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天江南田野水邊的景色:剛下了壹會兒雨,天暖,微風習習,溪水英英;河岸上,草青花紅,柳蔭密;渲染出明亮溫暖的氛圍;同時描繪了孩童放牛、牛群吃草的動態畫面,營造出無限生機的意境。全詩視覺寫意,設色粗放,淋漓盡致;人物特寫,輪廓細致,細致入微。詩歌洋溢著古典的沈靜和純粹。
這首詩的語言很容易理解。第壹句寫的很簡單,“謎壹樣的刮風下雨的時候”,指出壹個晴天。初晴下雨的日子,陽光明媚,風平浪靜,地上的積水正在被太陽蒸發,被風吹幹。下雨放晴是農業生產的好時機。整句話說明自然不是死的,而是流動的。“草長滿花,堤滿水。”這麽好的氣候,小溪裏灌滿了雨水,水面和堤壩齊平。
在這種情況下使用“滿”這個詞是恰當的,也是常見的;用“人”這個詞來形容堤岸上繁花似錦的花草並不奇怪,但在這裏用“人”做動詞,就顯得生動有趣,仿佛青草有意識地裝飾了堤岸。這樣的“花堤”是放牛的好地方。
於是,詩人的眼睛發現“少年睡在柳蔭下”,少年在柳蔭下睡得很香。在這首詩的節奏中,第三句是壹個挫折。前兩句講的是自然風光,充滿生機和動態。說到最有生命力的人(活潑可愛的孩子),都是呼呼大睡,壹動不動。
詩歌輕快的節奏似乎在這裏停了下來,慢了下來。但是,感情上的挫折就是引入第四句話,“壹頭牛吃了柳蔭Xi。”男孩的牛在哪裏?吃著吃著,奶牛已經搬到了柳蔭的西部。因為牧童睡得安穩,牛可以自由吃草,悠閑地活動。由於牛的活動,這幅畫又活了。這樣的靜與動,和諧而自然。在這裏,牧童和牛的表情是生動的,充滿了生活氣息。
這首詩的前兩句寫的是“動”的規律,從雨到晴,從濕到幹,從淺到滿流,花草隨風搖曳,大自然生機勃勃;第三句描寫牧童柳蔭酣睡的自然閑適的“靜”,第四句“壹頭牛吃了柳陰西”的動與靜,形成了這首詩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原始質樸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