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平泉縣歷史

平泉縣歷史

1.平泉縣的由來與歷史第七章《熱河地方誌》中說:平泉縣之所以叫平泉,是因為縣內大街小巷都有水泉,冬季寒冷,故縣名叫平泉。(中國地名詞源詞典)

歷史沿革:春秋時期為東湖、山戎之地。戰國時期,是燕國之地。秦魏,東胡,後來並入匈奴。因其在漢初,後入五環。北魏位於吳恙縣、建德縣、潁州縣、平崗縣、濟陽縣。隋是遼西的郡地,西部邊境是庫莫西。唐朝是Xi的壹個地方,它屬於饒樂總督辦公室。遼、金為澤州神山等郡。明朝是徽州、扶余等地的衛戍之地,後廢入諾音衛。清朝初期,這裏是喀喇沁的遊牧之地。雍正七年(1729),設置巴溝直隸廳。乾隆四十三年(1778),巴溝直隸廳改為平泉州,隸屬承德府。1913年改州為縣,平泉為城中名縣,屬熱河特區,府、州、縣均在今平泉鎮。1928屬於熱河省。1931年屬於滿洲熱河省。1938-1945期間,建立了成(德)、興(龍)、平(泉)等抗日民主聯合縣。平泉縣於1945年9月恢復,屬熱河省。1956 1劃歸河北省承德地區,1960更名為承德市。1961 5月收歸承德地區(1970改地區)。國務院1993年6月19批準撤銷承德地區,該縣劃歸承德市管轄。

2.平泉的名人故事或歷史故事。歷史淵源/平泉的傳說。

平泉縣程潔街中心有壹口天然泉水,大約有兩英尺見方,八英尺深。春光明媚,魚兒嬉戲。水泉四周用石條圍起來,用石柵欄圍起來,用石碑雕刻而成,是平泉八景之壹。周圍的居民曾經喝過這個泉水。康熙十六年北巡,看到泉水從地下噴湧而出,十分壯觀。他隨口稱贊了壹句“聖地平泉”,皇帝的話實際上讓“平泉”成為了後來行政制度的名稱。

傳奇內容/平泉傳奇

清初平泉街不叫平泉,叫巴溝,居民不多。在巴溝村的中心,平地上有壹口泉水,長十尺,深壹尺。泉水清澈,又甜又苦。同時,十幾個泉水常年湧出,冬天也不結冰。人家是吃水來這裏挑的。康幹年間,關內普通百姓口外謀生的禁令逐漸放開,稱為“屯田謀生”。此外,山海關發生饑荒,山東、山西、河北等地的失業貧民來到這裏謀生,逐漸定居下來。有些人務農,有些人經商。巴溝人口逐漸增多。乾隆年間,巴溝街達數百戶。

有壹年,兩個人不知從哪裏冒出來,在離泉不遠的地方開了壹家鐵鋪,賣壹些犁頭、鋤頭、鐮刀之類的農具,還有鍋、勺、刀、鏟之類的生活用品。兩個人都又高又胖,壹個胖到眼睛都瞇在臉上,壹個胖到下巴下面托著壹個圓圓的沈甸甸的下巴。他們整天都在笑,從不不開心。不管遇到誰,都是壹樣的。所以人們願意從他們那裏買東西,他們很會做生意,賣什麽都賺錢,他們很快就發了大財。後來很多人來巴溝做生意。綢緞店、米店、點心店、錢莊、五行八廠,壹應俱全,現代商業發展迅速

