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捷克語的發展和演變

捷克語的發展和演變

捷克語、波蘭語、斯洛伐克語、盧日奇塞爾維亞語和已經滅絕的易北河流域(下遊)語言都屬於印歐語系斯拉夫語的西支,是壹種屈折語。根據其語言特征,捷克語可分為標準捷克語和非標準捷克語。根據不同時期,捷克語分為古捷克語(12-15世紀)、中捷克語(16-18世紀)和新捷克語(自19世紀)。本文簡要介紹了捷克語的歷史發展。

最早的書面語言——教會斯拉夫語

捷克語由古斯拉夫語發展而來。古斯拉夫語是古斯拉夫人的* * *諧音,古斯拉夫人居住在卡爾巴甘山外,第聶伯河和德涅斯特河沿岸。斯拉夫人在5世紀和6世紀分幾個階段遷移到現在的捷克地區。教會斯拉夫語是捷克使用的第壹種標準化的宗教和文學語言,它的出現與基督教的傳播密切相關。當時,來自東法蘭克帝國的基督教牧師在捷克主要用拉丁語傳教,不被平民階層所接受,而斯拉夫人自己的語言和文化只停留在口頭上,沒有自己的文字。

公元863年,來自拜占庭帝國城市塞薩洛尼基(希臘人和斯拉夫人共同居住的地方)的傳教士西裏爾/康斯坦丁和梅托德(Cyril/ Konstantin and Metodej)到達摩拉維亞,他們在保加利亞-馬其頓方言的基礎上創立了教會斯拉夫語。為了記錄這種語言,西裏爾接受了希臘語、希伯來語和拉丁語的字母,並產生了特殊的赫拉霍利斯文字,從而開創了斯拉夫書面語的發展史。斯拉夫教會采用它作為教會語言,地位僅次於拉丁語和希臘語。福音書和布道詞已經被翻譯。建於10年的薩澤修道院致力於教授斯拉夫語,成為斯拉夫文化的中心。教會斯拉夫語也是第壹個斯拉夫國家——捷克共和國的大摩拉維亞帝國(9世紀至10世紀)的標準語言,並在ro世紀和11世紀在普基米塞家族的領導下成為捷克國家的標準語言。10世紀,西裏爾字母在保加利亞被創造出來,用來書寫古斯拉夫語。今天的俄語、保加利亞語和塞爾維亞語的字母就是從它演變而來的。

帶有濃厚宗教色彩的斯拉夫文化在捷克蓬勃發展,在格拉戈爾寫的布道文《基輔文學》和《布拉格片段》中可以找到零星的捷克語。聖文瑟斯拉夫和聖盧德米拉等聖人的傳說,以及壹首人們經常在教堂祈禱時使用的贊美詩“主啊,憐憫我們吧!(hospediane,Pomilujny)”被保存下來。教會的斯拉夫語為捷克民族文學和民間宗教創作創造了前提。隨著大摩拉維亞帝國的解體,N世紀後,斯拉夫文化在捷克的主導地位被羅馬拉丁文化所取代。從那時起,拉丁語作為標準語言統治了捷克共和國,直到19世紀初。

最古老的捷克文學

165438+兩個完整的捷克語句子被記錄在20世紀初麗都梅裏塞教堂的基石上。12世紀下半葉,壹些拉丁文手稿中逐漸出現了捷克語的名稱和專有名詞,稱為“bohemika”和詞語的翻譯“clausi”。《聖經》贊美詩的捷克語譯本出現了。到13年底,發現了兩本模仿拉丁文的古捷克贊美詩,分別是《奧斯特洛夫斯基之歌》和《公戶修女的祈禱》。當時沒有正字法,捷克語直接用拉丁字母標註。文學創作經歷了兩個階段:首先是擺脫了對教會和宗教的依賴,然後是捷克文學和拉丁文學的競爭,形成了共存的格局。

教會斯拉夫語、拉丁語和後來的德語都對早期捷克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3世紀中葉,德國對捷克的殖民達到頂峰,捷克所有城市開始實行捷德雙語機制。德語成為瓦茨拉夫二世(1278-1305)的宮廷語言,隨後成為捷克的貴族語言。另壹方面,這壹時期捷克語對波蘭語產生了影響,捷克語中的大部分宗教術語都被波蘭語吸收了。

