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筠(469 ~ 520)是梁南朝作家。字叔。吳興去世(今浙江安吉縣)。出身貧寒的他很有才華,受到沈約的賞識。他的詩中經常使用比喻,表達無能、憤怒、不公的感情,或歌頌為國家做出貢獻的軍人的英雄氣概,具有壹定的社會內容。書法自成體系,稱“吳君體”,開創壹代詩風。在文學上,他提倡“駢文”。他勤奮好學,才華橫溢,他的詩受到沈約的高度贊揚。梁武帝天監之初,為國君書。田健六年(507),建安王肖偉被引為檔案室。後來,他被任命為朝廷邀請。梁武帝因私撰《齊春秋》被革職。不久後,他奉命寫通史,還沒寫就去世了。
《梁書吳郡傳》說他“風格古雅”,在當時頗有影響,被稱為“吳郡體”。今天有140多首詩,大部分是朋友的回答和送別作品。音韻和諧,風格優美,屬於典型的齊梁風格;但語言清晰通順,典故恰當,堆砌無妨。吳軍善於描繪周圍的景物來渲染離別。如《送劉竹亭集》、《夕魚亭戲,幕雨□趣》。白雲來來去去,清風負壹方。在牛羊周圍徘徊,又黑又醜”,而山野在朦朧暮色中的景象,更是突出了離別的悲涼氣氛。再如“輕雲穿洞遠,細雨浴山衣”,“遼川晝暗,黃塵長震”,景物十分細致。吳筠十分註意向樂府民歌學習,創作了許多樂府古詩,如《行路難》、《胡裏無人走》、《參軍》等。辭藻雖華麗,卻不失蒼勁清新之味,多有鮑照之思。他的壹些五言詩,如“妳隨綠波,我隨清風”“折蓮縫為蓋,羽成絲”等,也富有民歌韻味。吳軍家境貧寒,壹生不驕不躁。在他的壹些作品中,他常常表現出壹個窮人的野心和骨氣。如《贈王桂陽》中“松樹長幾寸,敗於草。不見籠雲之心,方知其霜。用松樹來抒寫才子的委屈,這壹點和左思的《沈郁山溝底的松》和陶淵明的《東園裏的松》很像。再比如《梅花落去難》和《永別新林》,也含蓄地表達了有所作為的願望。此外,如《邊城四將》,歌頌了軍人“高啟入韓非,揮鞭而寫”的英雄氣概;永遠在我心裏》描寫的是人民家庭的思鄉之苦,內容具有現實性,在當時的詩歌中並不多見。
《與朱書》是壹篇山水散文。
[編輯此段]原文
風煙凈,天山* * *彩。從溪流中漂浮,任何東西。從阜陽到桐廬百裏,舉世無雙。
水青藍,千尺見底。妳可以和細石壹起遊泳,直視它們。若猛浪沖,箭多快。
近岸的高山上(現行新教材用“張”)寒樹出世,負勢相競,競高指峰。泉水搖滾,清脆;好鳥歌唱,它們押韻。蟬無止境,猿無止境。在天空中飛翔的人,看著山峰休息;管天下之事者,望谷忘叛。橫枝遮,白日猶昏;疏條相映,有時見陽光。
《朱》是宋的作品,名玉山,生平不詳,選自《文藝報》。這是吳軍寫給朱的壹封信的片段
音樂閱讀:/czyw/jszx/tbjxzy/kjzy/bx/200801/w 02008010951637 4246569 . MP3
[編輯此段]文本註釋
1選自《文藝匯萃》(中華書局,1982版)第7卷。吳郡(469-520),字叔。吳興去世(今浙江安吉縣)。南朝梁文學家和史學家。
2.全部:全部
3.網:筋疲力盡
4.***顏色:同色。
5.從溪中漂來,(坐船)隨波逐流。跟著,跟著,跟著。
6.至:至
7.徐:大概,就是大概數量的意思。
8.獨特:獨壹無二
9.淺藍色:帶藍色的白色。
10.快速流動的水。
11.直視:繼續看,沒有障礙。像壹條清澈透明的河。
12.非常箭:比箭多,比箭快。什麽:比更好。
13.如果:好像是
14.本:這是指飛奔的馬。
15.冷樹:讓人看到壹棵冷冷的樹,說明樹是綠的。
16.負勢上爭:(山)以山勢向上爭。負面:憑德。競爭:競爭
17.馮諼:高遠。這裏作為動詞使用,遠遠高於高度。
18.指向正上方。指:向上。
19.千峰:意為形成無數的山峰。
20.沖動:沖動
21.發出清脆的聲音。玲玲,擬聲詞,形容水下聲音的清澈。