這時,奇怪的事情發生了。開鐵器店的兩個人進了很多大鐵鍋放在店裏,但兩個人都不買也不賣。如果他真的想買,他會要價很高。還有人想高價買。因為害怕被買走,他們在每個罐子的底部都鑿了洞。這次沒人買。人們說這次鐵鋪運氣不好,所以砸碎了許多鐵鍋。但是這兩個鐵鋪老板還是整天樂呵呵的。乾隆四十八年,巴溝堂改為平泉,平泉街越來越繁華。但是街道中央有這麽大的彈簧,真的不方便,也不好看。於是大家商量著籌點錢修修泉水,錢籌到了。泥瓦匠和石匠被邀請去挖泉水,在泉水周圍建石頭,並在上面建壹個亭子。工程剛開始的時候,我們要先控制泉水,但是挖了以後,泉水更旺了,堵不住了。擋在這裏,水從那裏出來,擋在那裏,誰從這裏出來。有人建議把壹個大鍋扣在泉水上,這樣水就不會流出來了。於是,我們把棉花放在泉水裏,然後用找到的大鍋扣住泉水,這樣水就不會流了。但是春天沒有水,大家都有困難。這時壹個白胡子老頭走過來,問大家都在幹什麽。大家都跟他說修泉難,堵泉眼難。他說:“如果妳用壹個有底的罐子扣住泉眼,在上面蓋壹座廟,噴湧的泉水就會變成涓涓細流。”老人說完就走了。去哪裏找暴露的大鍋?有人想到鐵鋪裏那些露在外面的大鍋,於是大家把鐵鋪裏的十幾個露在外面的大鍋全買了下來,剛好扣了十幾個彈簧。果然,泉水灌滿了壺,然後從壺底的洞裏流出來,水就小多了。鐵鋪的兩個掌櫃來到這裏,都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後合,卻笑得停不下來。兩個人都暈了過去,大家急忙把他們擡回店裏,他們卻在笑,閉上眼睛再也沒醒過來,笑死了。

人們將它們埋葬後,在覆蓋有平底大鍋的泉眼上放上石頭,建造了壹個方形的水泉,並在上面建了壹座孔廟。泉水從殿下的裂縫中溢出,然後被石柵欄和亭臺樓閣包圍。平泉街上出現了壹股美麗清新的水泉。方便取水和行人。幾經改造,平泉變成了現在的樣子。後來又說平泉街商業發達,街中心有泉,是因為何二仙在這裏開了壹家鐵鋪。

3.關於平泉的故事,遠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裏與天抗爭,生活勞作。大量的文人文物告訴世人平泉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壹。據考證,歷代英雄在此留下了許多典故,如春秋戰國時的“老馬識路”,漢末三國時的“望梅止渴”。公元436年,北魏在此設縣。隋唐時期,先後定名為禹州、澤州、神山縣、平泉州。唐朝曾屬安祿山管轄,歷史上有盧龍節。遼金時期是平泉最活躍的歷史時期,契丹人在此翻越長城、黃河,問鼎中原。從此,整個民族的風俗文化都融入了中華文化的汪洋大海。自清朝以來,崛起於白山黑水的天之驕子,就把這條連接沈陽故宮和北京故宮的通道視為神化的禦道。駐守承德避暑山莊的康熙帝,經常經過八重山川巡遊到平泉,所以稱平泉鎮為“巴溝”,有史以來就是重要的商品集散地。

4.關於承德的歷史,承德的歷史!!

承德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居住。

秦漢以來,中央政府在承德設置郡、州、州、縣等行政機構。

清雍正元年設熱河殿,乾隆四十三年改承德府,嘉慶十五年設熱河。

辛亥革命後,廢除官制,建立熱河特區。

民國十七年(1928),建都為熱河省省會。

1933年,承德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偽滿洲國特別行政區成立。

1945解放了。

1946我軍戰略轉移,被民族黨占領。

1948年承德再次解放,屬熱河省管轄,為熱河省省會。

1955撤銷熱河省建制,1956承德市劃歸河北省。同年9月,改為承德特區。

1956 165438+10月,興隆縣鷹手營子、壽王墳劃歸承德市管轄,成立鷹手營子礦區。

1958承德縣撤銷,並入承德市。

1960 3月15,承德市合並,合並後承德市轄市區、下半城區、隆化縣、圍場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青龍縣、平泉縣。

1961年5月,承德分為州、市。劃分後承德分為崔橋區、紅橋區、雙塔山區、紅石巒工委、雙峰寺工委。

1965年2月,鷹手營子、壽王墳、馬尖子重新劃歸承德市,重新建立鷹手營子礦區。

1984 1月,承德市改為省轄市,轄雙橋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和承德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

