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姜康·史聖

姜康·史聖

1.基本含義

關於康乾盛世,壹直有爭議。壹方認為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輝煌,因為它把中國傳統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推向了壹個新的高峰。疆域的擴大、經濟的繁榮、人口的激增、手工業的發展是“康贛盛世”最顯著的特征。另壹方面,認為康幹時期的“思想活躍”、“文化繁榮”、“貿易繁榮”、“科技先進”未能達標,故非盛世:①在意識形態上,政府采取文化高壓政策,囚禁漢族知識分子,擴大文字獄,任意屠戮文人,將數百萬士子流放關外(寧古塔等著名流放地),嚴重制約了社會思想。(2)在文化方面,滿清統治者借修訂《四庫全書》之名,借機破壞和篡改了大量不符合統治階級觀念的書籍;(3)在外交方面,“貿易繁榮”自然不是;(4)在科技上,鄙視熱兵器和技術,“發達的技術”顯然不是。西方傳統歷史學家也提到過這種說法。也有學者指出了康乾時期的缺陷。比如馬克思曾說“壹個幾乎占人類三分之壹人口的大帝國,不顧現狀,安於現狀,人為地與世界隔絕,所以竭力用中國完美無缺的假象來欺騙自己。”

2.歷史評價

我們應該客觀地、實事求是地評價這壹時期的功過。“康乾盛世”是不完美的、平庸的盛世。首先,在中國歷史的縱向上,其盛世的規模只是量的增加而沒有質變;其次,從世界範圍來看,中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當時經濟生產總量仍高於西方,但生產技術相對落後)、文化、科技已落後於西方,這在文景之治、漢武之盛、貞觀之治、開元之盛(當時為世界之首)、仁宗之治、洪武之治、永樂之盛(當時為世界之首)都沒有出現。此外,興盛的清朝也存在諸多弊端:壹是為了限制土地兼並和商業資本的發展,恢復明末以來的農業生產,清政府采取了“重農抑商”的政策,導致明末強勁的資本主義發展勢頭被扼殺;第二,大興文字獄,消滅了壹大批士子,嚴重禁錮了民眾的思想,使得晚明盛世百家爭鳴,科技發展徹底消失。從此,中國進入了壹個毫無生氣、暗淡無光的時代,被歐洲人稱為“中國的中世紀”。當“康乾盛世”正在進行時,歐洲爆發了工業革命。但康乾時代的貢獻依然突出,如康熙年間統壹臺灣省,平定三藩,抗擊沙俄侵略,三征噶爾丹,建立多民族統壹國家,領土空前擴張。雍正時代廣泛實行“攤地入畝”的稅制,使經濟和人口迅速發展;此外,它還加強了國家對邊境地區的管理,促進了當地少數民族的經濟和文化發展。乾隆時期不斷改進完善各項制度,使國家富裕起來,開拓了新疆。此時清朝的疆域僅次於元朝,但實際有效控制面積卻超過了中國歷史上的任何時期。康幹經過壹百多年的發展,人口已超過3億,占當時世界人口的2/5,是明朝最大人口的2倍,比清初最低人口高5倍。“康乾盛世”的到來,與康雍乾三皇的個人素質有著不可忽視的關系。他們憑借自己的才能延緩了封建社會的衰落,卻改變不了自己衰落的命運。“康乾盛世”的興盛,可以說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最後壹絲曙光。

【編輯本段】②“抗幹史聖”的疆域

國家統壹了,社會才能穩定,人民才能安居樂業,這是盛世到來的基本條件,而“康乾盛世”之所以叫盛世,就是符合這個條件。在清朝,統壹問題,尤其是邊境少數民族地方政府與中原中央政府的關系,長期以來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和北方的遊牧民族壹樣,自從準格爾格爾丹統壹了沙漠西部,也就是在中亞建立了壹個相對統壹的政治組織,與中原抗衡。康熙有過不完整的、短暫的統壹,但很快就分裂了。乾隆二十四年(公元1759年),以統壹新疆為標誌,恢復前代疆域。這時,“抗幹史聖”達到了繁榮的頂峰。康乾盛世,中國總面積達13萬多平方公裏。當時成為世界上最遼闊的疆域,西跨青脊,西北跨巴爾喀什湖,北連西伯利亞,東北連外興安嶺及其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連臺灣省島及其附屬島嶼,南連曾母暗沙。學者王明勝在《平定準噶爾賦》中盛贊清廷:“天道神聖,六合和諧;中外有福,天下壹家。文學曲目緊缺,聲音在遠方教,是對這壹幕的致敬。然而,為了“鼎盛時期”,康雍工作了三代卻付出了壹定的代價。乾隆的“全能武功”也給國家造成了壹定的財政壓力。