18世紀的捷克

隨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語言的發展達到了頂峰。捷克貴族反對日耳曼城市的暴發戶,有助於加強捷克的地位。14世紀,捷克語成為真正的文學語言,形式成熟,體裁多樣。除了優秀的宗教詩、抒情詩和散文,還制作了捷克第壹部戲劇《毒販》。大多數拉丁文作品已被翻譯成捷克語,這證明了公民對文學的興趣和參與。市民文學的出現使文學世俗化。騎士文學很受歡迎,比如《亞歷山大傳奇》。《聖卡塔琳娜的傳說》這首詩非同凡響,斯蒂尼的哲學散文有著最完美的語言,主題涉及哲學和美學。歷史著作包括《達裏米爾編年史》。官方文件和法律的風格可以在魯津伯的文集裏找到。1348年,中歐最古老的查理大學在布拉格成立。捷克語成為書面語和官方語言,神學和其他專業學科的學術著作相繼問世。聖經被完全翻譯成捷克語,這是第壹本斯拉夫聖經。

這個時期的正字法叫做“字母連讀”,就是用兩三個字母來標記壹些拉丁語中沒有的捷克語發音(rs-r,chr-c)。捷克語在貴族和市民中很常見,但拉丁文化仍然影響著捷克語。宗教和公共生活的詞匯主要來自拉丁語,城市環境的詞匯來自德語。與此同時,捷克語繼續影響著波蘭語,法律和教學術語也被借用。

胡斯運動與捷克語的發展

喬世紀初的胡斯運動為捷克語增添了新的社會功能,成為作為國語的宗教改革運動的宣傳工具,從而奠定了捷克語書面語的群眾基礎,並使其得到普及。1411年,揚·胡斯用拉丁文寫了《捷克語正字法》,這是第壹本用捷克語進行純語言研究的書。他建議,把復雜的“字母連讀法”換成在元音和輔音上加壹個新的“區分正字法”,只保留復輔音Ch。胡斯運動打破了世俗文化和宗教文化的界限,產生了國家教會,捷克語正式脫離教會,進入神學領域。胡斯信徒組織學校,讓普通人有機會接受教育和文化。在自然、醫學和天文學領域,捷克語已經成為與拉丁語並列的科學語言,並在很大程度上進入了行政領域,法律術語也得到了完善。

胡斯運動賦予了捷克文學新的內涵:用捷克語創作文學,為捷克人服務。這壹思想在隨後的幾個世紀裏傳承下來,成為新時期國家觀念的壹個基本特征。胡斯戰爭後,捷克軍事術語滲透到其他歐洲語言中。波蘭語開始使用拼音文字。捷克語通過波蘭傳到東部的立陶宛、白俄羅斯和烏克蘭。匈牙利也使用這種語言。

人文主義時期的捷克

65438年至0526年掌權的哈布斯堡王朝致力於中央集權和恢復天主教統治,市民階層則推崇人文主義理想。捷克人文主義的特點是維護胡斯運動贏得的捷克地位,堅持用捷克語寫作,並進壹步提高捷克語。因為拉丁語壹直是捷克高等教育的標準語言,人文主義作家崇尚古希臘羅馬文化,他們的語言包括詞匯和句法都受到拉丁語的影響。復合句、完整句、分詞短語和復合被動的使用是這壹時期最典型的語言特征,法律語言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印刷技術傳到捷克,發展很快。

捷克兄弟會成員在1579-1593年重譯的《克拉利克聖經》以其精美的文字得到了後人的認可,代表了這壹時期高超的語言水平,成為民族復興運動時期編纂新捷克語的參考。統壹語法上的成語,修改“區分正字法”,把輔音上的點改成勾號。這種“兄弟正字法”壹直沿用到民族復興初期。這壹時期出現了捷克語的理論著作和語言詞典,其中捷克語分別對應德語、拉丁語和希臘語。1534、1571、1603年出版了三部最重要的語法書,對捷克語進行了全面的介紹和概述。自然科學著作也大量湧現。

捷克的擴張在16世紀達到了極限。通過波蘭語甚至影響到波蘭以東的俄羅斯國家,成為斯洛伐克的行政和文化語言,對16世紀第壹部盧齊齊塞爾維亞文書的詞匯和正字法產生了影響。