7月1993,1,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的管理體制,轄八縣三區。

承德,原名熱河,歷史悠久,多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據考證,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戰國時期,燕國在這壹帶設置了縣級地方,秦以後的歷代王朝也都設置了縣級地方。秦漢至元明時期,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在此遊牧。直到清朝初年,承德城還是壹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河營。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在此建避暑山莊,雍正元年(1723)設熱河殿,十壹年(1733)改稱承德府。這就是承德這個名字的由來。從那以後,承德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燈比以前多的城市。但從鹹豐即位(1851年)到* * *,承德逐漸衰落,處處荒涼。辛亥革命後,廢除官制,建立熱河特區。熱河省成立於1929年,承德是熱河的首府。新中國成立後,承德從衰落到重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與承德地區合並。

承德歷史文化

?/sjzhaoshangyz/200508/20050800288560

承德市的歷史狀況

5.為什麽說平泉是契丹的祖源?根據包括舒威在內的史料,契丹是鮮卑的後裔,最早居住在遼河上遊,平泉是遼河最初的源頭所在地。同時,平泉考古發掘出不少契丹人的墓葬和生活遺跡,所以平泉自稱“契丹的祖源”。

平泉縣位於河北省東北部。是遼寧、內蒙古、河北三省交界處,東與遼寧省淩源市接壤,北與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寧城縣接壤。

早在史前,我們的祖先就與天為敵,在這裏生活。大量的文人文物告訴世人平泉的悠久歷史,是中華民族紅山文化的發祥地之壹。

據考證,歷代英雄在此留下了許多典故,如春秋戰國時的“老馬識路”,漢末三國時的“望梅止渴”。公元436年,北魏在此設縣。隋唐時期,先後定名為禹州、澤州、神山縣、平泉州。唐朝曾屬安祿山管轄,歷史上有盧龍節。

遼金時期是平泉最活躍的歷史時期。平泉繭山老哈河壹帶是契丹的發祥地。大量遼金時期的器物出土,遼代長公主墓發掘。契丹人在這裏越過長城、黃河,奪得中原。從此,整個民族的風俗文化都融入了中華文化的汪洋大海。

擴展數據

《舒威》有壹個非常明顯的特點,這也是它的重要性,即它是中國封建社會“正史”中第壹部專門論述少數民族政權史的著作。以前有壹種說法,中國的古代史書中記載了漢族的歷史。其實這種觀點並不是很恰當。

從《史記》、《漢書》開始,歷代“正史”中就有專門記載少數民族歷史的文章。十六國時期,有很多專門記述各割據政權歷史的書籍,可惜大部分都失傳了。

《舒威》記載了四世紀末至六世紀中葉(即北魏道武帝至東魏孝景帝)中國北方鮮卑族拓跋部的歷史,涉及其發展繁榮、統壹北方、實現封建化的過程以及北魏與東魏、南宋、齊梁關系的歷史。

舒威·姬旭還將拓跋家的歷史追溯到20多代人之前。雖然不完全相信,但大致闡述了拓跋家的歷史淵源。因此,研究《魏書》,對於認識我國歷史是由多民族共同創造的這壹客觀事實,無疑會有所裨益。

《舒威》的另壹個特點是作者反映時代特征的意識。除了其傳記比《宋書》更突出之外,值得註意的是其野心。舒威有兩項新記錄:官方記錄和舊記錄的解釋。魏收在前十記中說,這兩篇記載的內容是“魏之急”和“今之重”。

《正史》先記載官制,後記載姓氏氏族,記載鮮卑氏族的名稱及其改姓、官制、制度的變化,為研究拓跋部的發展擴張及其漢化提供了完整的資料,是反映北魏封建化和門閥統治的重要文獻。《釋老誌》記載了佛教和道教,主要是佛教。

它描述了佛教在中國傳播的過程,詳細記錄了它在北魏的興衰歷史。重姓崇佛是當時的社會風尚和歷史特點。這部編年史由舒威首創,是第壹部記載佛教、道教傳播與變遷,特別是佛教發展的史書,可視為中國佛教簡史。舒威在歷史上的貢獻是他第壹次專門寫了壹篇文章來記錄宗教。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舒威