22.向明:和而不同。
23.(yρng)韻:表示聲音和諧優美。旋律,鳥鳴。押韻,和諧的聲音。
24.千轉:長期連續通話。幾千意味著很多。轉,傳“嗬”,鳥叫。
25.無盡:意為“無盡”。與前壹句中的“不窮”相對。
26.風箏飛向天空:意思是鷹飛向天空。在這裏,這句話用來形容那些為了名利而爭名奪利的人。據古籍記載,風箏是壹種類似貓頭鷹的鳥。有人說它是壹種兇猛的鳥,形狀與鷹相似。犯罪,到。
27.看峰放松:在這裏看到峰,追逐名利的心就會平靜下來。休息:冷靜下來。
28.處理者:處理政府事務的人。經濟、計劃和管理。
29.忘掉山谷:當妳看到(這些美麗的)山谷時,妳會流連忘返。反:傳“還”回。偷看:看
30.橫截面陰影:有橫坡的樹在上面有陰影。柯,樹木的枝幹。封面:封面
31.白天依然昏黃:即使在白天,也是黑如黃昏。白天:白天。裘德:還是喜歡
32.疏條相見:疏枝相蓋。交叉:相互。
33.見:用“現在”見。
34.天:太陽,陽光。
[編輯本段]翻譯
風和煙都沒了,天空和遠山是壹個顏色。我乘著小船隨波逐流,時而向東,時而向西。從富陽縣到桐廬縣,大約有100裏的路程,奇特的景觀在世界上絕無僅有。
河流呈青綠色,深水清澈見底。魚和細石可以看得很清楚,沒有障礙。湍急的水比箭還快,洶湧的浪像奔騰的馬壹樣兇猛。
河兩岸的山上長滿了郁郁蔥蔥的高大樹木。視山勢而定,它們競相向上,仿佛在競相向高處、向遠方延伸。(它們)爭奇鬥艷,直指(天空),形成數百座山峰。彈簧沖向石頭,發出清脆的聲音;美麗的鳥兒彼此和諧歌唱,唱出和諧優美的聲音。蟬(在樹上)唱很久,猿(在山上)壹直唱。那些為名利而奮鬥的人,看到(這些壯麗的)山峰,就會平復名利之心;處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美麗的)山谷都會流連忘返。斜斜的樹枝蓋在上面,即使是白天,也像黃昏壹樣黑,茂密的樹枝相互掩映,有時還能看到太陽。
[編輯此段]贊賞
“山川之美,自古有之。”有那麽多美麗的山川,吸引了無數的詩人和詞人寫詩作曲,為今天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山水佳作。其中,南朝梁著名駢文作家吳筠的《與朱書》只用了144個字就生動地描繪了富春江畔的美景,被視為駢文佳作。背誦這篇文章,但景美、情美、言美、章美,這麽短的篇幅,給人壹種美感,令人驚嘆。全文既以人的情懷反映山川之美,又表達了對世俗官場和追逐名利者的鄙夷,含蓄地流露出愛美自然、隱退塵世的高潔智慧趣味。
第壹,意境美
文章開頭用簡單的筆觸,勾勒出富春江景觀的背景:陽光明媚,晴空萬裏,空氣清新,山巒青翠,概括出富陽至桐廬水上遊的整體印象:“奇山異水,天下無雙”。
第二段是“異水”。先抓住它的“淡綠色”的特點,寫出它晶瑩剔透的靜美:這水仿佛是透明的,壹眼就能看出來,連遊來遊去的魚和水底的細石都壹目了然。然後通過誇張的比喻,勾勒出其湍急猛浪的動態之美:此水有時湍急,壹瀉千裏,令人驚心動魄。這樣,靜中有動,動靜結合,展現出富春江水的綺麗之美和壯觀之美,凸顯了“不壹樣”二字。
第三段說“奇山”。首先,從形式的角度,寫山本身的奇特,在於“競負勢”和“爭高”。山本依舊,但在作者的筆下,似乎有著無窮無盡的奮發向上的活力。他們似乎脫離了地球,直奔天空。他們要往上走,就會變成“千峰萬壑”,山巒重疊。其次,從聲音的角度,寫出空山之奇,天籟之音。空谷深山,泉水叮咚,鳥鳴蟬鳴,猿啼不止。這些歡快的聲音匯聚成壹首生命的頌歌,把這個寂靜的山谷變成了壹個熱鬧、和諧、快樂、祥和的世界。大山裏蘊藏著這些生命,這些生命賦予了這座大山無限的活力。再次,從色彩的角度,寫山中的太陽奇觀。山外雖然風和日麗,但山內卻是另壹番景象。作者的筆觸由動轉靜,寫出了山谷中枝葉茂密,濃蔭遮蔽,白天只是“有時見太陽”的陰郁景象。在這壹段中,山的聲音的顏色與“怪”字密切相關。
