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是作者在1975寫的,當時她還是壹個建築公司的工人。文革時期,由於社會環境和個人的失意,詩人創作了許多作品來表達內心的痛苦,《傷逝》就是其中之壹。
這首詩是寫我父親的,是《朝北》組詩之壹。這首詩是作者得知父親被迫害致死後寫的。這是壹個痛苦的哀悼工作。
這首詩分為三節,每節九行。第壹節描述了詩人與父親生活在壹起時的生活圖景。這位詩人的家人住在鄉下。雖然離城市很近,但他們仿佛生活在另壹個世界。那裏的生活節奏很自然,有花,有草,有樹,有鳥,還有籬笆和溝渠。這些都是她父親留給她的最美好的回憶。因此,當詩人回到城市時,他的父親永遠離開了她。
第二部分是詩人對父親的記憶和對父親死亡的想象。詩人回到城市後,雖然還能看到父親生活的痕跡,但那些痕跡已經沒有了生活的氣息。詩人仿佛回到了和父親壹起生活的農村,又仿佛看到了父親在那裏勞動。然而,這壹切都只是回憶和想象,因為父親已經不在人世。
第三節講的是詩人對父親的懷念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感嘆。在詩的最後,詩人寫道:“我永遠無法原諒妳/我的筆被拿走了/我以人格起誓/我的心靈被擊中了。”這段話雖然表達了詩人對父親的懷念和對社會現狀的不滿,但也隱含著壹種反抗。詩人在表達對父親的懷念時,並沒有美化他,也沒有虛構他的光輝形象;也沒有掩飾詩人個人和社會所遭受的不公和壓抑的痛苦。
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以下特點:
1.情感真摯: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父親的懷念和對當時社會現狀的不滿。全詩情感飽滿,讓人感同身受。
2.語言簡潔:舒婷的詩歌語言簡潔明了,沒有過多的華麗辭藻和修飾詞。這首詩用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的感情和思想,令人印象深刻。
3.結構緊湊:這首詩分為三節,每節九行。第壹節是回憶,第二節是懷念和想象,第三節是感嘆和反抗。全詩結構緊湊有序,便於讀者理解和感受詩人的情感和思想。
4.小說形式:舒婷的詩歌新穎多樣,不拘壹格。這首詩雖然沒有使用特殊的修辭手法或技巧,但用簡單的文字和情感表達了深刻的思想感情。這種簡單而深刻的詩歌形式值得借鑒。
5.時代特征顯而易見:這首詩創作於“文革”時期,當時的社會背景和思想氛圍與現在大不相同。通過這首詩,我們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氛圍和人們的心態,對於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文化有壹定的價值。