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高分獎勵】初中語文課本語法修辭知識

【高分獎勵】初中語文課本語法修辭知識

1,隱喻和類比分析

(1)反映了事物之間的不同關系。

隱喻是對B的隱喻,兩者有相似之處,是壹種相似關系;打個比方,A和B差不多,兩者融為壹體,是壹種交融關系。

瞬間,東西長安街變成了壹片嘈雜的海洋。

【例2】青蛙唱情歌,給荷塘增添了壹道亮麗的風景。

例1把“喧鬧的大海”比作熙熙攘攘的“東西長安街”,有相似之處:例2把青蛙描寫成歌手,兩者融為壹體。所以例1是比喻,例2是比較。

(2)結構表達方式不同。

隱喻的本體和喻體互為主體,本體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喻體必須出現;類比本體與“擬體”成為統壹,本體必然出現,“擬體”不出現。

【例三】晨曦如壹片青綠色的水,流淌在元夜的盡頭。

【例4】晨曦流於元夜末。

例3中出現了喻體“壹片翡翠水”和比喻詞“意象”,例4中只出現了本體“黎明”和比喻詞“流”。所以例3是比喻,例4是對比。

(3)表達的效果不同。

隱喻重在用淺近的形象事物解釋深奧抽象的事物;比喻重在通過模擬來描述人或事物的行為狀態。例3和例4可以達到各自的表達效果。

2.轉喻與借代辨析

(1)相似性:都是以壹物代壹物,事物的本體並沒有出現。

【例1】夜,死壹般的寂靜!但黎明終究是不可抗拒的。

【例2】他端起茶杯,津津有味地喝了壹口龍井。

例1是壹個比喻,只出現了“夜”這個比喻。例2是借代,只出現了借代“龍井”。

(2)差異

轉喻的作用是“隱喻”,雖然也有替代作用,但在隱喻中總有代;轉喻的作用是“稱之為生成”,即直接調用借用體本體,這是不言而喻的。

(2)轉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似性,即要求喻體和本體在某些方面相似;轉喻的基礎是事物的相關性,即要求借體與本體有壹定的關系。

③轉喻可以變成明喻或暗喻,但轉喻不能。

【例3】橫掃壹切害蟲,所向披靡。

【例4】雷鋒說:“嫂子,妳別問了。我叫解放軍,住在中國。”

例3是比喻,“害蟲”是比喻。這句話可以改成壹個明喻:像害蟲壹樣掃除壹切敵人。例4是借代,用“解放軍”代替“解放軍裏的壹個兵”,是歷代借用的。

3.二元對立辨析

(1)對偶主要是從結構形式上,其基本特征是“對稱”,要求結構相稱,字數相等;對比在某種意義上,它的基本特征是“對立”,要求意義相反或相對,不考慮結構形式。

【例1】赤道弓能射虎,椰林匕首敢殺龍。

【例2】有人騎在人民頭上:“哎呀,我多偉大啊!”有的人彎腰為人民做牛做馬。

例1的結構是對稱的,字數相等,是對偶。例2含義相反,結構形式不對稱,是對比。

(2)對偶中的“對立”是形式上的對立,意義上的對比,是修辭中的雙重現象。

【例3】冷眼看著壹千根手指,我低頭做壹只心甘情願的牛。

敵人怕妳靜如利劍,人民信任妳穩如磐石。

4.平行性與二重性辨析

(1)排比是三個或三個以上的語言單位,對偶是兩個語言單位。排比要求結構相似,字數不嚴格,對偶性必須對稱。

但是看看那裏——到處都是樹和花,壹條街充滿了燈光,到處都是風...

上例中的破折號後,有壹個並列結構。如果改成“滿樹鮮花,壹街燈火”或者“壹街燈火,處處風聲”,就成了對偶。

(2)排比往往用同壹個詞作為相互的指稱,使排比相互聯系,給人以緊湊、密集之感;而典型對偶句中的上下連詞並不是重詞。

國家要獨立,民族要解放,人民要革命,已經成為不可阻擋的歷史潮流。

【例3】五嶺興波,烏蒙服泥丸。

例2是排比,“姚”是提醒;例3是dual,屬於典型的沒有重疊的對偶句。

(3)對偶性在平仄對仗方面有壹定的要求,而排比則沒有這樣的要求。

5.反問句與反問辨析

(1)反問句明確表示什麽是肯定或否定,反問句不表示什麽是肯定或否定。

(2)反問句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句末可以用問號或感嘆號;提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吸引註意力,啟發思維。句末只能用問號。

【例1】池中碧波蕩漾,鶯兒翩翩起舞。誰能說它不美?【例2】誰是最可愛的人?我們的軍人,我覺得他們是最可愛的人。

例1是壹個反問句,可以明確肯定“美”的含義。在句末,妳可以用問號或者感嘆號。例2是反問句,意思不明確,句末只能用問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