【編輯此段】(3)康乾盛世時期的農業

清初100年間,農業生產的持續發展首先表現為大規模開墾荒地,擴大耕地面積。1661年(順治十八年),全國耕地面積526萬公頃;1722年(康熙六十壹年),突破了明代耕地的最高統計,達到8565438+10萬公頃;到1725年(雍正年),全國耕地面積為526萬公頃;農業種植方法的進步大大提高了糧食產量。廣東部分地區早稻收割後,插晚稻;晚稻收割後,再種油菜或紅薯,壹年三次。江西土壤薄,早稻收獲後不能繼續種晚稻,就種蕎麥,壹年收兩次。由於南方推廣復種,每年可增產糧食600多億斤。專門從事蔬菜生產的農民人數增加了。京郊菜農利用“火房”、“地窖”等設備,在冬季培育韭菜、黃瓜等新鮮蔬菜,拿到市場上銷售。乾隆年間,在河北省壹些沒有種植棉花的地區種植棉花。清朝初期,東南沿海各省都種植甘蔗。廣東有些地方種的甘蔗,往往是壹排幾千公頃,遠遠看去像蘆葦。人口大量增加的壹個重要原因是玉米、紅薯、土豆等美洲植物的普及。玉米、紅薯、土豆等農作物從明朝開始(由於地理發現)通過南陽從美洲輸入。明代徐光啟的《農政全書》詳細描述了紅薯的種植、儲藏和加工方法。談甘薯苗越冬、切莖分種、扡插、窖藏、幹藏技術,是第壹本系統介紹甘薯栽培方法的書。此後,朝學者陳士元著有《金薯傳》,記述了冷床育苗,包的《四術》記述了翻藤技術,甘薯種植技術也逐漸完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普及,養活了更多的人。

【編輯本段】(4)“抗幹盛世”的人口

人口的大規模增長是康乾時期被命名為盛世的主要原因。康熙年間,中國人口再次突破6543.8+億。乾隆五年查人口時,全國人口654.38+0.4億。到乾隆二十七年,已突破兩億,乾隆五十五年,突破三億。人口增長的原因有三:壹是明末引進的玉米、紅薯等高產作物的大規模種植,使糧食產量養活了大量人口。二是社會長期穩定,人民有時間休養生息;第三,“盛世,永不加稅”、“攤地成畝”等稅收政策的實施,使人們能夠肆無忌憚地繁衍後代。雖然清代人口繁盛是不爭的事實,但也客觀證明了清代康乾盛世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壹個高峰。然而,人口的增長並沒有跟上人口素質的提高。中國人在清朝的黑暗統治下逐漸失去活力,愚昧落後開始成為西方人看待中國人的代名詞。並且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人口壓力,饑民和難民現象開始頻繁增加。中國人口在工業化後期失去了增長空間,嚴重制約了工業化進程。