巴洛克時期的捷克

1620年白山戰役的失敗使捷克國家失去了獨立,捷克成為哈布斯堡王朝的壹個省。哈布斯堡家族把當時盛行的巴洛克藝術流派帶到了捷克。天主教被宣布為唯壹國教,大部分異教知識分子、新教貴族和公民逃亡國外,國內很多人被剝奪財產,淪為農奴和窮人。這壹時期被稱為捷克歷史上的黑暗時代。捷克文化發展遭遇重挫,德語地位迅速上升,逐漸成為主導語言。國外流亡文學延續人文主義創作,國內文學創作被教會操縱,成為宣揚天主教的工具。創作主要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文學語言力求貼近民間口語,人文傳統逐漸被天主教思想所取代。1677-17推出聖瓦茨拉夫聖經,與克拉利克新教聖經競爭。隨著拉丁文學的興起,捷克的創作僅限於宗教文學。移居國外的人文主義作家,如流亡波蘭的科緬斯基,逐漸與祖國失去聯系,他的作品和代表思想在中國沒有得到傳播,但在波蘭有相當的影響力。

隨著外來貴族的湧入,普通的德、捷地位每況愈下。天主教貴族主張地域愛國主義(祖國首先指居住的地方),排斥捷克語,使捷克失去了民族性,被德國化。捷克語退出了科學和行政領域,只存在於民間和半民間創作中,如歌曲、歌謠和戲劇。壹方面,嚴峻的形勢表明語言瀕臨滅絕,人們開始捍衛這種語言,出現了許多捍衛捷克語的作品;另壹方面,從17年底開始,巴洛克語法著作中就提倡純語言。

巴洛克時期的捷克語對周圍的語言沒有直接影響,在斯洛伐克和西裏西亞的部分地區保持了作為行政語言的功能。巴洛克式的捷克語語法促成了第壹本盧茲奇-塞爾維亞語語法書的誕生。

民族復興

18世紀70年代至19世紀下半葉是捷克民族復興時期。它已經成為捷克共和國唯壹的行政辦公語言。隨著奧地利君主瑪利亞·特蕾西和約瑟夫二世的開明改革,特別是1781年約瑟夫二世廢除農奴制,有可能喚醒民族意識,爭取捷克民族獨立,反對德國化,復興捷克語言和文化。運動的核心是農村和城市的知識分子和小資產階級,主要目標是恢復人們對捷克語的重視,使文學重新繁榮起來。當時出版了大量捷克古代著作、語言復興、歷史著作和報紙,上演了捷克戲劇。科學著作拋棄了拉丁語和德語,用捷克語寫成。語言被民族復興主義者從日常交流的工具提升到國家主權的象征地位。1774年,捷克學術社成立,借鑒德國同行的學術方法,從事各種科學研究,尤其是語言和歷史方面的研究。

為了使捷克語與歐洲其他語言平起平坐,成為正統的文學語言,確定和編纂標準化的捷克語書面語被提上日程。歷史學家、斯拉夫學者多布羅夫斯基指出,語言和文學是壹個民族文化和政治發展的基礎。他致力於提高捷克語的地位,在現代捷克語語法和豐富捷克語詞匯方面發揮了開拓性作用。1809年,他用德語寫了壹篇詳細的捷克語語法講解,意義重大。這本書是基於人文主義和捷克語的克拉利克聖經。雖然語法規則不同於日常用語,但它是被社會普遍接受的。“博愛正字法”被“新捷克語正字法”取代,拉丁字母取代了古哥特德語,捷克語字體逐漸簡化,形成了今天捷克語的雛形,從19的20世紀40年代壹直沿用至今。

隨著捷克語深入到社會生活的所有新領域,詞匯急需擴充。容格曼承擔了這項重要任務。他和他的兄弟壹起修訂了醫學和人類學詞匯,他的同事普雷斯洛維分享了植物和動物詞匯的排列。帕拉奇不僅從事捷克語句法和風格的研究,還負責美學和哲學詞匯的選擇。新詞主要吸收自古捷克語和鄰近的斯拉夫語(尤其是波蘭語和俄語);在沒有參考的情況下,根據多布羅夫斯基的語法規則派生和合成新單詞;最後壹個新詞的構詞法是直譯。直譯的最大成就,誕生了永的五卷本《結德詞典》,出版於1834-1839。

