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讚美詩歌 - 詩歌的舒適欣賞

詩歌的舒適欣賞

在後來的文學批評家看來,浪漫主義文學有正反兩種傾向。積極的浪漫主義往往植根於某個歷史時期的某個進步階級。為了改造現實,創新文化,它渴望壹個美好的理想。這種文學創作更能反映壹種進步的政治態度和社會理想。伊·邢星·多夫就屬於這種浪漫主義作家。

這首詩充滿了積極的浪漫主義色彩,它不同於艾辛多夫通常唱的自然詩,它貫徹了全詩的激情,具有強烈的宣言性。這首詩通過追溯德國詩歌過去的輝煌,指出了古今之間無形的聯系,這是人類對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詩的第壹段就揭示了壹個無奈的現實——無論歌聲多麽動聽,詩人總是無視時間和歷史的挑戰,肉體終將被埋沒在默默無聞之中。但詩人用剩下的三首詩大膽預言了德國文學乃至人類的美好未來。這種未來就像天上的星星“繞著地球轉”壹樣不可抗拒,也就是人類的心靈,永遠不會局限於時間和空間,永遠追求真誠和崇高。不是嗎?古代英雄的宮殿早已失傳,但春天總會在森林中重現。雖然昔日的勇士已經倒下,但總有人追求解放和自由,會繼續與不公平的現實抗爭。只要這個理想能夠實現,就是對詩人、對德國、對歷史最好、最大的安慰。

詩人的勇氣從何而來?或許是源於他對憨厚人的信仰。1806年拿破侖占領德國部分領土後,德國思想界和文藝界開始對德國文化和社會走向進行思考。這壹時期的文學創作,由於不能與政治直接沖突,更多地用筆墨來描繪作家的主觀精神世界。這種改變可能是對現實的壹種無聲的反抗。浪漫主義作家筆下的美好世界,總有對理想的不懈追求,個性解放,回歸自然,反對權威和規範的精神,與現實世界大相徑庭。隨著政治形勢的變化,特別是1813年拿破侖在俄國戰敗,德國迅速展開了壹場反對拿破侖占領的解放戰爭。許多作家以文學創作的形式回應了這種變化,從不同的角度表達自己的思想,用紙和筆喚醒人們的心靈,參與反抗外來侵略的鬥爭。這壹時期的文學被稱為“解放戰爭的文學”。這種文學與積極的浪漫主義文學密切相關。艾辛多夫有這樣的雙重角色。這與他表達個人激越和追求崇高理想的文學嘗試是分不開的。也許他的這首詩印證了“藝術不是對現實的描繪,而是對理想真理的探索”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