【編輯本段】(5)康乾盛世的手工業

明末清初,由於長期戰亂,手工業生產也遭到嚴重破壞。大約過了五六十年,手工業在康熙中期以後逐漸恢復和發展。絲織業在清代手工業中占有重要地位。當時江寧、蘇州、杭州、佛山、廣州的絲織業非常發達。盡管清朝統治者在江寧、蘇杭等地設置織造衙門,在壹定程度上阻礙了江南絲織業的正常發展,但清代民間絲織業發展迅速。比如江寧的織布機在幹晴的時候達到了三萬多臺,比過去有了很多提高。“緞織機100多種”,生產的絲綢產品暢銷全國。即使在偏遠的貴州,絲綢業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道光年間,貴州遵義絲綢“與武陵、在中州爭價”,吸引了秦、晉、閩、粵等地商人前來收購和販運。但總的來說,清代的絲織已經落後於明代。到了清代,江南壹些地區的棉業也日益發達。棉紡織工具有了顯著的改進。比如上海的紡腳車,可以是“壹手三紗,壹腳運輪子(名腳車),勞動強度大,靈敏度高”。織機也有壹些改進和創新。當時棉布的生產,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都比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上海的“索布,衣盡天下,梁家多由此起步”。蘇州的“伊美名牌”以“布之美,用戶爭市場”、“壹年淘汰幾百萬塊布”著稱。結果“十年間,富商四起,布匹遍天下”。“200年來,在滇南漠北,沒有壹個地方不美。”蘇布的《名四重奏》可見其廣泛的聲譽。無錫還盛產棉布。幹的時候號稱“布碼頭”,“被賈收藏,在淮、揚、高、包等地捆綁交易,壹年至少交易數千萬歲”。在清朝,江西省的景德鎮仍然是中國瓷器工業的最大中心。到了甘、賈,就不提官窯了。我只是說,“民窯兩三百個區域,年底面對面的工匠有幾十萬以上。”除了景德鎮,其他地方的瓷業也發展起來了。據統計,乾隆時期著名的陶瓷產地有40多個,遍布全國。如山東武清、織裏、臨清、宜興、江蘇德化、福建潮州、廣東等地的瓷窯規模較大,所產瓷器色彩艷麗,精美絕倫。臺灣省、福建省、廣東省和四川省的制糖業非常發達。康熙至乾隆、嘉慶年間,臺灣省甘蔗生產極為繁榮,年產“六十萬筐”和“壹百七十斤”蔗糖,銷往京津冀江浙壹帶,遠銷南方的呂宋和東方的日本。廣東的糖也到處販賣。此外,浙江、江西、江蘇等省的甘蔗種植和制糖業也日益發展。清代礦冶業也有了進壹步發展。雲南的銅礦,貴州的鉛礦,廣東、山西、河南、山東的鐵礦,開采規模都比較大。比如雲南的銅礦,甘、賈鼎盛時,全省有三百多家銅廠。其中有政府和商業企業開辦的大型工廠,也有小型私營工廠。“以前大廠七八萬人,小廠壹萬多人,全省工廠總數幾百萬,全省窮人都來工廠求食。”從1740(乾隆五年)到1811年(嘉慶十六年),雲南銅礦最高年產量達到1467萬斤。乾隆年間,貴州鉛礦的黑鉛年產量也達到14萬斤以上。廣東的冶鐵規模也很大。廣東佛山鎮的鐵制造業也很發達。有鑄鍋、炸鐵、制線、釘針、制針等行業,其中以鑄鍋最為著名。鑄鐵鍋不僅銷往全國各地,還大量出口國外。清初商業貿易十分繁榮,各種商品遠銷海內外,四方流通更加密切。比如河南和東北的棉花供應全國各地銷售,而棉花則返銷外省。廣東佛山鎮的各種鐵器銷往全國各地。當時有“佛山冶天下”的說法。其他的,如蘇州的絲綢和棉布,南京的綢緞,景德鎮的瓷器,廣東和臺灣省的糖,安徽,福建和湖南的茶葉,也銷往全國各地。特別是江南絲綢產品,清代比明代有更廣闊的國內外市場。比如南京生產的綢緞,幾乎銷往全國各地。當時中國手工業產值占世界工業和手工業產值的30%。棉花、桑樹等經濟作物只允許在“不能種糧食的地方”種植。糧食以外的作物都還被禁止,更不用說工商業了。清朝皇帝認為“在店鋪裏幹活的人越多,在田裏耕田種莊稼的人越少”,反復說“招商開廠是絕對不可行的”,“除了嚴禁,沒有第二種意見”(中國歷代君主都這麽認為,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

