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琪鄉是宋元時期舟山(當時叫郭昶縣)所轄的四個鄉鎮之壹。因秦代安其生來此隱居煉丹而得名。其土地在普陀區的劉恒、朱家尖島、桃花、普陀山周圍,轄三山裏、桃花、馬琴、扶桑村。
這壹時期,郭昶縣的歷史名人很多,但關於安琪鄉的史料卻很少。元代中期,學者盛寫道:“美婦留丹紅如橘,平西寄棗大過瓜。金仙對面無言,幽巖春色滿小白花。”普陀的這些小島更是壹個謎。其實這裏也有人間悲歡,也有島內子弟中有影響力的人物。宋元時期的高僧雲秀就是其中之壹。
家居昌國安七巷
元朝太定元年(1324)八月二十二日,明州天通寺83歲的方丈突然圓寂。天通寺是當時世界上最好的寺院之壹,朝野哀悼高僧之死。他的弟子整理出版了壹本書《雲外修禪師語錄》,稱他為“壹個優秀的道德人”。
據書記載,高僧蘇姓李,生於南宋淳祐二年(1242)。天生刀傷少,精瘦。“他18歲出家。出家後,他的名字是雲秀,他的綽號是閆芳。
書中保存了雲秀的100多首詩,非常難得。其中壹首紀念他父親的詩表明他是郭昶縣安琪鎮人。
在這首詩之前,雲秀有壹篇很長的序言,說:“我住在南海,安琪先生在那裏煉丹。家鄉呼喚和平。在我十歲的時候,父親帶我到我的家鄉山上,告訴我:我死了就要葬在這裏。當妳在南水的時候,妳面對著這裏,這可以為妳遮陰。父親去世的那天,他按照遺言下葬了。家傳廢後,他出家為僧。他生病了,很困難,但幸運的是他沒有死。我現在62歲了。雖然我對佛教壹無所知,但我大致知道善惡的因果,也不至於落入傻數,這是我父親的遺言。今作詩壹首,以代替墓誌銘雲。”
詩中只有四行:“萬重山裹父墳,以為歲月深,草木昏。”山外潮歸南水,遺言千古孫。"
雲秀的詩寫於1303,700年後,依然有著濃濃的人情味。詩中稱其父為“爹”,早晚兩潮稱“南水”,至今仍可視為舟山人的口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