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著東西表達自己的意願
從表面上看,這類詠物詩似乎寫的是具體的意象。如果妳仔細品味它們,妳會發現作者運用象征手法,通過書寫具體的“物”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渴望和抱負。
我們先來看看白居易的《白雲春》:
白雲峰頂上的白雲,白雲自由地蔓延,泉水平靜地流動。
白雲泉啊,妳為什麽匆匆下山,到原來世界上許多事物的波濤上。
這首詩的抒情主人公是壹個思想冷漠,精神無憂,渴望擺脫世俗,有出世隱退想法的官員。用象征手法來描繪景物,抒發抱負,用雲水的悠然自然來比喻心靈的寧靜和心境的閑適,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風浪來象征社會風浪,寓意淺深,趣味盎然。
再來看看南宋著名愛國詩人於謙。
只有經過千萬錘的敲擊才能從深山中提取出來,它把燃燒的火的燃燒當成了壹件很平常的事情。
不要怕被砸成碎片,把純真留在人間。
這首詩乍壹看,描述了石灰從開采、冶煉到被利用的全過程。仔細體會,詩裏的每壹句話,不僅僅是在說“物(石灰)”,更是在說人。作家本人並不懼怕“粉碎”、“用火焚燒”甚至“粉身碎骨”的大無畏革命英雄主義。詩中流露出來的浩然正氣和英雄情懷,激勵和鼓舞了許多後人,為真理和正義的事業而奮鬥。
再來看看清代揚州八怪之壹鄭板橋的竹石:
竹子壹點也不放松,它的根牢牢地嵌在巖石縫裏。
千錘百煉,東南風西北風。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壹個自豪而不屈的朱槿形象浮現在我們的腦海中。站在樹根上破山石,堅持青山在,站著挺自然。這壹對錚錚傲骨正是詩人所追求和向往的。他的堅定意誌、頑強精神和不向惡勢力屈服的氣節,通過這首詩表現得淋漓盡致。
歌頌事物,抒發感情
在描寫事物的詩歌中,描寫事物、抒發感情的詩歌比比皆是。這類詩歌與表達意誌的詩歌有許多相似之處,但其所表達的情感相對短暫,與“物”所處的特定環境和作者當時的個人處境關系更為密切。
像初唐詩人余士南,曾經寫過壹首關於蟬(蟬)的詩:
蟬像帽子上的流蘇壹樣低垂,觸角吮吸著清澈的甘露,聲音從直直的舒朗樹的枝椏間傳播開來。
蟬離蟬遠是因為蟬在高樹上,不靠秋風。
這首詩的前兩句描述了蟬的外貌和性情,後兩句揭示了蟬傳播之遠的原因。這裏蟬的“掛”有點像古代的官帽,實際上指的是作者本人,而“飲清露”則象征著作者像蟬壹樣清廉。“不由秋風”說明他自以為名聲好,人盡皆知,不是因為地位高,權力大,而是因為“道德高”。詩中透露出作者對自己才華和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有幾分沾沾自喜。
而同樣是吟誦蟬鳴,李商隱的感受卻與余士南(蟬鳴)大相徑庭:
純潔的心因此而饑餓,妳整夜徒勞地歌唱。哦,這最後破碎的吸氣,在綠色的冷漠的樹木中!。
是的,我像壹塊浮木,我讓我的花園長滿了雜草。我感謝妳真誠的建議,像妳壹樣過純潔的生活。
生於晚唐的李商隱壹直處於“黨與牛莉之爭”的漩渦之中,總是失意,常常處於壹種悲傷、苦悶的情緒之中。這首詩,自嘲,蟬因為高在樹梢,只能吸風飲露,再大聲也沒用,浪費精力,本身不也壹樣嗎?因為我太清高,不跟風。即使我壹直寫詩,也不知道該怎麽辦,甚至才華橫溢。好難過!詩人的悲憤,才華的匱乏,在這裏得到了充分的展現。
與何的《》相比,李商隱的《柳》表達了作者壯誌難酬、命途多舛的悲涼心態:
曾經追逐東風,如同宴席上的舞者翩翩起舞,那是春天裏的繁花似錦,人們在樂遊園景區遊玩。
怎麽走到深秋時節,已是夕陽偏下,秋蟬哀歌壹幕。
前兩句,春柳追東風,在熱鬧樂遊園的舞宴上,與舞人們在繽紛的春日共舞。後兩句寫的是秋天的柳樹,清秋的夕陽,秋蟬的哀號。多麽蕭條和荒涼。《春柳》的繁榮反映了《秋柳》的衰落,表現了作者對《秋柳》的哀嘆和自己的人生經歷。
還有曾鞏的《柳永》:
亂尚未黃,倚東風狂。
不知天地有無霜。
事實上,試圖揭露和諷刺這種情況的小人很猖獗,警告他們不會有好下場。
用事物比喻人類
這類詩所描寫或吟誦的“物”,與某壹類型或某壹群體的“物”相似,而不僅僅指向作者本人。北宋宰相李綱寫的《病牛》就是典型的壹首:
種地千畝千箱,累死誰就傷誰。
但眾生欲飽,何苦臥於陽光之下?
“耕壹千畝”和“精疲力盡”表現了牛的辛苦,“實千箱”突出了牛勞動的豐碩成果和對人類的貢獻。然而,盡管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牛依然無怨無悔地努力著:只要世間眾生都能吃飽,何必在乎自己年老體弱多病呢?作者的小詩既是對病牛的崇敬和贊美,也是對像老牛壹樣勤勞樸實無私的勞動人民的謳歌和贊美。
解釋事物和推理
這類詩的主要特點是通過具體的形象來說明壹些“事”,即通過壹個具體事物的“理”來引申普遍真理。在理學盛行的宋代,大多數人都寫這種類型的詩。
比如北宋著名文學家、詩人蘇軾的《琴詩》,就是最好的例子。詩中寫道:
如果琴弦上有琴,為什麽不在盒子裏響呢?
如果聲音在手指上,為什麽不在手指上聽呢?
這首詩表面上是探討琴聲的起源,但實際上作者想通過這首詩揭示文藝作品創作的真相,即在文藝作品的創作中,材料和技巧同等重要,兩者缺壹不可。就像彈鋼琴壹樣,只有把“琴(料)”和“指(技)”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產生優美的鋼琴聲(優秀的文學作品)。
壹首好的詠物詩,總是以其生動的形象和強烈的美感吸引著讀者,並自覺不自覺地通過所歌頌的東西,或揭示作者的生活態度,或寄托美好的理想,或暗示人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