有趣的是,壹些捷克語單詞在20世紀30年代出現在標準的塞爾維亞語中,直到今天仍然存在。此外,塞爾維亞語還采用了捷克語中字母加“鉤”的方法,也使用字母c、S、z、S、z,斯洛文尼亞語也借用了這種正字法。

世紀語言發展

文藝復興導致積極使用捷克語的人數急劇增加,捷克語成為社會生活的語言,盡管當時德語仍是國語。語言按照自己的規律進化。除了必要的書面語和文言詞語,日常口語逐漸進入規範捷克語的範疇,語言習慣也逐漸偏離了現行的以人文語言為主的規範規則,從而形成了今天的不規範的大眾捷克語。文學水平接近歐洲,海涅克·馬查1834年寫的長詩《五月》堪比當時歐洲的浪漫主義詩歌,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涅姆佐娃的小說《祖母》(1855)成為捷克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石。文學語言開始拋棄用詞過時、句法復雜的文言文,向真正的日常口語靠攏。1858-1874年間,第壹套捷克百科全書系列出版。1880年,捷克語成為與德語同等地位的辦公語言。

19世紀下半葉,語言學家格鮑爾成為新的語言學權威。他繼承了多布羅夫斯基的思想,為新時期規範語言奠定了基礎。他創立的語法直接用於中學課本,直到二戰。他在1902介紹的捷克正字法規則也很實用。

隨著捷克工商業和銀行業的大發展,新詞不斷擴大。1882查理大學分為捷克大學和德國大學。從克羅地亞語和保加利亞語中借用過來的壹些法院、法律、經濟、音樂和體育領域的專門術語被添加到捷克語詞匯中。捷克工匠把壹些捷克語帶到了奧地利德語中。

18世紀的捷克

1918奧匈帝國瓦解,獨立的捷克斯洛伐克成立。捷克語成為國家官方語言,進入了德國人控制的最後幾個領域:軍事、鐵路、郵政。隨著文學語言的飛速發展,文體和修辭豐富多彩,古語、理語、行話都出現在各種文學作品中。詩歌是20世紀20年代捷克新儒家中最繁榮的。為世界文壇做出巨大貢獻的哈塞克諷刺小說《壹個好兵的冒險》就是第壹部。二戰期間(1939-1945),德國占領了捷克,所有的大學都關閉了,但這並沒有阻礙捷克語的發展。相反,德國納粹的入侵提升了文學語言作為民族生存象征的威望,表明文學語言的發展可以不受外來入侵的限制。20世紀60年代,小說體裁成為文學創作的主流,百花齊放。

流行捷克語在20世紀迅速流行,相對保守的規範規則和日常口語習慣產生了沖突。20世紀20年代出現了以《我們的語言雜誌》為中心的純粹學派,與竭力維護現代語言文化觀念的布拉格語言學派相對立。為了區分標準化口語和書面語,語言學家在20世紀30年代引入了標準化捷克語口語的新概念,它屬於標準化捷克語的範疇。結果顯示捷克語不存在這樣的語言水平。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在捷克語和西摩拉維亞逐漸被流行的捷克語取代,摩拉維亞其他地區也使用當地方言。

捷克著名劇作家卡佩克(?阿派克兄弟在他的劇本R.U.R. (1920)中創造的“機器人”壹詞走向了世界。1945之後,捷克語不再主要從德語中吸收詞匯,更多的是從俄語中吸收,90年代後轉向美式英語接收新詞。隨著政治、經濟、生活習俗和社會方式的變化,以及新技術特別是計算機的應用,許多新事物、新現象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壹部分,由此產生了壹系列反映時代特征或賦予某些詞語新含義的新詞,狹義的專業術語也逐漸成為常用詞。新詞是直接引用外來詞生成的(租賃分期付款、雪板阻力);抄構詞法;多詞合成(Sametova Revolution天鵝絨革命,Dan z pridane hodnoty VAT);派生和組合;通過隱喻和轉喻實現概念轉換,捷克語和斯洛伐克語作為捷克斯洛伐克在1993解體前的官方語言,壹直相互影響和滲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