作者抓住這山這水的特點,巧妙地將動與靜、聲與色、光與影結合起來,為讀者描繪了壹幅充滿生機的山水圖,讓讀者充分領略富春江兩岸的“山川之美”。
二、趣味之美
本文以寫景為主,很少有直接寫抒情記錄的語言。但優秀的文章,壹直都是講究場景共存的。從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和幾句關於印象的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作者高雅的情趣和高尚的情懷。我們可以從第壹句“從溪中漂來,什麽都行”中感受到壹種自由、自在、自在;從對風景的描寫中,我體會到了作者對自然和自由的熱愛,對生命力的贊美。更令人欽佩的是,作者在描寫山景時,插入了兩句感言:“逆天放風箏者,望峰而息心;管天下之事者,望谷忘叛。“這些感受不僅從側面烘托了險峰險谷的攝人心魄的魅力,也傳達了作者對名利的蔑視和對官場的厭倦。
經過深思熟慮,作者的意趣既不同於主動入世,也不同於被動隱居,是壹種對輕松自然的推崇,對自由和諧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禮贊。它比前者少了些嚴肅,多了些瀟灑,比後者少了些悲觀,多了些開朗,所以它的心態更普通,更容易讓人接受,感到親切。
第三,語言優美
駢文是壹種講究形式的文體。作者吳筠是南朝著名的駢文作家。他的代表作《與朱的壹封信》自然保持了駢文的特點。文章基本遵循駢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句和六句,並在文章的後半部分使用了大量的對偶句,如“春巖,發出冷冽的聲響;好鳥相鳴,合韻”“蟬不絕,猿不絕。”這樣就達到了句式整齊、音韻和諧、思想對比、相映成趣的表達效果,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
但本文不同於當時壹般的駢文,在壹定程度上打破了駢文形式的束縛,體現了有價值的突破和創新。第壹,四句六句中的那句“逆天放風箏者,望峰安歇心;五字和四字交替使用的句式,避免了刻板駢文的弊端,使語言顯得活潑灑脫;其次,文章前半部分幾乎沒有對偶性,和壹般散文(尤其是第壹節)沒什麽區別,後半部分基本都是整齊的對偶句,語言靈活有節奏。第三,文章沒有像普通駢文那樣堆砌典故,甚至刻意用冷詞寫山水,力求準確傳神,使文章語言顯得清新自然、生動流暢,在當時的主流駢文中鶴立雞群。
第四,結構美觀
朱與的書雖然篇幅很短,卻也很有章法。
文章第壹段以“奇山怪水,天下無雙”壹詞引領全篇,第二、三段分為“奇水”和“奇山”兩個方面,圍繞“無雙”二字展開描寫,結構輪廓清晰,脈絡分明。
景物描寫的順序是先“水”後“山”,由近及遠,層層鋪開,符合“自溪漂流”的觀賞習慣,條理分明。
在山水描寫的重點上,全文細節“山”,略寫“水”;寫“水”的部分,細節寫靜態,略寫動態;寫“山”的部分,詳細寫動態部分,略寫靜態部分。這樣既突出了景物的主要特征,又顯得細致得體。
和朱壹起讀這本書,就像讀壹首好詩,因為它不僅有用詞雋永、音節和諧的詩意語言,而且充滿了清新淡雅的詩意;讀《與朱的書》就像在欣賞壹幅風景,因為它有著與眾不同的風景,更為清澈灑脫。總之,這篇文章風景優美,文字優美,能給我們以美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愉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