[編輯本段] (6)“抗幹史聖”的文化

清初士人不滿統治者的民族壓迫和專制統治,普遍存在反清廷的民族思想,部分人也有進步的民主思想。這壹時期的詩文作家以持這種觀念的明遺民為主體。黃宗羲、顧和王夫之是這壹時期最傑出的思想家和學者。他們的散文以深厚的功力,表現出強烈的民族思想和不同程度的民主思想,超越了晚明散文的成就,呈現出嶄新的面貌;他們的詩也有很高的品質。其他重要詩人有歸莊、杜軍、吳嘉吉、顏、錢承誌、屈大均和陳公寅。遺民詩的重要主題是反映民族矛盾,表達愛國思想;顏、錢承誌、吳佳冀反映了當時的社會和階級矛盾。在風格上,他們也各有特色。康熙年間後期,統治得到鞏固,大部分文士成長於清朝,人生經歷與明朝遺民不同。這壹時期的詩歌不再註重表現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而是致力於藝術技巧的追求。內容以抒情和描繪山水為主。著名詩人有史、、王士禎、朱彜尊、查、等。王世貞是神韻派的領軍人物。茶的詩精雕細刻,成就斐然。趙執信更註重反映現實。這壹時期的小說散發出獨特的光輝,這就是吳的《儒林外史》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儒林外史》充分揭露和諷刺了封建八股科舉制度對人才的摧殘。雖然用了誇張的手法,但體現了“諷刺人生是真實的”的深刻現實。其樸素的帶有幽默感的語言藝術也可以是“和諧的、悲愴的、諷刺的”,充滿了寓意。這是中國古代最有成就的諷刺小說。《紅樓夢》通過賈寶玉與林黛玉的愛情悲劇和賈府興衰的故事,反映了官僚地主生活的腐朽,表現了叛逆青年的民主思想與傳統意識形態的沖突,揭示了封建統治階級和封建社會的衰敗趨勢。通過對日常生活瑣事和人物內心世界的精細化描寫,塑造了壹大批具有深刻典型意義和鮮明個性的人物形象。細膩的描寫,濃郁的氛圍,優美的語言。它成為中國古典小說的高峰,在思想和藝術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國短篇古典筆記小說,如紀昀的《嶽薇草堂筆記》和袁枚的《新齊諧》,都不如以前的《聊齋誌異》成功。康乾時期,清朝統治者聚集眾多專家學者,編纂了《康熙字典》、《古今圖書集成》、《四庫全書》等大型文化典籍,成為中國寶貴的文化遺產。但是,清朝統治者毀書太多,是大罪。學術文化的衰落是康時期中國文化的壹個顯著趨勢。學術是任何時候客觀社會生活在精神領域的集中表現。與表面“繁榮”的社會局面不同,康乾時期的學術文化呈現出與盛世不相協調的壓抑氛圍。晚明發達的哲學似乎在壹夜之間消失了,傳統儒家的人文關懷也消失了。以考據史為特征的考據學的興起,推動了學術向枯燥的方向發展。考證對清代學術的敗壞,既說明它徹底斷送了古代哲學的發展,也說明它促使知識界徹底進入了“考古期”。清廷防民甚於防川,創造了數百種文字獄(連“清風明月”二字都能引出文字獄,但想象力十分豐富)。壹百多萬知識分子也遷移到了滿洲,進入了不毛之地。康乾對文人的極端破壞,如何才能不導致文化的衰落?於是,八股和考證才能興盛起來。

【編輯本段】(7)“康幹史聖”的官方管理

1.悲劇的根源

“盛世”表象下的危機,其實是壹個帶有悲劇色彩的時代。這種悲壯色彩從兩個方面可以看得很清楚:壹是18結束後,社會危機不斷爆發,壹度看似繁榮的清朝社會迅速陷入蕭條和冷落的“中衰”:民眾反抗不斷,自然災害頻發,官僚腐敗盛行,政府國庫空虛,財政困難。“國破民窮,漢奸日益猖獗,災難接連發生,士子師從他人。”第二,在中國傳統社會繁榮的表象下,中國落後於西方世界的發展水平已成定局,落後挨打的悲慘命運實際上最終鑄造在康乾盛世。清朝的興衰原因很多,但最直接的原因是關系到清朝社會發展前途命運的三個關鍵問題處理不好:壹是政治腐敗,二是制度落後,三是對外關系。

