是自己產生的。不知道會不會有過度幻想的成分,先寫出來給人看。
經過“理”這壹節最後壹段的解釋,“情”的重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理”為“歌詞”提供了合理性。但同時也可以說,“抒情”是為“推理”服務的,更好地解釋情緒的存在是有意義的。而“寫風景”是最能表達感情和理智的基石。
“春潮在連海平,海上明月生。”全詩的感傷基調是在第壹副對聯中。從河到浪到海到月,又從月到浪,兩句話之間完成了壹個循環和轉折。“河繞芳甸轉”,轉的河就像我百感交集。“可憐樓上徘徊,應照留人妝鏡。玉門簾卷不起來,砧上反吹。”月光是壹樣的。它堅持照進我的樓裏,它讓我想起了遠方的戀人。我只是把妳推開,後退了壹點,然後才上前。
“我隨波逐流千裏,江邊無月之地!”第壹次看到這句話的時候沒什麽感覺,但是讀到“願月照妳”的時候,突然覺得月滿相思。月光灑在每壹條隨波逐流的河流上,我的心永遠跟著妳上船。妳行萬裏路,我心隨妳行萬裏路;妳走到哪條河,我就跟到哪條河。“月色照花木如霰,霜流空中,亭上白沙不見。”這些話是否可以理解為月光的明亮,意味著我對妳的思念和月光壹樣強烈??
“天空中孤獨的月亮輪。誰第壹次看到河邊的月亮?江月年初什麽時候拍的照片?”月亮好孤獨,好像我和月亮在壹條船上。“不知江月在等誰,卻見長江送水。”我不知道月亮在等誰。我只知道長江上的水壹直留著,而我在等的人,卻再也沒有帶著水回來。
“這個時候我們還不認識。”反正我知道我心裏的人和我現在看的是同壹個月亮。這和“天天想妳不見妳,* * *喝長江水”挺像的。“春江流盡,江水落月西落。”同樣的,雖然我現在不在家鄉,但是這壹輪照在我的月亮上,照在我的家鄉。都說“見物思人”,這裏卻是“見月思人”,“見月思鄉”。
“落月搖滿河樹”,樹影淩亂在河面上,思緒復雜到在心裏搖擺。
據說壹首好詩可以有多種理解方式。這壹次,我終於在讀完《春江花月夜》後,有了壹點更深的理解。
參考資料:
1.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材語文選修課中國古代詩文鑒賞
2.北京101中學何偉老師的語文課
3.《蔣勛說唐詩》第二章是江邊的壹個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