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的詩歌永不消逝;
當所有的鳥兒都被烈日曬得頭暈目眩時,
隱藏在成蔭的森林裏,有壹種聲音。
漂浮在新割的草周圍的樹枝上,
那是果果的音樂!它先競爭。
沈湎於盛夏的奢華,它從未感覺到
妳自己的快樂漸漸消失,壹旦妳厭倦了歌唱,
他們舒適地棲息在宜人的草地上。
大地的歌聲永不停息;
在壹個孤獨的冬夜,當寒冷凝結
它很安靜,在壁爐上來回跳動。
蟋蟀的歌聲,在上升的暖氣中,
在困倦中,人們感覺到聲音。
就像壹只蚱蜢在長滿草的山上啁啾。
約翰·濟慈(1795-1821年),18年末傑出的英國詩人,也是浪漫派的代表詩人。《蛐蛐之樂》表現了蛐蛐在夏日宜人的草地上興奮、歡樂的強烈情感色彩,《蛐蛐之歌》則是指在寂寞寒冷的冬夜裏,蛐蛐發出的鳴叫聲,喚醒了正在家中酣睡的人們。這首詩構思巧妙,短小精悍,只描寫了蛞蝓和蟋蟀這兩種昆蟲的歌唱,沒有描寫地球上其他鳥類和昆蟲的歌唱。但它展現的卻是大自然壹年四季不斷“歌唱”的場景,贊美大自然循環往復、生生不息的永恒之美。從“大地的詩永不消逝”和“大地的詩永不停止”入手,指出詩的中心思想是“大地的詩永不消逝”。通過分別舉出《仲夏的流浪漢的音樂》和《冬天的流浪漢之歌》的例子,並巧妙地進行聯想,生動地表達了“大地的詩意永不消逝”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