6.關於承德的歷史,承德的歷史!!承德歷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原始人居住。

秦漢以來,中央政府在承德設置郡、州、州、縣等行政機構。清雍正元年設熱河殿,乾隆四十三年改承德府,嘉慶十五年設熱河。

辛亥革命後,廢除官制,建立熱河特區。民國十七年(1928),建都為熱河省省會。

1933年,承德被日本侵略者占領,偽滿洲國特別行政區成立。1945解放了。

1946我軍戰略轉移,被民族黨占領。1948年承德再次解放,屬熱河省管轄,為熱河省省會。

1955撤銷熱河省建制,1956承德市劃歸河北省。同年9月,改為承德特區。1956 165438+10月,興隆縣鷹手營子、壽王墳劃歸承德市管轄,成立鷹手營子礦區。

1958承德縣撤銷,並入承德市。1960 3月15,承德市合並,合並後承德市轄市區、下半城區、隆化縣、圍場縣、豐寧縣、灤平縣、興隆縣、青龍縣、平泉縣。

1961年5月,承德分為州、市。劃分後承德分為崔橋區、紅橋區、雙塔山區、紅石巒工委、雙峰寺工委。1965年2月,鷹手營子、壽王墳、馬尖子重新劃歸承德市,重新建立鷹手營子礦區。

1984 1月,承德市改為省轄市,轄雙橋區、雙灤區、鷹手營子礦區和承德縣。青龍縣劃歸秦皇島。

7月1993,1,地市合並,實行市管縣的管理體制,轄八縣三區。承德,原名熱河,歷史悠久,多民族歷史文化內涵豐富。

據考證,早在中原龍山文化時期,這裏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戰國時期,燕國在這壹帶設置了縣級地方,秦以後的歷代王朝也都設置了縣級地方。

秦漢至元明時期,匈奴、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數民族曾在此遊牧。直到清朝初年,承德城還是壹個只有幾十戶人家的小村莊,叫上河營。

康熙四十二年(1703),清廷在此建避暑山莊,雍正元年(1723)設熱河殿,十壹年(1733)改稱承德府。這就是“承德”這個名字的由來。

從那以後,承德逐漸發展成為壹個燈比以前多的城市。但從鹹豐即位(1851年)到* * *,承德逐漸衰落,處處荒涼。

辛亥革命後,廢除官制,建立熱河特區。熱河省成立於1929年,承德是熱河的首府。

新中國成立後,承德從衰落到重生。1993年7月原承德市與承德地區合並。

承德城市歷史文化?/sjzhaoshangyz/200508/20050800288560承德市歷史情況。

7.霍小林的歷史原型霍小林的歷史原型是孫。霍小林出自電視劇《勇敢的心》。

孫(1893—1935),熱河興隆人,自幼習武,崇尚忠義,性格直爽,敢於扶弱抑強。九壹八事變後,孫積極開展抗日救亡活動。

熱河失陷後,孫於1933年2月12日宣布人民軍成立,並出任軍長。到1934年4月,團隊發展到5000多人。1934年5月,孫將人民軍改名為抗日救世軍。經過整編,抗日救世軍以兵團為單位,分散活動在青龍、興隆、承德、平泉、遷安、遵化等縣,不斷打擊日偽軍。後來日偽軍大規模圍攻抗日救世軍,給抗日救世軍造成重大傷亡。

1935年5月,腿部受傷的孫被迫率隊入關解決軍需問題。後來,孫發現了日軍的意圖。為了不給入侵者占領華北的借口,他決定想辦法突圍,回到長城以北的山區。沒想到還沒沖出去,就被日本關東軍集結的壹萬多武裝圍困,被迫堅守遵化茅山。日軍用飛機和大炮轟炸抗日救世軍的陣地。5月24日,孫在指揮少數部隊掩護主力向熱河方向突圍時英勇犧牲,時年42歲。

2004年9月1日,被列入民政部公布的第壹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