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蘇軾題西林壁
從山峰和山谷的正面和側面,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去看廬山,廬山呈現出各種不同的面貌。
我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因為我在廬山。
從正面和側面看,廬山山巒起伏,群峰聳立,遠看、近看、高看、低看都不壹樣。之所以說不出廬山真面目,是因為我在廬山。
擴展信息“我不知道廬山真面目,只在此山中”是壹段即興推理,說的是去山上旅遊的經歷。我們之所以認不出廬山的真面目,是因為我們身處廬山的中部,視野被廬山的峰巒峽谷所限制。我們看到的只是壹峰壹嶺壹丘壹谷,只是局部的,必然是片面的。這兩句話妙不可言,整個意境展露無遺,給讀者提供了壹個回憶經歷、馳騁想象的空間。
不只是遊山玩水才會有這種理性的認識。這是妳在遊山的時候看到的,觀察世間事物也往往如此。這兩首詩內涵豐富,啟迪人們理解壹種為人處世的哲學——由於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理解難免片面;要了解事情的真相和全貌,就必須超越狹隘的範圍,擺脫主觀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