2.熱武器的發展

第壹階段是中國領先世界近千年(808-1525):808年,中國發明了火藥。904年,中國人鄭?#91;隨著火藥炸彈的發明,扔石頭的人從扔石頭變成了扔火藥炸彈,火藥首次用於戰爭,開創了熱武器時代。公元970年,中國人季風發明了噴射火器(綁有火藥筒的竹箭)。1000年,中國土著唐宓發明了火箭、火球和火薊等火器。1132年,中國人發明了火槍(竹制火槍,通過噴射火焰把人燒傷)。1259年,中國人發明了火槍(壹根粗竹筒發射彈丸)。1280年,中國人發明了火炮。1346年,英國人發明了發射石彈的火炮。1378年,德國人發明了發射鐵子彈的火炮。1410年,西班牙人發明了火繩槍。1525年,中國發明了發射爆炸彈的火炮,開啟了世界的新紀元,結束了中國的舊時代。中國發明了爆炸彈,但他們仍然熱衷於使用固體炸彈。第二階段是中國跟上世界的200年(1525-1715)。1525年,意大利人芬奇發明了火石槍(打火石點火)。從1525開始,西方槍械技術逐漸超越中國。但是從1525到1683年的158,中國的槍械技術還是可以和西方並駕齊驅的。但清政權在康熙二十二年(1683)穩定全國後,由於軍事威脅的消失,官方對火炮的重視程度越來越低。從康熙二十二年(1683)到康熙五十四年(1715),中國的槍械技術與西方大致相當。第三階段是中國衰落的百年(1715—1840)。康熙五十四年(1715),晉軍總連長金說,願意捐出22門新槍,分給各營操練。結果康熙皇帝實際上禁止地方官員自行開發制造。從此,中國的槍械技術停滯不前,不進則退,逐漸衰落。中國的槍械知識和技術開始失衡。康熙不願意發展火器的原因是怕傷了滿清和自己的面子。與漢族相比,騎馬和射箭曾經是滿族的優勢。為了保持這種優勢,我們應該怎麽做?我們不要玩火了。康熙說,做武直是“基於嫻熟的騎射和矯健的才華”(清聖祖實錄. 251)。也有人說,壹支“訓練有素”的軍隊“神清氣爽,善騎射”。在他看來,壹個好官最重要的能力不是指揮槍械,而是擅長騎射。這壹點表達得最清楚的是雍正,雍正五年他說:“滿洲重騎射,不準專管鳥槍和廢弓箭”(清稿. 139)。正是因為騎射是滿族人的優勢,體現了滿族人的臉面,康熙才不再發展火器。於是有學者開玩笑地說:“聽說麻子康壹天能射三百只兔子,借以誇耀自己的武功。也許把他放在壹個遊牧漁獵部落,真的是壹個好領導,壹個壹流的弓箭手。但如果放在壹個文明古國,顯然是遙不可及的。為了維持自己部落在弓箭方面的優勢,他特別害怕火器。由此,我只能認為他是壹個睿智的部落酋長,但在他那個時代,他是壹個當之無愧的棄子。”鴉片戰爭期間,英軍使用了壹種被稱為“彈片”的球形中空爆炸彈,彈內裝有小炮彈和火藥,炮彈落地前壹根導火索引爆了火藥,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時中國軍隊還在用實心圓炮彈,“厲害了,不知道怎麽做的”。後來林則徐雖然臨摹成功,但是很少。中國人在1670造了火炮,自己不知道,還要在1840復制給英國。道鹽之交,中國的槍技甚至比明末還要差。Magalny來中國的時候,為了給中國偉大的乾隆皇帝留下壹個好印象,他精心挑選了送給他的禮物,這些禮物也顯示了歐洲的科技優雅:軍艦模型、天體運動儀、玻璃燈、地球儀、赫歇爾望遠鏡、秒表、帕克透鏡、各種火炮、連發槍、步槍、特殊鋼制成的劍。面對當時西方最先進的技術。乾隆和他的祖先壹樣,都是為了自己的面子而戰。他邀請英國使者Magalny參觀花園,這對驕傲的英國人民是壹個打擊。在他的日記中,Magalny這樣描述他所看到的:“...有各種各樣的歐洲玩具;有極其精細的地球儀、太陽系、時鐘和音樂編鐘,我不禁百思不得其解。我們的天賦可能會相形見絀。”這壹意外發現讓馬加爾尼“不得不羞愧地掩面。”其實早在壹個月前,馬紮爾尼吹噓自己送給乾隆的禮物時,就有前來幫忙的官員向乾隆匯報:“景福宮裏的設備比這個國家制造的天球、大地還要細致。”於是,為了打擊英國人,證明清朝無所不在,乾隆下令將景福宮裏的西洋之物“在使臣到來之前送到熱河。”這些西方的東西都是早先葡萄牙、荷蘭、羅馬教皇“貢獻”出來的,留作各國來韓的盛況,降低了英夷的威望。很顯然,乾隆的目的達到了,他的臉是金的,雖然這個臉是其他西方國家賺來的。然而,馬戛爾尼很快從打擊中恢復過來,他需要重拾英國人民的尊嚴。於是,馬戛爾尼熱情邀請傅康安觀看英軍士兵的槍械演練。結果被傅康安傲慢地拒絕了:“妳看不看都行。我敢肯定這次槍械行動沒什麽不尋常的!”這個時候,清朝還可以傲慢地拒絕英國人訓練槍械的要求;47年過去了,鴉片戰爭再也無法被拒絕,因為它已經從看客變成了靶子。至於英國人送給乾隆的槍,是英國人自己拿回來的。67年後,英法聯軍攻入圓明園,驚訝地發現,英國人向中國“進貢”的槍支,在那裏依然完好無損。這麽多年過去了,清人連研究它們的興趣都沒有了,甚至都沒有使用過。子彈和炮彈不少。突然,英國人很高興他們在67年前把這些槍運回了他們的家鄉英國阿森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